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百五”现用来称那些傻子,其实,“二百五”还有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被人暗杀,齐王很恼怒,要给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有榜文说,苏秦是个内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秦汉文献的整理,苏秦事迹,自汉初便已有“合纵抑秦”和“为燕间齐”两种说法。后人关于苏秦的研究,无论本《史记》《国策》说,还是本《战国纵横家书》(帛书)说,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都忽视了秦汉学术层累现象对秦汉史事传述带来的负面影响。苏秦事迹真伪的考订,有赖于将先秦和秦汉文献进行剥离,有赖于对更多地下出土的秦汉文献的综合考订。  相似文献   

3.
唐甄(1630——174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在君尊臣卑、男尊女卑和重农轻商被看作天经地义的封建时代,不顾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迫害,大胆的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人与人的不平等、反对男女间的不平等的主张。例如,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总是把封建皇帝说成“真命天子”、“天生圣人”来欺骗人民,而唐甄却认为“人之生也,无不同也”;“天子虽尊,亦人也”;“非天神大帝也”。又如,封建统治者总是认为农是本业,而工商皆未。说什么“腾惟四民以士为首,农次之,商贾其下也”;“民之为道也,士为贵,农次之,惟贾为下”。“夫贾为下,牙为尤下”。但唐甄却不仅经常“农、商”、“田、市”并举,而且曾全部出卖了仅有的几十亩田地,专门经营商贩、开牙行。  相似文献   

4.
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史上的著名纵横家苏秦、苏代、苏厉三弟兄,孰兄孰弟,纷纭众说,迄今无定论;关于他们的事迹,史书上也记截不一。现依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提供的新证,来初步探讨这些问题。苏氏三兄弟的次序,据《战国策·燕策一》曰:“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史、策所叙,似颇相表里。但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提出了疑问,近人也意见不一。唐兰先生认为:“《史记·苏秦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事实上苏代当是兄”;诸祖耿先生继续坚持“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就是苏秦的弟弟”的说法;《帛书》的注释者说:“苏厉是苏秦的兄或弟”可见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苏轼、秦观被贬岭内期间,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可是,苏秦执着生活,处困排难,随缘自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复玉关生人,何殊死葬蛮夷".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国事,反对虐政害民.自苏秦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随缘自适精神,在他们这一时期写的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通常都说西汉“重农抑商”。笔者认为,“抑商”之说与史实不合,“重农”之义亦当进一步研究。本文意在重新讨论西汉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商业政策,评论其是非得失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一以为西汉建国伊始即实行抑商者,主要根据为《史记·平准书》及《汉书·食货志下》(以下简称《汉志》)皆有“重租税以困辱之”的说法。其具体规定是:商贾及其子孙  相似文献   

7.
试论唐代商贾小说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浓烈的人间烟火味、神仙鬼怪气和新奇的外商风采是唐代商贾小说内容上的三个特点。从以“事”为主到以“人”为主,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叙述为主,辅之以细节、心理、语言描写,表现出高超的“写人”艺术。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前,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过:“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①中国人以注重“实际事务”而著称于世(恩格斯语),所谓“政事日用”、“工商耕稼”,是中国人全神贯注的所在,是中国人的“国民常性”.这种国民常性使中国人一味地在“有生”即现实的世界里孜孜以求,但对“无验”即超现实的世界不感兴趣。而这,正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务实心理,这种务实心理,正是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9.
“困学”一词,始见于《论语》。孔子在《季氏篇》说:人应该“学而知之”。他对于“困而学之”者给予肯定,而批评“困而不学”的人。这和《论语·述而篇》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论述,都是孔子论学习修养的主要精神。三年前,罗尔纲先生梓行了治史专著《困学集》。最近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困学丛书》。两部书都以“困学”命名,不同之处是后者的容量较大。作者在  相似文献   

