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关注不足,既影响了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又阻碍了非典型就业的促进和发展。应以平衡保护理论作为指导,完善非典型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确立非典型用工代替全日制用工,退休工和在校生等情况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确立保障受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保障非典型就业者在劳动关系上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超龄劳动者就业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超龄劳动者就业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存在极大争议,审判实践中的法律适用也很不统一.超龄劳动者就业符合"人身从属性"这一劳动关系的基本判断标准,因而不应否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的本质而将其归于劳务关系.但是,由于劳动关系在法律效果上分为合法的劳动法律关系和非法用工关系,因此,对劳动者超龄就业这样一种主体不适法的劳动关系应当认定为非法用工关系.这不但符合退休制度的理论基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运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不断释放劳动者就业动能,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在价值理念上仍然面临诸如是劳动者权益保护还是劳动权益保护的真假问题交织之幕,在制度规定上仍然面临法律位阶不高、制度规范调整滞后以及可操作性不足的诟病,在制度实施上仍然面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效果不理想、保护水平明显滞后等问题。以体面劳动、多中心治理和利益动态均衡为法理基础重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基于劳动本身而非劳动关系来完善新就业形态用工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并细化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认定规则,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实施机制,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会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体制目标模式,目前侧重于改革就业制度、招工制度、用工制度等,本文对此谈些看法,以供商榷。 (一) 劳动就业制度是劳动制度的重要方面。劳动就业是指适龄劳动者得到了工作,参加了工作和劳动并取得一定劳动收入。劳动就业制度是劳动力的分配再分配的制度。建国以来形成的就业制度是单一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我认为,我国的劳动制度应该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劳动制度,即劳动用工的市场化、工资增减的市场化、劳动保险的社会化、市场化与劳动争议仲裁法规化等一套新的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广义劳动制度.一、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化、市场化、法规化的广义劳动制度的基本内容.1.市场化的劳动用工.即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配置本身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工种、不同技术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劳动者.而劳动者也可视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人的志愿而自由地选择职业.过去那种完完由劳动部门批准的指令性的用工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予改变.2.市场化的工资制度.企业工资不再是指令性的指标工资,而是市场工资.国家应该全面下放企业对职工工资的决定权.企业应根据通过市场检验的微观效益,按照自律  相似文献   

7.
吕琳  袁首骥 《理论界》2005,(1):92-93
我国现阶段灵活就业呈迅速发展趋势,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存在明显不适应灵活就业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应对其作出修改和调整,并尽快制定灵活就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本文重点研究灵活就业中非全日制用工、保险推销员、出租车司机、劳动派遣和家内劳动特殊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就业机会、就业培训、就业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应从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协调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劳动用工制度,构建平等就业的教育体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手,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劳务派遣用工迅猛发展,文章以上海劳务派遣用工调研资料为背景,对我国劳务派遣岗位用工制度进行分析,借鉴相关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利益频繁遭受侵害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保护。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行为应当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且适用于非全日制用工模式。认定在校大学生具有非全日制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更有利于保障大学生权益。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弹性化的趋势,为顺应这种需要,以弹性、灵活的用工方式为特征非典型性就业应运而生.现实中,我国的非典型性就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与之不相称的是,现行法律对非典型性就业关注较少,且对其以刚性管制为基本方略,此主要源于对劳动市场弹性化及非典型性就业认识的不足,导致立法理念出现了偏差.欧盟一些国家为应对非典型性就业大量出现,发展整合出既强调弹性灵活的用工方式,又注重保护劳动者就业安全的“弹性安全”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引入不失为我国法律规制非典型性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兵  赵青 《兰州学刊》2022,(11):102-112
随着共享经济与灵活就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为共享经济平台与平台就业人员提供证照代办、身份核验、业务分包、收入结算等综合性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服务平台场景下,平台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又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新问题,突出体现在:企业用户借服务平台掩盖劳动关系,“多角用工”模式导致确定维权对象困难以及“劳动管理”的认定缺乏明确标准。作为保障服务平台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对策,需要服务平台落实签约履约管理责任,监管机关整备用工关系认定指南,行业协会、工会乃至科研机构、主流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建平台领域健康良好的用工秩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天津市的劳动制度改革开始于1980年,至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三步:第一步是改革就业制度,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这项改革主要在企业外部;第二步是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把劳动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第三步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优化劳动组合,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福建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冲突日益显露,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成为福建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通过了解与剖析当前福建省企业内部用工环境和外部用工环境的现状,提出福建省企业用工环境存在的工资水平低、劳动时间长、住房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政府及员工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以有效地突破缺工问题,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 ,再就业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 ,必须加大劳动预备制度实施的力度 ,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步伐 ,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建立起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劳动体制强调集中统一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劳动就业、劳动调配、用工制度、劳动定员定额、职工离职辞退等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和具体措施,构成了统一的劳动制度,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局势,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事业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很不利于调动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就业援助和激励是政府对弱势群体就业实行专项援助和激发鼓励的社会政策或制度安排.促进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就业历来是贫困救助的基本方案;引入和推进工作福利制是当代贫困救助制度体系改革的重点.在我国现行的贫困救助制度体系中,因就业激励和援助制度缺失,有劳动能力者依靠生活救助的现象突出.面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建立生存保障与就业激励有效衔接机制,为其劳动就业给予必要的手段、机会和能力性援助,应是我国贫困救助制度优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9.
论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的正当性及可实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劳务派遣同工同酬制度是一项具体的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劳务派遣制度的首要意义是实现灵活就业,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实现并不妨碍用工单位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且重在强调处于相同或相近岗位的派遣工与正式工应当适用同一套劳动报酬计算标准和体系,排除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劳动歧视,是一种相对且动态的平等,同时,派遣工同工同酬权利的实现还有赖于剔除劳动力市场中非市场因素对劳动报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完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传玲 《东岳论丛》2004,25(2):201-20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十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工作目标为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既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需要又促进就业的双重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