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清初学人多将明亡原因归咎于明末以来喜作心性玄谈的空疏学风,因而“崇实黜虚”的实学精神在这一时期成为新的主导思潮,学术、哲学、艺术等诸领域的发展都呈现出鲜明的实学特色。在绘画方面,孕育于考据学内的求实、崇古之精神内核,为以“四王”为代表的上层士大夫绘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土壤;而中下阶层的文人绘画在创作题材上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在创作观念上强调基于现实的主观情感的真实表达;宫廷绘画则以纪实类作品为主要内容,更出现了参用西法的新画派。站在历史的社会的角度看,清代绘画艺术在思想内核上大多受到“求实”观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把“盐工精神”上升为体现盐城工学院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精神,必须通过对“铁军精神”的传承来完成对已有“盐工精神”的重塑。按照“铁军精神”内涵和实质,从大学精神培育和地方高校特色养成角度看,“盐工精神”应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矢志报国岛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服务社会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要塑造“盐工精神”,就不能不到“铁军精神”这一优良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代的自由解放思潮,孕育了觉醒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审美精神,推崇“清”成为时尚。以“清”为美,“清”在玄学清谈的氛围中升华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是"欲望升华说",浮士德奋斗的一生是从"肉体欲望"升华为"精神欲望"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了两种"欲望"的融合,彰显了完整的"欲望精神";二是"基督精神升华说",《浮士德》思想本身超越了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框架,由上帝的"他救"走向人类的"自救",现出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与信心,彰显了内蕴着的"超越精神";三是"人性升华说",浮士德在追求人性"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凝聚了"自由精神"。最后,探析"浮士德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揭示了人类永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与时代更迭的背景下“,躺平”一词风靡网络,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型社会样态,映射出当代青年在积极与消极之间摇摆不定的矛盾性心理与差异化行为“。躺平”具有的寄生性和依附性意味,侵蚀青年的奋斗精神。消解“躺平”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加强对青年奋斗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多维合力重塑社会心态,构建新时代奋斗精神,构筑纾解路径,助推青年从“躺平”到“起来”、从“躺起来”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构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是有效保障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之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土地发展权制度源于英国,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梳理国外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历史渊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现存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性质、归属及实现形式的观点进行驳析与补充,提出“民有村管”为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并建议从法定土地发展权、规范征地权的行使、减少行政干预、重视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建立监督机制等环节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发展权的有效实现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馨娜 《社区》2010,(27):16-17
在婚姻关系中,钱只有两种——家用钱和私房钱。而私房钱因为一个“私”字,就沾上了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鬼祟气息。私房钱对婚姻关系来说,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相似文献   

8.
在《飞越疯人院》这部小说中,作者肯.凯西塑造和刻画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大护士"、哈丁的妻子、比利的母亲等为代表的强势"妖妇",另一类是"大护士"的助手小护士、麦克默菲的女性朋友等温顺"天使"。小说中女性形象并置,通过赋予强势"妖妇"话语权和行动权,通过剥夺温顺"天使"的话语权,肯.凯西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发展健全人格起主导作用。"人格面具"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一个方面。从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分析人格健全发展有三条路径:一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和谐统一;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匹配;三是应用人格"大五"模型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托物寓意类散文,借写某种“物”.通过展现其的精神内涵来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这就把事理爱憎“物化”.把抽象道理形象、生动化,因而易于让人理解,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教益,但这类散文必须紧扣所托之”物”与作者”意”之间的联系,以一条明晰的线索和精炼含蓄的语言把文字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1.
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核心是融汇-探索-创新。创新的基本方法是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创新的表现是四个出入——出入于百年来中国画的各种创新路经,走自己的新路;出入于大生活和大生命,以生命体悟催化艺术创新;出入于黄河文化、西部文化,以新异文化因子改变画坛格局;出入于绘画的中法和西法,执守国魂西用,拓出新意。  相似文献   

12.
张晓东 《金陵瞭望》2007,(16):18-19
个体德性的养成与道德人格的塑造表现为同一的过程。道德人格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凝结和体现。它是个体在道德修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着个体道德修养实践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和境界。而个体的道德修养实践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与收藏门类的细化,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被世人所追捧。篆刻艺术的兴起,随即带来了人们对印章的高度关注,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断攀升。在这种现状下,福建东南拍卖以地域优势将寿山石这一特色资源推升为国内拍卖的精品收藏版块。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在寿山石的材质与艺术的表达方面,重新思考了材质语言与艺术...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塑造了共同发展、相互依存、和平友好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但到近现代,这种精神因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受到西方殖民者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而被迫中断。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传承这种精神。而当下,日本在东南亚推行“价值观外交”和“积极和平主义”并以ODA离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企图破坏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此,中国必须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15.
五有大学要有精神,需要中华精神为灵魂的引领、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涵育、科大精神为源泉的滋养。用中华精神为师生构建永久的精神家园、提供牢固的价值认同、塑造大写的人格灵魂;用科学精神以发挥大学的驱动功能、批判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使科学精神逐渐地被师生认同,成为其共同的心理基础;将大学精神尤其是科大精神积淀、传承、发扬,形成滋养科大人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6.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7.
作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构成了“文革”期间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历史地看 ,自杀一是因“活不下去”而以非常方式获得生存痛苦的解脱 ,一是以“不活下去”为最后手段来维护自身神圣的精神价值观念。“文革”期间作家的自杀 ,一方面是由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将他们置于“活不下去”的境遇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为恪守人格理想而对传统精神的自觉回归。他们的自杀无疑是对丧失理性的社会的一种强烈抗议 ,但较之屈原的沉江自殉 ,却又少了几分壮烈而多了几分悲哀。然而 ,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 ,这种选择却构成了中国作家良知未泯的确证。  相似文献   

18.
青石村这个名字,虽然普通,但很雅致。 青石很普通,但用途广泛。用青石铺成路、街,砌成桥,刻成碑,或是在小溪边将衣服直接在青石板上锤打,都有可能因此而得“青石”地名。南京新街口附近曾有一条用青石铺成的大街,名叫:“青石街”。  相似文献   

19.
触觉的(haptisch)和视觉的(optisch)这一对范畴与艺术意志一起构筑起李格尔艺术史思想体系。这对范畴指涉人类视知觉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同时,被客体化为风格形态,担当特定时期艺术意志的具体表征,强调精神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统一,实现了李格尔独特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作为艺术发展链条上的总的形态表征,这对范畴以其相对性价值(并非绝对确定性存在价值)共同构建艺术史发展图式,体现了李格尔的艺术史观和时空观。  相似文献   

20.
郭海平像是受到了“上帝”的旨意一样建造了他的“诺亚方舟”——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患有精神疾患的拥有艺术才能的人带上“船”,拯救这些被选中的人。郭海平说:“每个人都有权与自然对话,每个人都是天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