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城市化的背景:两种工业化及其转型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早已展现在世人面前:城市兴起机器大工业,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工业规模扩大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如此而已。类似的城市化历程在我国早已有之。从1953年至1979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也在进行,不过城市发展缓慢,又倾斜于大城市这一方面,根本不能承担起解决我国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与1953年之后二十几年的工业化不同,1979年之后的工业化明显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工业化,这是以国家投资…  相似文献   

2.
吕伟俊  聂家华 《东岳论丛》2008,29(3):127-132
近代山东城市社会下层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它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剧烈分化和重组的结果。近代山东城市社会下层主要由四个群体组成,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处境悲惨,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和市场化对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储蓄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西方储蓄思想及理论的传入则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主要形成了节俭的储蓄行为及习惯。随着振兴实业及早期工业化思潮的深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节俭逐步被储蓄概念代替,企业储蓄的论述在近代储蓄思想中占相当大部分。而到20世纪20-40年代中,西方经济学发展了储蓄理论,进一步将储蓄纳入宏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工业化带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先有工业才有人群的聚集,然后才会慢慢形成城市,这是西方城市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西方,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百余年城乡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表明,国际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是导致中国形成"两极产业结构"进而形成"两极城乡结构"的主要原因,而近代历史中形成的"两极结构"又恰恰成为建国后中国进行赶超型工业化和限制型城市化的宏观背景。因此,中国要优化现在的城乡经济结构,必须认真研究近代时期的被动工业化和畸形城市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目前中国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进程包含了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个基本构成要件 ,但城市化进程比市场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涵括了更多的社会发展内容。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化进程的主导成分是农民进城 ,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内涵是农民的市民化过程。由于中国城乡长期在二元结构状态下分割发展 ,围绕着城市化进程有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 ,在这个世纪 ,城市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城市信息化和城市生态化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一、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生态建设过程的协调发展关系在当今条件下 ,对众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城市来说 ,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信息化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而又不容回避的选择。为此 ,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是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形成和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不同于西方国家当年所处的城市化、工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城乡结构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们更多地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忽视社会结构(即城乡结构)的调整,这是不全面的。我国农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城乡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悬殊性。要实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消除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开放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社会历史过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农村城市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那种城市化历史在我国不会重演,因为我们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总体选择 城市化道路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出发点、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等内容。从理论上说,城市化道路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聚集型。它在工业化初期主要表现为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工业化后,大型城市带或大  相似文献   

11.
二元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现有的地(市)、县(市)和乡镇为依托,构建并发展广大农村的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聚集,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并实现农业产业化,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的。二元工业化结构的构建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根本,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化)过程最终建成高、中、初三级城市模式,达到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实现二元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从《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清末中国被迫和自行开放的口岸城镇据统计有104个。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通过“统购统销”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国家从农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筹集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迅速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工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城郊发展问题及其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郊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大潮。城市化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兴起,并在工业化的强大推动下雨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了。到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在75%以上,有的国家更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为38%左右,据联合国的预测,2006年,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将生活在城市中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使生产要素高度地迅速地向大城市集中,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城市文明的辐射力。但是,工业化带…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和乡村 ,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类型以及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活动类型。就其实质而言 ,它们其实是两类不同的社会发展界域。城市化的核心内容 ,是在工业化基础上 ,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非农转变。科学完整地把握城市化的内涵 ,适时有效地推进城市化 ,是促进城乡社会良性互动、有效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社会从农村结构向城镇结构发展,体现着经济社会结构模式从农业生产向工业、商业模式升级的外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主要的功绩就在于工业化促动下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中城市数量、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贡献率都是功绩的表现指标。而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可以看到,城市化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脱节、文化建设滞后和淡漠等现象。因此,面对城市文化建设这一主题,面对来势汹汹的城市化建设,就不能单纯地以接受和推进的态度,还要进行审慎的思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批判和质疑。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探讨当代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社会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乡村管理制度,在近代以前的大多数历史阶段,乡村的管理都不是显性的社会问题。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丧失,在乡村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以前,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就凸显了出来。首先,农业财政地位大幅度下降使传统社会的"体国经野"行政模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乡村行政陷入困境;其次,乡村组织程度滞后造成了乡村法制困境,乡村人口流动造成了乡村法治困境;第三,社会结构转型导致资源"城市化",使乡村精英趋于流失,乡村财政趋于枯竭,乡村自治也陷入困境。这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机制正在"必然地"显性化乡村管理问题,我们必须探索非市场手段使乡村管理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使以农业为支撑基础的经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政治权力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教育结构等发生了全方位变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会网络研究兴起于现代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它关注个人关系网络,发展出不同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结构观,从网络角度反映城市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城市社会网络研究需要本土聚焦。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学者运用西方城市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揭示了我国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状态和网络结构,这些实证研究成果不仅是城市社会网络本土化研究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