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强调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新古典主义重视的理性在诗歌中被放逐,华兹华斯尤是如此.虽然诗人自言自己并无系统理论主张,但他说若读者有心,自会发现其中的系统性.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人定位方面,华兹华斯都有别出心裁之处,其思想上可溯源到莎士比亚、弥尔顿的启示,下可感受到他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丁尼生、布朗宁等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他定义诗人的特质、职责等异于常人之处.其中,"沉默的诗人"是其诗论及诗人论的一部分,但是很少得到重视,所以是本文重点阐述之处.这个概念灵感源自诗人颇具诗人气质的弟弟约翰·华兹华斯,并且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均有类似的形象.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该概念在其诗歌创作中的体现及该概念对当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浙派诗人集群是清代中期具有独特创作个性、人格去向和诗史意义的诗人群体,在清代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其研究状况却与其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匹配.文章以1911年为界,对浙派诗人集群的研究状况加以梳理和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对于这一诗人群体的研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提喻是以部分代整体、由小及大的一种修辞手法。美国诗人弗洛斯特对提喻法在其诗中的运用已经渗透到从思维到语言到风格等各个方面,换句话说,其总体特征都是提喻性的,因此不能把他看成仅是对某一修辞格的偏爱,而应如诗人自己所说,把他称为提喻派诗人。本文探讨了诗人的流派归属,其提喻法的继承渊源,及时现代自然抒情诗的影响,最后着重讨论了其诗的结构提喻法。  相似文献   

4.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诗人之天命观是其诗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内含着诗人之“世界”、诗人之“返乡”及诗人之“倾听”,隐含着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反动和纠正。蕴涵着哲学与诗学的融通。关注诗人之天命,旨在以“它者”的视角,消解传统艺术理论中对创作主体认知的僵化和凝固。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一提到李白,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将他归为诗人,并且给其戴上了一顶顶诗人的桂冠,诸如“诗仙”、“大诗人”、“千古诗人之冠”等等。但是,据笔者对李白生平的研究却发现,李白本人从不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诗人,更不以自己是一位诗人而引以为荣。李白一向具有远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的选取经营直接影响着创作风格.北宋中期诗人郭祥正对松、竹、梅、鲸等自然意象的选取和经营时,多遗貌取神,重视其象征意义.在表达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中,写意性、概括性是其主要特色.诗人在创作中对自然意象的梳理和建构,揭示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个性化的艺术感悟.  相似文献   

8.
韩偓于天三年 (公元 90 6年 )入闽至卒 ,其间十八年的诗作 ,是其晚年最主要的创作。诗人忠于李唐王朝 ,反对朱梁王朝 ,梁取代唐给诗人的价值观念带来激烈的震撼与冲击 ,使诗人对社会人生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和看法 ,这些变化在其入闽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纵观诗人入闽后的创作 ,其内容题材拓展了 ,意象扩大了 ,同时在诗歌表现手法和特点上也更具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王维唐代山水派诗人,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人。他们均以山水自然为创作素材,表现其政治思想、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对二者生平、诗歌的描述,分析两位诗人的相似及差异。  相似文献   

10.
观照白居易漫长而坎坷的人生,结合其诗集、年谱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徐州有着深厚感情,曾八次往来徐州。徐州乃白居易第二故乡,著名的燕子楼与诗人有深厚渊源,朱陈村也因诗人而备受关注。诗人的徐州行迹是其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台湾中生代诗人的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中生代诗人的群体追求和诗学理念,认为台湾中生代诗人的创作趋向主要表现为:中生代诗人是诗坛创作的主力,他们不再有"集社"的主张和行动,形成"非集团化"的走向;不少中生代诗人向"学院诗人"转型,此外女诗人主体意识提高,女诗人崛起,展现出另一种崭新的风格.中生代诗人所显现的创作趋向,在诗史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是语言的画,闻一多提出诗歌的绘画美,这里绘画美不仅是词藻的运用,更是意象使用的妥帖和色彩运用的契合。诗人对意象的选取、色彩的使用无不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理性透视。文章将从诗人民族化意象的选取中透视其民族化的色彩,再从色彩与意象的糅合中窥探诗人作品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13.
斯丹芬.马拉美是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和散文家,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奠基人。其代表作有《一个牧神的午后》。本文试从其生平、作品的创作特色及其作品对这位诗人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戈麦作为一位崇尚想象力的中国当代诗人,其诗作中"经验"与"想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呈现出模糊状态。从地域角度来说,戈麦是一位成长、求学、工作在北方的诗人,但从他的自述和诗作中却可以看出他有着强烈的"南方"情结,其南方题材的诗作中也渗透着对"南方"的"想象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戈麦就是一位"南方"诗人。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诗人的写作中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南方诗歌"与"北方诗歌"。戈麦对"南方"的书写与博尔赫斯的作品(诗歌、小说)有着密切关联,两者之间产生了"互文性"。另外,戈麦诗歌中对"南方"的书写,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进行探索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是与诗人对想象力的追求相结合的,从而使其诗作的语言也富有幻想特质。  相似文献   

16.
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魏晋诗人曹植、阮籍诗歌之意蕴进行了比较。对其思想层面从所处时代环境、自身禀赋性格揭橥人的主题,艺术底蕴由诗歌发展的总趋向及之于意象、风格诸点着眼文的自觉,其美学意蕴则把握各自美学理想、审美形态、诗人审美心境及其所具二元化的审美倾向之美的创造。文章侧重注意诗人所处时代的影响及对其精神世界的揭示。  相似文献   

17.
唐末诗人郑谷的文学成就和前代的诗人相比,是一个低谷;但是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又算是一个高峰。但郑谷经历的生活和心态却可以说是唐末一辈诗人的缩影。本文以郑谷在科举、仕宦生活中所创作的诗词为例,对其心态加以分析,管中窥豹,由此探知唐末一代士人之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宋代南渡时期贬谪的诗人多、时间长,岭南风物在诗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对岭南风物表现得既亲近又对抗。贬谪诗人普遍以前辈贬谪之人尤其是苏轼作为生活楷模,是由诗人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正常情感难以抒发导致。南渡贬谪诗人除了表现亲情、友情、思归、佞佛、信道等正常的情感,还刻意回避悲观情绪,甚至表现出豪情。这一方面与其接受苏轼等前辈的生活态度有关,一方面又与诗人作为道义上的胜利者的心理有关。贬谪生活对诗人的创作观念与诗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对苏轼、屈原的体认与借鉴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中女性的现实存在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尽管历史上女性作家屈指可数,但是在男性作家笔下却频频有女性出现。其中,晚唐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言为心声,诗人为什么会写出如此多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呢?诗人对这些歌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诗人对女性整体又是怎样的感情观呢?通过对他的诗文进行解读以及对其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20.
诗人的作品与他所处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对人的内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分析一个诗人的诗作,必须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来看诗人的创作心理。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看法。这组诗的创作心理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思想也在其影响下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