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构建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传播体系?增强话语的适应力与附着力,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正确认知新媒体格局下传播生态格局的变化,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变革传播话语,优化传播语态,建设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技术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利用新媒体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应采用媒介整合、隐性传播、第二传播、分众传播等策略,融合多种传播方式,追求良好传播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7,(4)
新媒体是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已全面渗透进了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之中,对其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给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问题与挑战。发挥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运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手段,采用家庭、学校、社会相融合的方法,共同促进新媒体环境的优化,从而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体互动式传播效果控制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宣 《中州学刊》2007,(2):254-258
传统媒介时代,大众传播效果控制的研究,主要以单向式传播运作模式为出发点。随着社会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互动式传播已经越来越普遍,由于传播方式的变化及新媒体技术带来新的传播运行特点,以往的传播效果控制理论已不再完全适用,需要重新审视它的规律。新媒体互动式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网状发散性、无限循环性使传播效果的控制趋于更复杂、更困难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媒体“把关人”弱化、实时交互的难以应对、网络传播的失控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信息环境,通过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自觉传播意识的控制、努力形成互动传播中的协作与共识以及智能数字技术的支持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发展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及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意识形态主体的自主性、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影响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格局、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应进一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格局,强化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多渠道提升公众新媒介素养,注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新媒体安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色情与青少年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色情的传播,使得一些青少年的性伦理观念淡薄,并导致了青少年性犯罪案件的比例不断攀升。为此,在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青少年网络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列入其中。加强青少年网络性道德教育,使其有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色情的侵害,应该着力建设好校园网,在学校开展网络教学,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网络交往,使青少年完成网络道德的品质养成和行为养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当前不断涌现出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体系的立体构建,将进一步彰显新媒体实践的民族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传播技术也乘势实现了质的飞跃,传统媒体中单向的传播形式几乎在一夜之间转变为新媒体中双向的传播形式。虽然新媒体势不可挡地在当前的媒体格局中崭露头角,然而传统媒体因其权威性、深刻性、严谨性而无可取代,仍然在全媒体阵容中牢牢地占领着一席之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势不两立"的两股对立力量,而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着,并且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融合倾向。这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形式更丰富、传播内容更多元,这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在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清晰认知的同时,勇敢地进行采访形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将传统媒体的严谨和深刻与新媒体的迅捷和新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采访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政治视觉传播是"政治传播"和"视觉传播"的交叉领域,具有传播符号的隐喻性、传播内容的故事性、传播对象的分众化、传播视角的小微叙事、传播过程的对话性等特征。采用视觉话语面向公众开展政治传播,能够弥补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缺憾,增强公众的政治认同,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也面临缺乏情感力量、话语空间闭塞、视觉艺术匮乏等挑战,应该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对象等方面积极开拓创新,走中国特色政治视觉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徐振祥 《学术论坛》2012,35(4):210-212,225
个性道德的成长与理性秩序观的形成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传统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基于社会道德规范系统知识的说教和灌输式的道德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消解教育的力量,给青少年道德成长带来新的问题与困境。新媒体传播极大地解放了青少年受者的个性自由和主体意识,以共生互动的传播为青少年主观能动地进行道德感知、推理、判断、实践和反思提供了多元"拟实"的场景与资源,给青少年个性道德成长与理性秩序观的形成以浸润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卫平 《云梦学刊》2004,25(4):104-106
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是一种依据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而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以培养思维创造能力为核心的高层次教育,具有整体性、开放性、主体性、民主宽容性和超前性等特征。其目标是培养青少年思维创新意识、开发青少年思维创造能力、培养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其内容包括创新思维知识教育和创新思维活动教育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杨丹  陈晓妆 《云梦学刊》2010,31(4):152-156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与新闻媒体都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相处现状不尽如人意,政府向媒体提供信息不充足,甚至隐瞒、扭曲事实,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些都造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一是政府要以民为本,主动搭建与媒体合作的平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服务媒体,引导媒体健康发展;二是新闻媒体要通过矫治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创新政府新闻报道形式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架起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对媒体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锋 《云梦学刊》2003,24(5):31-34
媒体对自身所秉持的伦理原则必须有清醒、明确的意识。在所有利益关系中,媒体的一切关系与行为应符合正义原则、真实原则、仁爱原则和自由原则。这些伦理原则贯穿、渗透于传播活动中,通过对世界事物的观照评判而得到表露和张扬。  相似文献   

14.
周红香 《云梦学刊》2003,24(6):101-102,105
当前高校自考生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健康状况和道德素质降低。通过管理提高高校自考生素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道德教育,提高自考生的道德水平;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自考生身心健康发展;三、加强审美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培养自考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许冬玲 《云梦学刊》2004,25(1):86-88
美育是一门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人文性、渗透性的特点。因此,德育中把美育提到应有的高度,根据美育的特点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以使德育作用深入心灵、德育方法具体生动、德育过程轻松活泼、德育内容更加深化、德育效果深刻持久。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军 《云梦学刊》2006,27(5):76-78
道德失范是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不完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道德建设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与支持以及道德教育发生了曲扭变形所使然。要扼止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加强道德人格建设,极力推进道德法律化、制度化进程,真正落实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7,28(6):57-60
所谓公益伦理,是指公益活动中调节公益行为主体和客体各方面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公益活动中各种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综合体现,是依据一定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对公益活动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升华。其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公益伦理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彭亦兵  刘亦工 《云梦学刊》2010,31(5):118-121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深入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积极探索强化高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露 《云梦学刊》2010,31(3):152-155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范虹 《云梦学刊》2002,23(2):32-33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比较淡薄的现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