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既是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学习的结果,也是各种文明协调共生制约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包含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复杂的结构。在政治理念上 ,政治文明是法治文明与德治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价值上 ,政治文明是权利文明与权力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活动上 ,政治文明是实体文明与程序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制度上 ,政治文明是党制文明与国制文明的统一 ;在政治发展上 ,政治文明是结果文明与过程文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文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和文明具体成果形式两个角度剖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同时认为区域生态文明评价需要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由此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1+3+1"阐释。基于生态文明内涵得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包括系统层、目标层、准则层以及35项具体表征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是息息相连的,中国的农业文明推动了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文明的五大特征反映了决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文明,反映了农业文明的局限性及制约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被广泛关注,准确地理解和界定其内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阐释的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本文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9.
文明交往和文明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交往的理性形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明中有许多重要思想资源,需要加强研究与开发,这是更深度反思的文明对话。对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这些重大文明典籍中的共同文明理念,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这是文明自觉者应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是从初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人类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文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光辉结晶。文明同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文明的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文明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明类型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文明价值的平等性与共享性、文明关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等特征。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认清文明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类不同类型文明的对话是必要的和必然的,其对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基于文化价值平等性原理的理性思考以及人类文明对话的历史性考察,不同文化或文明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有效整合是现代文明交往的公正而合理的选择.差异、碰撞与整合是文明对话的三部曲,不仅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更存在着历史的现实性.中国"回儒"对话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延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曾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当今全球化境遇下的文化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再次摆在世人面前,如何面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并在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支撑下实现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复兴,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纵观人类发展史,历史进步的主流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文明的冲突,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进程可以看作既是对亨廷顿理论的有力反驳,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所需借鉴的经验和所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亨廷顿以"文明的冲突"的范式来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一理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其最初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渐渐成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普通大众思考多元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对澳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在这个城市,多元族群文化以交流、融合为主,突破了亨廷顿所认为造成文明差异和冲突的种种因素,而各自形成了相互借鉴和交融的文化杂合体.  相似文献   

16.
文明对话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的新格局中,文明的背景和宗教的意义正在凸显,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现实性与根源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消除隔阂需要理解,化解矛盾需要对话,文明之间的会通与对话已成为顺天应人的浩浩大势。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刘述先,在与世界各大文明传统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儒学发展的新课题,拓展了儒学的论域以及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空间,为新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在亚洲文明研究中,语言学能在语系、语言接触和文字谱系三个方面提供丰富的证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语系与文明关系密切,研究语系的形成和扩散,有助于还原亚洲文明的起源与扩散以及亚洲民族的形成与迁徙;其次,亚洲语言之间经常发生接触,从而引发演变,研究语言接触,有助于洞察亚洲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最后,文字承载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对文字谱系进行研究,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探知亚洲文明的传播和互鉴。因此,语言学应该与考古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一道成为亚洲文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它们形成新的综合,共同为深化对亚洲文明的认识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文明形成的途径、社会结构、政治模式、思想文化四个方面的比较 ,指出东西方文明在人性及人类文明起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在复杂的历史条件激荡下各自适应所属环境和自身背景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公元前 11世纪中国和希腊由于迁徙和征服造成的社会结构变迁 ,对中国和希腊“轴心时代”因何产生 ,为何同时产生等问题 ,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与地缘有着极大的关系。人类探索、认识和征服海洋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历史内容。奴隶制时代的希腊罗马人经过长期的海上开拓和生产实践 ,逐步认识到海洋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具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它和中古时代北欧人的海洋意识一起 ,成为近代西方海洋意识的主要源泉。古代东西方国家的当政者对海上势力的不同认识和定位 ,对于十五六世纪以及其后东西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发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这正是造成近 5 0 0年来东西方文明水平差距逐步拉大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