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焦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月18日发表题为《我们都可以分享中国梦》的文章,作者是英国惠灵顿男子中学校长安东尼·塞尔登爵士。文章称,我们可以拥抱中国人,也可以无视他们,但对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理不睬并不会让其消失。从政治上讲,美国现在日薄西山,中国正逐渐回归其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4日发表题为《向中国式教育取经》的文章称,中英两国计划将中国数学教师派遣至英国,并将英国教师派遣至上海了解中国人的数字头脑为何灵光。今年早些时候,时任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访问上海这个中国金融中心,热情谈论赋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前,当我刚刚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中国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遥不可及”和“异国风情”的同义词。那时,周围的邻居和熟人还很少到世界各地旅行,偶尔有人出国通常也只是去西德或者漂洋过海去美国。我最初是通过地理教科书和《大陆》月刊上的几篇文章了解中国的,但从波兰到北京将近一万公里的路程,让这个国家在心理上变得十分遥远。  相似文献   

4.
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副院长帕特里斯·侯达尔3月2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我们该怎样培养国际型的中国学生》,文章指出:  相似文献   

5.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近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6.
英国路透社5月28日发表克里斯·威克汉姆原题为《中国在科学上崛起,但这个方程式可能存在缺陷》的报道,报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述 《人才瞭望》2014,(4):89-90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你为什么要辞职?"数月来,我已经被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但坦率说,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只是内心深处那股遏制不住的冲劫,终于让我跨出了这一步。  相似文献   

8.
坚定的力量     
方闻 《人才瞭望》2011,(11):80-80
在我访问期间,我非常荣幸见到了你们——英国最非凡的女性,大不列颠和这个世界的未来领导人。虽然我们的生活似乎很遥远,我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夫人站在这里,而你们还在学校里学习,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共同点。我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哪件事情可以预测,我从未想到会作为美国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在日本很有影响的大报《朝日新闻》1994年5月19日登发了一篇名为《“))卜。、”一作战》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了一名现在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日本专家羽很高广幼年在中国东北的经历和老年又和夫人一起回到中国以工作方式报恩中国的事,使我深受感动。《朝日新闻》在这篇文章中向日本读者也提到和介绍了您们《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我是一名也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老人,据说您们杂志在国外也公开发行,我希望在日本有更多的日本人也能读到您们的杂志。(东京)山崎田野很偶然地在朋友住处读到《国际人才交流》,感觉很好、但“国际”的…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本刊2012年第1期卷首发表署名文童:《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文章用“梦”这个字眼,来表达他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真诚渴求,以及全球人才到中国发展后的美好未来。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现刊登华呜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参考消息》刊登了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国霸权结束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文章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国的单极霸权已经衰落甚至已经过时,同时认为世界将会是一个无极的世界。但我们社会的现状是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文章将在多方面分析美国的单极霸权。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才交流》2011,(4):28-28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彼得·马什的文章《中国以微弱优势成为世界头号商品生产国》。文章指出,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去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  相似文献   

13.
我是贵刊的一个老读者。几年来阅读贵刊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者有不少帮助。总之,贵刊越办越好,处在上升阶段,但问题似乎也不少。 这里只想谈一稿两投、重复刊用的问题。过去的不讲了,仅就去年第11期而言,我发现徐少伟先生的《集团学府在中国悄然兴起》一文,几乎没有改动地全文刊用于1994年11月份的《科技潮》。这显然是一稿两投、重复刊用。但这个问题也许是作者在较长时间前投稿贵刊,而贵刊没有向他发出刊用通知,他可能又投了《科技潮》,从而造成这种现象。 根据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营报》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感谢这里的培养但对这里没有感情》的文章,介绍家乐福长期以来在中国推行的企业文化造成诸多恶果。文中两个段落标题和大意分别为:  相似文献   

15.
怎么成为人才?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这里要涉及到个人的特点所以可以说:就象社会中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多得很,那么成为人才的道路会是同样地多样化。 一、我的故事。 我成为人才道路的开端是在中学最后年级。我学校的老师通知我他们收到了我们国家外交部的文件。象过去一样,这个部门为了培养将来外交工作的人才,在全国高中招生派到国外学习。可以选择三个国家的名校:德国、苏联和中国。我决定了试试参加考试并选择了中国。为什么选中国?当时我觉得来中国的收获最大而且这样的机会太少。苏联、德国是我们邻国,在这两国学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机会多;真想去通过别的  相似文献   

16.
王倩  黄莹莹 《人才瞭望》2013,(6):107-108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是国人的骄傲。也是让外国人敬佩的一点。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偏差也常常让外国人咋舌。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就中国人在餐馆吃饭的豪奢和浪费现象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小餐桌”折射“大文明”。  相似文献   

17.
在《人才开发》出满100期之际,作为它的读者、作者和曾经的记者、编者的我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我曾订阅和保存过的报刊不下百种,但一种杂志可以从创刊号到最近一期始终占领我书架和书柜一席之地的,唯有《人才开发》,这就是我作为读者对这份杂志的厚爱。在《人才开发》创刊不久,我就成为它的基本作者之一,至今已有50多篇各类文章通过它与读者见面,也是通过它,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热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影响着世界和萨斯喀彻温省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我的同龄人很少像我一样拥有这样的幸运,能够亲身感受这个国家和她的文化、语言。能明白这个国家的复杂文化的人则更少。生活在一个人口只有100万的加拿大西部省份,中国似乎是难以理解的。我曾游历过欧洲和北美,也见过伦敦、洛杉矶等大都市现象。但这些都不能使一个年轻的萨斯喀彻温女孩做好去中国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柳素英想要结合美剧的表达方式,加上中国的戏曲元素,做出几部能让中国年轻人喜欢看的戏。除了这个大梦想之外,柳素英今年还有个小小的梦想:"今年是中国的马年,我希望自己能够在马年跑完一个马拉松,成为真正的千里马!""奶奶,您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是京剧《红灯记》的经典唱段。而这是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大牌云集的谍战片《一号目标》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这一广为人知的《红灯记》选段出自在场的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姑娘口中,她就是我们文章的主人公:来自美国的柳素英(Elyse Ribbons)。一曲过后,在场的包括翟俊杰、蒋勤勤等明星无不  相似文献   

20.
中俄两国之间有互相交流合作的关注和兴趣,也有很好的文化交流基础,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希望中俄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3月23日访问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我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习6年,现在在中国工作。我非常关注习近平主席到母校演讲。虽然我不在现场,但我还是激动地看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