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是清王朝对全国实施有效统治的总体战略之组成部分,与闭关政策共同构成其“控驭中外”的严密网络。清朝封禁东北的目的,除学术界已有的总结外,还包括防止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进东北;将东北建成八旗兵源基地;实现对中原军事威慑与对蒙古军事钳制战略。封禁政策的实施,造成严重的政治、军事战略失误,对近代东北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随着清初顺治年间官方招募移民以及为谋求生计汉族的自发移入,汉族人口的数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冲击,蒙汉关系也发生变化。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资蒙古生计",将处理郭尔罗斯前旗蒙荒开垦的原则和办法,载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文献中,并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开始弛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即彻底废弃原有对蒙封禁、禁垦蒙地的政策。光绪朝有组织地把大批汉民移入蒙旗,大量拍卖蒙荒,使得蒙地发生社会变革。自此蒙地封禁和蒙汉分治政策最终瓦解。汉族人口的迁入过程中出现了土地私垦,在光绪朝最终被迫招垦开办蒙荒,在札萨克图王旗夹杂着蒙、民矛盾与纠纷。但是随着蒙汉之间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客观上促进了蒙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多民族生活区域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为彻底根治汾河流域上游的水土流失,山西省开展了十年为一期的治汾综合治理工程。在一期治汾的基础上,从1998年又开展了二期治汾工程,到2006年二期治汾再次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并积累了一些治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小流域治理的相关建议:(1)以流域为规划单元,以行政区域为治理和管护单元,是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效模式;(2)以封禁治理为主、人工治理为辅,是贫困山区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的基本方针;(3)转换机制,把户包和购买治理小流域引入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4.
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满族贵族对东北地区进行统治的一种特殊政策,它成为有清一代东北政策的核心。关于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弄清楚有关封禁的诸问题,对研究封禁政策的演变及其具体过程是有益的。本文试就清代东北的封禁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边疆省分。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活。至迟在公元八世纪前期,中国唐朝政府就在黑龙江地区设立地方官府,委派各级官吏、管辖黑龙江地区。历辽、金、元、明、清各代,一直对黑龙江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 十七世纪末,清朝政府曾经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严重地阻碍了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开发。十九世纪后期封禁政策废除后,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为了加强对黑龙江的治理和管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今黑龙江省辖区内普遍地设立了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撑.通过回顾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梳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缩影和政治特色;同时,依据罗伯特·D·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从信任、网络和规范三重维度出发,阐明了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践逻辑,为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提出,对我国政府治理理念、治理范式和政府数据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促使政府推进治理机制制度变革。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求,政府治理机制创新和变革的进路应当是在政府职能、政府治理责任、治理目标、信息自由等方面的变革。行政法治为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创新提供规范基础,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于政府治理创新,公众参与成为促进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参与力量。  相似文献   

8.
清中叶统治者关于对吉林的封禁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关内流民的大量内迁及清王朝的“封禁”不力,吉林的社会经济在关内流民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得到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治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长期以 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徽省大圩镇在乡村治理路径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治理“五合模式”。大圩 镇乡村治理“五合模式”是指以农村基层党建“聚合”为引领、以乡村治理空间“融合”为平台、以乡村治理主体“联合”为依托、以 乡村治理方式“结合”为抓手,以回迁村社居民“和合”为目标的乡村治理实践创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委政府权威和公 信力降低、居民参与不积极、社区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大圩镇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东北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边疆危机。清廷被迫放弃封禁政策。转而对东北实行移民实边,完成了封禁——弛禁——全面开放的转变,从而使得东北土地至清末基本得以全面开发。这一事件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土流失的“二元性"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二重性",认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符合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思想,人类要公平地生存与持续地发展在以水土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中,就必须一方面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破损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和付出者之间、水土流失的造成者和受损者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目的与意义,以维护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公平合理地承担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享有水土保持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共同促进水土保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在部分流域对水源地进行了生态补偿,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财政转移支付、水权交易、异地开发以及生态补偿基金等模式,创新并丰富了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充盈了生态补偿资金,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我国生态补偿相关机制尚不健全,现有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着一些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问题。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四种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比较分析了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施策、典型示范"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提高、预防监督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水土保持项目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和水土保持观念比较淡薄等问题。当前,应重点围绕组织协调、预防监管、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等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福建省水土保持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关系密切。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局部不能统筹兼顾,致使域内可用地资源匮乏、植被减少迅速、水土流失加剧、动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退化、土壤质量滑坡、土地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意识不强、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村民环保积极性不高、部门管理不严、土地生态建设基础薄弱。为此,需采取牢记"惜土"国策,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理论研究,保障村民权益;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部门协调;加强生态教育,优化宣传手段;严守法律法规,激发全民参与;积极寻求方略,严格土地管理等措施有效应对目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是中华民族的“水塔”,也是藏族长期生息的地区。藏族的传统生计方式与“中华水塔”的保护密切相关。藏族传统游牧采取“多畜并放”、“转场浅牧”方式,其有效地规避了三江源区域的生态脆弱环节,确保了高寒草原的生命线--覆盖在整个草原表层的泥炭层和腐殖质层,以致稳定了长年冻土带。但半个世纪以来的草场产权更替与“网围栏工程”的推进,严重地冲击了其生态脆弱环节,引发了生态灾变,危及到了中华水塔的安全。这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明清山区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陂塘水利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价值。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和陂塘淤塞,废弃的河道、陂圳、山塘又被占垦为田。同时,陂塘水利的发展与航运矛盾,减弱了陂塘水利的功能。溪流河道上层级而设的陂坝使径流流速减慢,沙泥停蓄。而河床渐高又使河水漫溢,也影响了对水力资源的运用。人们针对当时陂塘水利出现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城镇表现为“五大特性”∶城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性、城镇的规模极次结构的断层性、城镇空间布局的单体性、城市功能的非协调性、城镇生态环境的污染性。库区城镇建设 ,要利用移民迁建契机 ,建立城镇生态“自净”工程 ;培育三峡个性的生态移民“山水”型特色城镇带 ;着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支撑的城镇新兴生态产业体系 ,为城镇发展培育根本动力 ;建立库区“一二三”城镇骨架体系 ,实现城市极次布局科学化、空间分布均衡化 ,从而形成三峡库区新兴的“山水”型生态移民特色城镇带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安徽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活动频繁、群发性强的特征,主要灾害种类有水土流失、江湖崩岸、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泥石流及土地盐渍化等.文章通过对安徽省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安徽省地质灾害的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水灾不仅给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而且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水灾的频繁发生 ,是长江流域不合理的垦殖导致大幅度水土流失和河湖淤塞、水位抬升的结果 ,归根结底是流域生态安全体系严重失控所致。只有尽快建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减轻长江水灾的危害 ,确保国民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生态安全网、生态战略点以及生态脆弱区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与对策--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市自然概况,并对南京市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城市水土保持的指导思想。在划定城市水土保持范围的基础上,对城市水土保持的具体内容及其保障措施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