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村社会矛盾纷繁复杂,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农村社会矛盾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农村工作中,必须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而把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久违了的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7年之后,现在又回归了“三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非常突出,这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先进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民,开展城乡双向创业,农村工作和城市工作机制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落实,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调查显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胶南市农民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需求日趋高涨,但差异性明显;生活日趋丰富,但单调性突出;认知意愿增强,但制约因素较多;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不良文化冲击较大。农民对“知识武装”、“专业技能”、“资金投入”、“文化自办”、“文化下乡”、“文化带头人”等精神文化需求尤为迫切。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提高对农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文化产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扶持引导;多层次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中提出的我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是加强中国企业现代管理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农村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广大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短缺和农民温饱问题 ,而且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进入了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浙江精神 ,作为广大农民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面向新的世纪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 ,必将在推进我省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一、从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经验看浙江精神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农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振勇 《河北学刊》2003,23(2):83-87
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农民阶层现实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使其产生了一种对反映现代文明的先进文化的强烈诉求。这种诉求是基于农民阶层由传统生存方式向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而产生的,基本包括社会控制文化、技能文化、休闲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类。这些文化诉求将随着农村社会的小康建设,在市场型农村经济模式和二元结构的农村政治社会生活管理体制的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中得以满足和超越,最终在农村形成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主要表征是主体性提高、文明性增强、精神需求增长、精神感受良好。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精神生活特性低下、精神生活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为农民参加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开发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特性创造文化条件;积极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8.
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农村工作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和训练。 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在社会化的大农业生产中,要想改造现有的自然条件,创造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方法和农产品,就一定要有大批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一定文化的农民。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发展农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33-237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服务机制缺失的状态。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着农村的经济活力,同时也影响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重视农村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建设与和谐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的文化权利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利、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指出: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用先进文化武装农村党员干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件大事。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明显优势,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空间的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点击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有助于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大力推进农村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在文化还仅仅是走向富裕起来农民的精神追求时,安徽省创造性地提出要利用文化来进行扶贫开发,并把这种设想变成为现实。十年试验结果,以“扶文扶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扶贫,不仅使一大批农民告别了贫困,而且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得到变革;事实向人们显示,文化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共同支撑点,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一、文化扶贫的缘起、做法与作用缘起文化扶贫是从实践中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早在80年代中期,几乎在国家开始实施大扶贫战略的同时,安徽省社科院一位…  相似文献   

12.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社会关系网可以使农民快速建立连接,并通过在地化“中介”、乡村文化精英以及本土文化仪式等,提升农民参与意愿,实现农民从无参与走向旁观式参与;乡村资源禀赋影响着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本以及象征性资源,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农民从旁观式参与走向实质性参与;空间重构关系着农民参与的整体生态,通过物理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虚拟文化空间,打造统一的乡村文化空间,实现农民主动持续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此,要唤醒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修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生态。  相似文献   

13.
革命源起:农村革命中的早期领导群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仅是贫困并不必然发生革命。地方革命领导群体的活动,为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革命的源起或者说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的转换,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在中共决策层与农民群众之间,存在着一批为革命理想和信念所武装、富有献身精神和多重社会文化优势的地方领导群体。他们在时局突变的紧急时刻,迅速地走向农村、动员农民,将中共战略转化为革命实践,打开了农村革命的大幕。地方领导群体主要由革命知识分子所组成,其中不少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是先进理论、政治信念、道义担承和社会现实而不是个人生活条件,最终促成他们走向革命。革命知识分子在农村革命源起中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农民主体意识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转型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强调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协调合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农民的主体性缺失以及农民主体性实现缺乏应有制度保障、建构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等问题。但以往研究并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因此,可以考虑从建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民主体性实现及制度保障等角度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对于提高农民的素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君山农场的实际,就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关注和解决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妮妮 《理论界》2006,(6):28-29
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文化利益是题中应有之义;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迫在眉睫;注重社会公平,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精神文化成果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学校为社会前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基地,应该为培 养造就成千上万高素质人才,传播和不断创新科学文化%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杨刚 《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60-168
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核,文化产品则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内在价值基础.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主供给是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方式.但这三种供给方式都难以完全满足农村地区旺盛的文化需求,城乡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差距,造成城乡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均衡状况.被称为"经济学良心"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的阿马蒂亚·森构建了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全面论述发展问题.文章尝试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为视角分析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状况不利于农民可行能力的增长和农村的发展,也没有实现对农民的"平等对待".因此,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均衡状况应该得到重视和改善,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供给模式,强化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居民享有获取文化产品的机会公平;增强多元化文化产品的供给,扩展农民文化产品的选择自由;实现资源下沉,提升农民自身的主体性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应该是农民。由于历史因素和农村体制的改革,使农民的社会资本萎缩,农民的合作能力低下,无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功能。从加强农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育农村社会组织、规范基层政府行为着手,提升农民合作能力,增加农民社会资本存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沟通的载体是设计作品,而主体是设计师,设计作品是创造者个人文化品质的外化。这种文化品质迥异于国家文化与社会文化,是设计师对既定价值观念的超越,他的审美创造总是潜入到文化的深层结构,从各个方面去广泛揭示人类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以自觉的选择来实现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从而找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