10.
哲理对待范畴:变常。诸种艺理变常模式:水月世人、园宅易主、花新人故、像驻人移、仙驻世移、朝代更迭山河依旧、"苏秦还是旧苏秦"、作品还是旧作品、文学史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志忠 《阴山学刊》2009,22(3):23-26
唐人小说中商贾形象的鉴定,不外乎正面与负面两分法,而依据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儒家的传统文化道德,如此审美下的完美商人形象与商人精神的统一是“商才士魂”——商为皮相,士为心迹。故整个社会对商贾形象的审美标准是以德统美的,人物形象也因此具有浓郁的伦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关键要素,而交叉学科建设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以交叉学科的视角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组织之困、师资之困、课程之困、文化之困。为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催化剂”作用,高校需要在强化培养组织之间协调合作、改革拔尖学生培养导师聘任制度、优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营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文化氛围等方面持续发力,以赋能拔尖创新人培养,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三言”中的商贾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绍雄 《云梦学刊》2001,22(6):77-80
“三言”中的商贾小说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具有商贾生活特色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弘扬了一种以商品经济为依托的新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贾生活的渗透,形象地总结了商人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商艺术。  相似文献   

14.
徽州商业,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斯时,徽州地区商业之风繁盛,“商贾居十之七”①,“足迹遍于宇内。”“虽土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商业规模巨大,徽商阮游在芜湖开设大型染坊,“召染人曹治之,无庸灌输,费省而利获信,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载”遍于吴、荆、梁、燕、鲁、齐、豫之间,则又分局而贾要津③,无孔不入。而方志、典籍中关于徽商“聚金累万”“、“富至干万”的记载数不胜数。徽商中不仅出现拥资百万乃至千万的大富商,而且富商的人数及队伍愈来愈增大,徽商的资本实力不断裂变、增强。因此,徽州商业及商…  相似文献   

15.
史记货殖列传引计然之言曰「夫,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汉书志载李悝尽地力之教曰:「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馀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馀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旧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馀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观耕之心,而令(?)至于甚贵者也。」案计然言(?),以三十为最下之价。而李悝农家之人,以石三十为率。盖籴(?)之利尽归商贾,农夫所得,廑此区区而已。假使取三十、八十之中,石得五十,则四十五石之(?),可多得九百钱,反赢四百五十,足勉支疾病死丧之费矣。故知农夫之困,商贾实为之也。李悝言食人月一石半,是日五升也。赵充国屯田奏:「愿留万二百八十一人,用壳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斗。」则日八  相似文献   

16.
李白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这在唐代诗人中甚为少见。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①《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实,诗人自己说得甚为明白:“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②他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③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④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已深深地打上了纵横家思想的印记。纵横家很少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唐代纵横之术得到了发展,其理论专著有赵蕤的《长短经》。赵为李白蜀中的老师,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相似文献   

17.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早年不学无术,没有什么本事,但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别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自以为是的半吊子”。  相似文献   

18.
近读史书,发现二千多年前中国的纵横家苏秦在游说秦惠王时说到:“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战国策·秦一》)。“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我认为用现代白话文表示,即“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何以见得?首先“政治”一词《辞海》释为“统治国家一切行为之总称,即国家权力活动也”(中华书局版第601页);列宁概括为“政治=全社会一切利益的代表”(《克  相似文献   

19.
在《汉书·食货志上》晁错给汉文帝的一篇上疏(《论政事疏》)中,指责商贾“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颜师古注:“仟谓千钱,伯谓百银也。”他把文中的“仟伯”解释为钱币,此释不妥。我认为此“仟伯”应指土地。 第一,从晁错上疏的上下文看,在论述商贾“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之后,接着就说:“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把“仟伯”之得作为农民受兼并而流亡的原因,显然是指土地。 第二,从汉代商贾家赀看,其财富数目惊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困限”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哲学界对“生态困限”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观念的层面 ,即主要集中在对导致“生态困限”的思想前提和理论预设的反思和批判上。本文认为 ,比观念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发展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生存方式 ,观念的病症根源于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病症。因此理解“生态困限”的根源并寻求超越“生态困限”的途径 ,乃在于对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并为寻求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