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指出孔子思想是源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本真状态两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后者却被遗志和蔽了,进而使之具有“先验历史本质”的特征。同时由于孔子思想是一种应然和理想的价值理论加之被形式化、物化,从而与现实的具体生存相矛盾。如何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换,则需要我们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深入到“事情本身”,以“过去”和“他者”为手段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把一个人说过的话用作他的两句诗,仅有孔子独享此等殊荣。毛泽东学文化是从读孔子书开始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重视学习的思想、“敏于行”的思想,毛泽东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的有些思想,如君民关系思想、中庸思想,毛泽东是有取有舍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轻视劳动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毛泽东批判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现代人对其历史作用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业已有了比较客观理性的结论。孔子思想被奉为绝对真理的时代业已终结,就连总体的基本肯定都被认为不合时宜。不过,世人对待孔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是复杂的,全盘否定的做法似乎难以被普遍接受。较之古代,孔子的权威虽已大大降低,但他仍居于最受尊重的历史人物之列,并且位置相当显著。事实上,二千多年来,孔子之所以被读书人奉为“圣人”和“万世师表”,除了统治者及个别人的过分美化和大力扶持外,其思想体系自有其一定的勉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一“魅力…  相似文献   

5.
“重德轻刑”是孔子法律思想的宗旨,也是他治国方式的指导原则。研究孔子“重德轻刑”的德刑的关系,是全面认识孔子法律思想前提。文章以孔子“重德轻刑”法律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刑关系的全面探析,以求进一步厘清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是其治国思想的一部分。治国思想也就是国家管理思想。孔子是关心国家管理的。他到一个国家,“必闻其政”。他和不少人谈论过国家管理问题,回答过不少“问政”。他教学生也教如何管理国家。学生中也有以“政事”——也即国家管理为专长的。政事、国家管理当然也包括了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治其赋”就属于经济管理。孔子主持鲁国政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在经济管理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后来司马迁在记载孔子的政绩时,就专门提出“粥羔豚者弗饰贾”,价格公平被列为重大政绩之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经济管理,但他在谈论其他问题,特别是政事时,涉及到经济管理的许多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管理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评价孔子,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孔子对孔子的粉饰与神化是有汉以后的事情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的面目日有所变,尤其是在汉代谶纬家的笔下孔子变成“前知千岁,后知八百”具有超凡智慧的神。神则神矣,在被凌空架起的同时也便令人难以置信了。而真正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论语》中的孔子,是《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是历史上的孔子。这位给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哲人,无需人  相似文献   

8.
孔子生活在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革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传统的奴隶制开始被新兴的封建制取代的过程,认为当时出现“礼崩乐坏”局面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同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认识,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道德学说,具体地解决了政  相似文献   

9.
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他针对君主和执政者的大量前车之鉴并希望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而说的,其尊重妇女的言论或价值取向及夫妻双方互有权利和义务的思想长期被人忽略。孔子对妇女的总体态度和立场显示他是温和的人本主义者,他讲“大同”世界,讲“仁者爱人”、“仁政”,从来就没有把妇女排斥在外,讲孝道把父母放在同等地位等,都反映出对女性的深厚人本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异端”说是其“中庸”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表现了孔子对异端建立在深度理解基础之上的宽容。“异端”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是:占据主流或强势地位的人群对“他者”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带有对“他者”的极端歧视和本能排斥。打击异端虽然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典型陋习,但异端的出现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的政治、哲学、道德、教育和美学思想等得到了后学的十分重视,研究很深入。但对孔子的言语行为思想论及者却很少,而且颇不深透。孔学研究的资料莫过于《论语》了,而《论语》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正是这些被后学借以作为研究资料的言语的自身价值却被忽视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其言语体现的。孔子对言语行为本身也是十分重视的。他的言语行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孔子的言语行为思想,探讨其对中华民族言语行为的影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论语》中从知学、好学、乐学三个方面来谈论学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孔子将“乐学”摆在了教与学的最高位置。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汉语的复杂性等角度出发,就趣味教学在激发留学生兴趣、和谐中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曾子教育思想初探路广正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建立儒家学派,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曾参就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后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孔子的学习思想可以用“好学”来概括。孔子“好学”的精义在“求道”。孔子是渊博的学者、仁爱的教者和真诚的长者,是伟大的老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魅力,善于引导人通过学习知识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孔子所说"知仁勇艺"的心理与教育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说的“知仁勇艺”,既与教育有关,也同心理相符,即“知”(智)相当于智育、认识;“仁”相当于德育、情感;“勇”相当于体育、意志;“艺”相当于美育、艺术心理。四者既是四特征的人格结构理念,又是四因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孔子从知(智育)、仁(德育)、勇(体育)、艺(美育)的意义与目的、内容与任务、途径与方法等方面作了论述和分析,提出的观点和举措,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两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官本位”的古代社会中,孔子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成熟同样起到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就医者本身而言,孔子思想对完成从“下工”到“上工”的过渡,其方法论意义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