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丽岚 《理论界》2004,(6):212-213
学报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学报编辑人员对其在学报的编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认识。学报编辑主体要充分认识其自身在编辑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创办精品学报需要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现代化,编辑主体意识现代化体现为开放意识、信息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奉献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2008年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阴山学刊》2009,22(3):113-120
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学报编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在垦拓中深化,在探索中创新。2008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学报编辑业务;学报办刊特色;学报编辑主体;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编辑出版网络化;学报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报编辑是编辑队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该文探讨了高校学报编辑与其他编辑的职业特点的共性 ,同时分析了由于高校学报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学报编辑的职业特点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是高校学报编辑的立足之本;求真务实、坚持原则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守正之魂;精准细致、一丝不苟是高校学报编辑的制胜之宝;博学广识、多谋善断是高校学报编辑的立业之功;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是高校学报编辑的修身之要。  相似文献   

5.
特色是学报个性的亮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如何办出特色,形成个性?实践告诉我们:发挥自身优势是形成特色的前提;勇于创新是形成特色的关键;挖掘稿源是形成特色的保证;提高质量是形成特色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韩芳 《阴山学刊》2014,(3):61-67
2013年,学报同仁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报及编辑发展进行了研究。有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有对传统问题的新观点和新角度的论述。通过对62篇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学报编辑主体意识、学报编辑业务及学报编辑自我发展与编辑职业倦怠五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较全面地涵盖2013年高校学报研究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7.
学报文化是知识缔构、知识积存、知识传播的文化。学报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建构学报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文化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报编辑的文化意识主要包括学术意识、前沿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学者意识和规范意识。  相似文献   

8.
创新与个性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对人类社会具有古老而永恒的意义 ,创新的成果是时代的表征。在现实和理论的大背景下 ,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与个性解放具有内在联系 ,创新和个性解放的互动促进了两者的发展。但当前 ,个性解放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非常需要又非常缺乏的。我们应从确立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人的创新品格三方面着手促进创新和人的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9.
2001年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阴山学刊》2002,15(3):73-78
2 0 0 1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论题广泛而又相对比较集中 ,主要体现在 :学报的编校规范 ,学报与学术规范 ,学报编辑主体 ,学报编辑网络化 ,学报国际化 ,学报改革与发展 ,学报编辑业务 ,市属、专科、工科院校学报。八个问题中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学报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地方高校学报存在机构建制设置不合理、专职编辑缺编、专业编辑人才奇缺、办刊经费投入少,刊号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地方高校学报如何生存和发展,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建设一支编辑业务精、开拓创新意识强、定位明确、专业结构分工合理、爱岗敬业的职业化编辑队伍,探索一条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创新之路:创新学报管理体制,创新学报编委会工作机制,创新编辑队伍建设的机制,确定学报编辑主体地位,提高编辑的创新意识和出版人的角色能力,才能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宇 《阴山学刊》2001,14(2):83-84
贯彻实施《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阴山学刊》目前最切实际的办法是分清有关期刊编辑工作一系列规范中的“强制性规范”和“推荐性规范”,有了这种明确区分,就可以分清主次,将规范化和个性特色有机的统一起来。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独具匠心的封面设计、精心设计有创意的专栏、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注释、通栏双栏兼得的版式。  相似文献   

12.
2005年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阴山学刊》2006,19(3):107-114
2005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论域并无新的拓展,思考却在不断深入。论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学报编辑业务,学报名刊、名栏建设,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编辑主体,学报编辑出版网络化,学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在学报界及期刊编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继续稳步向前推进。论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学报与学术风气;学报编辑业务;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编辑主体;学报名刊、名栏建设;学报编辑出版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张伟 《阴山学刊》2007,20(3):115-124
2006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在学报界及期刊编辑学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继续稳步向前推进。虽说无甚惊人之论与重大突破,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可喜的。与去年一样,论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学报编辑业务,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编辑主体,学报名刊、名栏建设,学报编辑出版网络化,学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编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编辑的论文集:《21世纪社科学报与学报编辑》一书。这是在庆祝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10周年之际,研究会向全国高校近500家会员单位征集编辑学优秀论文,并进行了评奖活动。此书系从获一等奖论文中精选出的优秀论文结集而成。我校《阴山学刊》编辑部刘丹沁的论文《特色是学报个性的亮点》(发表于《阴山学刊》校庆40周年、刊庆10周年纪念专刊)被全文收录。另外,《1999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综述》(孙景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6.
张伟 《阴山学刊》2005,18(2):120-128
2004年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呈现出成熟的态势,学理性更强,研究方法更科学,注重调查研究,量化的、实证的文章多起来。论题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学报编辑业务,学报编辑出版网络化,名刊工程建设与品牌创立,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编辑主体,学报编辑与作者,学报评价体系,学报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丁远坤 《江汉论坛》2006,(10):124-127
重视个性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个性发展始终是一种动力,其魅力就在于它符合人类愿望——充分、自由的发展。人们业已察觉到: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主体意识,形成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教育既要培养会生产的人,也要培养会生活的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生存及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谈学报编辑素质的自我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欣  赵春秀 《理论界》2003,(1):111-112
编辑素质是指编辑人员应具备的诸如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编辑业务技能等各方面的素养,对此,编辑学界已有全面论述。编辑主体的素质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会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容,从而使这一课题具有新的研究意义。因此,编辑主体的素质是一个老而常新的问题,值得继续和反复探讨。本文拟从高校学报编辑的角度,从知识结构、编辑业务和编辑素质三个方面,对学报编辑素质的自我完善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佳 《南方论刊》2008,(5):60-61
确立尊重个性差异性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观,坚持因材施教,举办适应学生不同个性的活动,使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社会实践活动,在身心、才智、品性、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而教育学个性培养的定位"促使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使个体在身心、才智、品性、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特点总和,利于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个性培养,要实现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