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我国统筹城乡的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老龄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老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但也存在着阻碍为老服务水平提高的因素,如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基础设施就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存在供给缺乏、质量不高、城乡之间供给水平不平衡等问题。扭转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国应以完善城乡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探索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目标,稳步、有序地促进为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类型包括:健康需求、精神文化活动需求、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社会交往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满足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对策包括:政府要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构网络化的老年人服务需求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区助老服务的功能、加大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3.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老龄服务需求研究组” 《调研世界》2014,(2):22-25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对老龄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给予界定,利用社会统计和老年消费调查的相关数据,详细描述了天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分析归纳了老年人对老龄服务业的需求和意见并对未来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做展望,找出当前老龄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班晓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36-39
日本是老龄化的重灾区,对日本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诸多困难,但同时日本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比较的方法,借鉴日本多元化为老服务的经验,提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作为老龄群体中一大组成部分,他们精神生活是否满足事关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城乡差异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层次较低,精神生活单调,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对目前的精神生活比较满足,这种情况看上去令人满意,其实隐含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老年人缺乏追求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内在动力,这将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 相似文献
6.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64-73
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围绕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居住模式、赡养情况、心理状态、服务需求等多个问题对江苏省苏南、苏北交界处3个乡119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受教育层次总体不高;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空巢率高于中龄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空巢率随年龄增长而提升;近50%的农村老年人属于低收入人群,收入仅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难以应付医疗照护等方面的开支;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来自儿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服务需求集中在权益维护和身心健康两方面。研究建议,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加速推进老年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老年大学投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已成为老年人的聚居地,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高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加,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的依附胜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春娴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39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可从社会心理需求、基本生活心理需求和家庭亲情心理需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心理需求具有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程度效应、婚姻状况和养老方式效应。 相似文献
9.
王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4-131
利用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调研数据,对当前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需求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服务的需求率、供给率与使用率之间严重不平衡,即高需求率、低供给率和低使用率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老年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法实现物尽其用。总结起来说就是“一高二低”,一高,即目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高;二低,即服务供给率低、利用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总结为“七缺少”,即缺少资金、场地、人员、专业性、个性化、便利性和知晓度。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量应与需求量相适应,加大为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服务种类和范围,加大宣传力度等,以适应养老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需求是更为独特而且重要的。老年人精神需求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的集合体,而对其进行立法保障是保护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基础,符合保障人权、正义价值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当代中国对于老年人精神需求立法保障存在立法过少、层级不统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约束性、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制度尚待完善等问题。对此,可通过规范老年人精神需求立法、细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具体内容,制定老年人精神权益保障相关配套法规、强化政府管理职责,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健全老年人精神服务体系等措施来保障老年人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论养老模式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波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16-20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使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在向老年社会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养老模式逐步也正在沿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路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在这一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必然会与老年的社会结构、养老模式发生紧密的联系.本文就是通过一个新型老年公寓的研究,分析养老模武与现代服务业之问的联系.本文认为新型的养老模式在服务平台、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的知识性方面完全具备了现代服务业的本质特征,这说明养老模式与现代服务业走向了全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李松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国家。本文阐述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就当前我国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跨世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老年社会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老龄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使我国顺利进入健康的老龄化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3.
养老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各地区和国家都在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养老体系.本文以居家养老的方式为出发,从健全养老服务的制度体系、积极宣传、培训养老服务人员、推进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老年服务产业体系、完善“虚拟养老院”模式等六个方面试图构建兰州市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以期对兰州市养老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秦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1-65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建设科学而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无疑是解决当下我国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主要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资金提供不充裕、养老服务项目不齐全、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要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主体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社区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国大中城市养老的重要模式。当前,我国社区养老还存在社区养老工作专职人员不足、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社区养老服务与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需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区域特色的发掘以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加强\ 相似文献
16.
李凤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27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推进老年公寓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但目前却面临政策的不配套和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我们应做到: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把老年公寓建设纳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保证老年公寓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的生活;放宽眼界,统筹发展,大力通过老年公寓建设培植和发掘老年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7.
养老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佩瑾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0(3):66-6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严峻的城市老龄化问题,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符合时代的要求,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志愿服务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制度保障仍很不完善,故分析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之道,打造一支有规模的专业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让志愿者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冯晓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6-90
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农村"空巢"现象严重,老年人口抚养比急剧上扬,不仅使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养老的经济负担更为沉重,而且给农村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社区照顾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的不足,适合农村地区的社会现实和农村老年人的心理,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失衡的问题。我国政府借鉴社区照顾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养老服务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竞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1):106-111
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善用社会资源的养老模式,它满足了老年人适度社会化的需求,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社区服务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居家养老实践经验,为确定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思路和策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镇养老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亦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养老服务供给的综合优势,是解决中国城镇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运行中存在着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培育专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