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天津市语言学会协办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2005年7月16日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并成立该委员会。按照《章程》规定,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机  相似文献   

3.
学术资讯     
1.“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天津市语言学会协办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2005年7月16日在北京  相似文献   

4.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的主题是学术批评、学风建设与学术进步,围绕新形势下学术界和高教界的重建学术规范、加快学术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如何进一步繁荣学术批评、发展学科评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成果问题。而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我为这次论坛提交了一篇长文《评高校教授聘任中的唯学历倾向——兼谈博导称谓的误导性》,已经发表在2005年7月14日学术交流网和同日的学术批评网上,限于时间,现…  相似文献   

5.
《云梦学刊》2004,25(5):11-12
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景来 《学术界》2005,(2):268-278
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 ,经过 3年多的反复研究讨论 ,数易其稿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投票一致通过 ,并向社会正式公布 ,以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学术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学术“失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理论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以及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
2004年6月22日,针对学术界的剽窃、造假、浮夸等现象,教育部社科委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被写进了总则第一条。学术界有人对此《规范》做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为此,北京大学研究生索阿娣于2004年7月6日采访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索阿娣:(北京大学研究生。以下简称索)…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术学风建设 繁荣人文社会科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根源。加强学术学风建设,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一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即树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观;二是不断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三是要积极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17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并成立该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论坛》2010,(23):F0002-F0002
王宁,女,1936年7月出生,浙江海宁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文字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兼任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至“十一五”规划语言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相似文献   

11.
日前,教育部发布并开始实施了由众多学者参与制定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该规范对学术引文规范、学术评价规范以及学术批评规范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无疑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不在于有可能“凭这一纸规范就在第一时间有效抑制学术腐败”(那只是天真的设想),而在于我国学术界对于研究者学术研究行为的约束向体制化、规范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就需要加强体制层面的学风建设。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新手进入学术研究圈子后,对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主要是通过年长的学者的言传身教、潜…  相似文献   

12.
英堂 《云梦学刊》2004,25(6):14-14
以“恪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创新”为主题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于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学术规范导论》和《学术规范读本》两书的首发式也同时举行。参加本论坛的有来自包括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另有三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而提交书面发言),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暸望》《黄河》《出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出台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教育部还专门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术打假。那么.这个“学风建设委员会”真有能耐专司学术打假?不免心生疑窦。  相似文献   

14.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期刊中独特的一类 ,是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重要功能。学术期刊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 ,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既是研究工作本身的需要 ,也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引起关注的不良学风问题 ,一是制度和规则的缺失 ;二是不遵守制度和规则。不良学风影响到学术的健康发展 ,需要学界共同努力 ,予以匡正。在树立良好学风的努力中 ,应当强调重在建设。学术期刊要努力使自己的刊物成为学术规范的范本 ,不断推进规范化建设 ,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近期,我社报刊陆续发现少数作者存在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现象,为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努力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本社特发表声明如下:一、凡在本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我社报刊陆续发现少数作者存在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现象,为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努力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本社特发表声明如下:一、凡在本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报刊上刊发的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  相似文献   

18.
认真端正思想切实改进学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重建、发展和繁荣中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但同时也暴露和潜伏着不少严重问题。既表彰成就 ,也不规避问题 ,这是本刊的基本学术诉求。其中 ,对学风与文风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向是本刊的重中之重。学风问题与学风建设 ,不仅关涉学术创新与发展 ,而且也与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国际形象密切相关 ,这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界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令人欣慰的是 ,学风文风问题与学风建设业已引起学界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本期发表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岚清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铁映同志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学术批评网创办人杨玉圣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 10篇文章 ,从不同角度凸显和强调了目前学风文风问题的严峻性、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认真端正思想 ,切实改进学风” ,“学风是学术的生命” ,这应是代表和反映了学术界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正好是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日。为此,来自京、津、沪以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学术文化界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新闻记者近百人,是日下午,聚会北京,以学术批评与学术共同体为主题,自由交流,学术对话,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奥科德文化传播中心主办,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河南大学出版社等协办。来自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央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的严重问题,是我国社会科学战线最突出的时期。在历史上,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严格的学术文化,学术规范,学风正气,学人辈出。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但是,我们的学术成果所体现的思想创新性含量和创新性含量是低的,其具体的表现主要在于:一是重复性成果多,创新性成果少。二是学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而不要质量。三是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四是缺乏学术品格和学人精神,缺乏干社会科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