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大体包括文学文体学、文章文体学与文化文体学三个层面,具体分文体形态学、文体起源学、文体命名学、文体范畴学、文体分类学、文体史学、文体创作学、文体艺术学等,是一完整独立而又开放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类似于西方的文类概念,西方文体(style)概念,则类似中国古代风格概念.不存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也没有纯粹的"应用文体".以内容、风格、功用为标准界定和划分文体,是不科学的,只能以体式为标准.文体分类,"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更合理.现代文体分类四分法,与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相差较大,造成流弊.文体在不断新生与淘汰过程中发展,文体演进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纯洁性与包容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它如同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前后古今不是沟、界,而是环环相连.  相似文献   

2.
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韩国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并与以宋代诗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韩国文论中的文体学思想体系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看到韩国诗话的文体文献学价值及中韩诗话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其“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对韩国诗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慕华 《文史哲》2013,(4):148-158,168
文体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本体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全面复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体基本内涵、古代文体分类研究、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史研究以及古代文体学学科建设与构想等方面。现阶段古代文体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古代文体学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坚持"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将古代文体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互动研究,确立其在文学研究构架中的学术位置,以建构更具体系和内涵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有时代特点和学术高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  相似文献   

4.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胡大雷 《学术研究》2012,(4):129-133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标志就是这种研究是在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的宏愿中进行的,是在现代视阈指导下进行的.这表现在十个方面;关注文体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创造性地发扬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探寻老生常谈之“常识”的价值;对文体和文体学内在运行机制的探寻;从对立面的辨析中看古代文体发展的相反相成关系;文体学研究注重对文学史的贯穿;通过小中见大而对规律、通例的追寻;发现或引发出启发意义极大的新问题;对文体学研究的文体的关注;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中关注文体学.此亦可称为现代意义文体学研究的“十法”.  相似文献   

6.
谷曙光 《江淮论坛》2009,(2):155-160
上梁文发轫于南北朝,唐末初具规模,两宋时趋于定型,宋以后的上梁文一直延续宋代的规格样式,以承袭为主。宋代是上梁文最为繁盛发达的时期,作品最多、艺术成就最高。本文考证了上梁文的来历,其文体的轨范形制,分析了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上梁文作家作品,并对宋代上梁文之历史价值与地位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意味着中国文学研究内部已出现一种自觉的学术转向,即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和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重要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体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样式及其发展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式之特点.中国文体学不仅仅是文学的体裁问题,而是古代文学的核心和本体性问题,因此,中国文体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中国古代文体谱系的结构与观念、与之相关的文体价值谱系、文体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化等,都是中国文体学可开拓的学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上梁文文体变革的重要时期,该期的上梁文创作经历了由类型化正体向个性化变体转型的过程,使上梁文的文体功能、文体样式和文体风格都为之一变。宋代上梁文正、变二体的转型,是创作主体情感自由化的结果,其实质是由应用文体向文学文体的破体新变,也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实用文体文学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王逊 《社会科学》2020,(4):183-191
文体学虽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门显学,但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仍有不明。考虑到历史语境变迁和文学思潮演进等因素,"文"和"体"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清晰呈现古人有关此一问题的全部思考,且"文"和"体"内涵的确定仅明确了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尚未能揭示其旨趣。作为现代学术,文体学应有明晰的学理基础与目标指向,具备系统化和理论化。建设"文体学"不是简单地梳理、罗列相关知识,也不是一味地依循传统理路,它是基于现代视野和现实诉求,重新确立和整合。所谓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可区分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和"中国古代文体—学"两个层次,二者都有必要价值。但就有关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来说,不应只是研究对象的扩充,更应是一种新的研究观念和视角,特别是对于"本体"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引领和创造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其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主要表现为:(一)三教并行;(二)官私学盛;(三)崇尚儒雅;(四)学派林立。两宋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正是与两宋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1月23-24日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广州番禺 莲花山召开了“多维视野下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国古 代文体史与文体学”及“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发展战略” 三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出席的国内外学者共140余 人。民间文化研究的会议以“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民俗 学”为副题,旨在继承钟敬文开创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并希冀在研究方法和领域上有所发展;文体史与文体学 研讨会则试图在以往的典籍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 及文本批评等的基础上,以文体研究作为文学研究与文 论研究的结合点,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古 代戏曲研究方面,更是明确…  相似文献   

12.
王晓骊 《阴山学刊》2002,15(2):47-50
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转型时期。新文体不断兴起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移。两宋商业文化力量的崛起 ,是引发文学转型发生的文化根源 ,也是推动宋以后文学发展的重要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12-118
宋型文化是唐宋变革产生的包含有近代指向的文化类型的指称,其近代特质最典型、最外在的表现就是雅俗融合。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主体的庶族转型,文化主体雅俗共济的文化人格,作为宋型文化核心的理学的体用合一以及作为宋型文化源头佛道的世俗化四个方面。宋型文化的雅俗变奏,对宋代文学艺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任竞泽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总集的编纂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密不可分,是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批评以及文体形态深化研究的渊薮。宋人总集编纂的繁荣与成熟,在中国诗文选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宋人总集编纂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弹劾文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文学结合而形成的奇葩。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弹劾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盖因学术界对于古代文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弹劾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唐代弹劾文兼应用性、文学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文体学价值:弹劾文不仅有成熟的体式结构,〖JP2〗也有相应的语言结构。弹劾文的起草体现着法律的尊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任何单纯的文学写作都无法与之比拟,唐代弹劾的动机、过程、专用服饰都充盈着浓浓的艺术精神。弹劾文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子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在文体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唐代弹劾文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名山中,庐山是一座地域文化显著、影响颇为深远的名山。以词数量而论,只有天台山词可与其比肩。宋代庐山词的兴盛,是在词学观念嬗变的背景下,庐山地域文化影响所致。由于创作观念、时代背景的不同,两宋词对庐山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这主要体现为对庐山题材、意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词旨内涵及风格呈现出差异性。在宋型文化与庐山地域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庐山词体现出与其他名山词不同的风貌,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文体考证在释名章义、原始表末、敷理举统三个方面成绩卓越,其文体考证追求博学与精研,求真与纠谬,且具有致用价值.当然,由于博览与精研的限度,考证作为一种工具亦并非无所不能.清代文体学的考证倾向是汉学向文体学渗透的结果,亦是文体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文体考证彰显了清代文体学的总结性特征,清代文体考证可与六朝时代文体学的整体建构、明代的辨体批评鼎足而立.  相似文献   

18.
张再林 《中州学刊》2006,(1):204-208
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中唐是由“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历史文化的转型时期,白居易在政治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文学创作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意义,并对宋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也因此而堪称是“宋型文化”的第一个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中国的文学本位立场,立足于新出土材料,构建早期文体的动态谱系,探求早期的文体观念、形态和规律,是追溯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重要途径。陈民镇所著《有"文体"之前——中国文体的生成和早期发展》一书所运用的材料和方法对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