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赖南波 《探求》2005,(Z1):34-35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造,与学习型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模式.创建学习型机关,就是要更新学习理念,健全学习机制,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组织学习、团队学习的学习体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社区环境学习化、教育合作国际化,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使个人成为学习型的人,团队成为学习型的团队,组织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形成一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2.
钱津 《创新》2007,1(1):45-51
学习型企业是现代世界最先进的一种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在中国普遍开展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中,国有控股企业必须卓有成效地起到表率作用。但是,除了一般性的学习,国有控股企业的学习还具有特殊性: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二要学习国际共运史;三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国有控股企业将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国有控股企业必须建立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成鸿 《探求》2011,(Z1)
如何营造学习型学校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特殊的学校--党校,肩负培养党的干部的时代重任,无疑更应站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前列,更应通过持续的学习更新和充实自己,成为人们终生学习的榜样. 一、建设"学习型党校"的重要性 首先,党校系统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赵安民  牛艳娜 《社科纵横》2011,26(6):156-157,178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能够持续发展和不断成长的素养。本文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研活动为例,探究了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建立学习型研究生学习小组的现实价值,在创造性运用体验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学习型研究生学习小组的学习和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5.
学习型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文章从阐明公民社会的内涵及其理论的基本观点入手,试分析该理论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借鉴之处,提出进一步转变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积极作用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黄微 《探求》2004,(2):80-80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来,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广州市地方税务局正是这股潮浪中一颗耀眼的浪花。该局自1999年2月独立运作始,已萌生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之后,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推向了理性自觉的阶段,成为全国各地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先行者。《学习型税务组织创建模式研究》一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通过对广州地税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经验以及模式进行总结和研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政府部门提供了创建学习型…  相似文献   

7.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整个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会的基础。文章从提升组织自主创新能力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与分析学习型组织建构模型与组织学习过程理论,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需求背景下的学习型组织创建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理论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这一方法论的同时,还从意识形态建构的维度开辟了具体实践路径,形成了完善的意识形态建构机制。该机制包含着意识形态的生产、具化和教化等具体方面。其中,意识形态生产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供给机制,通过理论、概念和规范的生产,发挥着精神引领、知识体认和价值规约的效用;意识形态具化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转换机制,通过符号、仪式和文艺的转换,起到表征指认、集体实践和文化熏染的作用;意识形态教化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思想引导机制,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和学习动员,充当学校引导、社会引导和组织引导的路径。在意识形态生产、具化和教化的逐层推进中,理论掌握群众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团队工作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学校团队组织是学校青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青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先进思想的港湾,党的后备军和预备队,是党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团队的组织和学习,如何有效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这对于学校来说,也是推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论职业教育发展形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波 《学术交流》2005,(12):204-207
从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四种形态,即农业经济时代以家庭作坊为基础,以工商业为纽带,与落后的手工生产技术相适应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形态;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工业经济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催生了为企业“生产产品的产品”,形成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工业社会后期,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和集团化经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产生了“学校—企业”混合形态的职业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组织的“扁平化”,使企业的每一个体都是创造性的个体,学习将从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及其各种组织,职业教育必将是一种以企业为导向、多机构共同参与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倪玉珍 《社会》2019,39(1):184-210
法国大革命遭遇的挫折促成了19世纪初法国思想界对自然权利学说的反思。这一反思的重要成果是社会范畴受到关注和社会学说的兴盛。圣西门接续了孔多塞和观念学派创立“社会科学”的努力,探索“社会生理学”。他摒弃了启蒙时代盛行的抽象个体观,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他把社会视为有机体,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应相互协作,构成和谐的统一体。他还强调了欧洲社会历史演进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圣西门提出了“组织”社会的初步设想。圣西门的社会学说融合了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的萌芽,促进了法国从革命向社会重建的重要转变。它给后世留下了双重的精神遗产:既唤起人们同情社会苦难的博爱情感,又提醒人们要科学地观察和研究社会事实,尤其在行动时要保持清明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李卓 《学术交流》2007,(4):32-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随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社会转型带来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遵循矛盾思维的规则,正视社会矛盾、深入分析社会矛盾,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平等、平和、有序、融洽相处的局面。鉴于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先进性统领社会和谐。在此前提下,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协调社会运行机制;创新社会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张可云 《创新》2007,1(4):5-9
区域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区域和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本文主要讨论区域和谐与重要战略思想的关系,分析区域和谐的战略意义,重点研究实现区域和谐必须要解决的区域问题和制度基础建设问题。作者认为,促进区域和谐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的前提下逐步解决不同类型区域问题,是实现区域和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体系的均衡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掌握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充分利用社会管理资源、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强化服务体系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社会管理环境建设,在实施方式、手段等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5.
A nation’s rise or fall hinges, to some extent, upon its national governance quotient. National governance quotient, or NGQ, is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measuring the governance level of a country in quotient form. Its value is the ratio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to national governance costs, and its nature is that of an amalgam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deas and techniques qua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figures. It is advanced because its inner core lies in logic and computation, and it is scientific because it is guaranteed by technology platforms such as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The formulation of NGQ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a basi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periential or experimental governance to quantitative, scientific governance, and it thu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s well as being used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NGQ can also be used as a measurement standard and key symbol for evalu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by 2020. Furthermore, it can be used to compile a World NGQ Report with the aim of taking hold of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discourse, as well as to compile China local NGQ reports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徐秦法 《学术交流》2006,2(10):35-38
信仰作为人的最高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对社会伦理关系具有一定的维系和整合作用,是人类管理活动的原动力。科学的信仰能够为管理活动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精神动力,进而对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管理职能等产生积极影响,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科学的信仰,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凝聚和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提高社会的管理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闻信息导向管理调控,是新闻媒介行业或企业的经营者运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完善的机制、正确的运作方式、科学严密的控制程序以及有效的内部协调,使整个新闻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完成媒介的使命,也是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活动过程。新闻信息导向管理调控的原则是在国家新闻制度管理、法律规范体系管理、行业管理等根本原则指导下实现其功能作用的。它包括: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导向管理调控的程序化、信息反馈的经常化、报道质量评价的规范化、信息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信息取向整合的市场化、品牌形象的整体化和机制创新的系统化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构一个以社会组织为基层主体、以居民自治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形态。作为一个相对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后发进程,我国的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传统资源匮乏和现代社会多重压力的困扰,又具备了在借鉴西方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实现超越的可能。通过实现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事业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道德价值基础两个方面发现自身的发展逻辑,规划符合这一逻辑要求的发展路径,以最终落实于超越利益共同体层面的价值共同体的建构,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尚未形成浓厚的慈善意识、慈善组织建设不够规范、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不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社会监督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其相应的对策应是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加强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激励机制以及健全政策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20.
梁永佳 《社会》2020,40(1):164-186
本文从迈克尔·曼“抑制演化”这一人类学命题入手,借用《老子》的某些思想与概念来解读人类学经典案例库拉。作者认为,曼由于材料不足而未能直接使用权力的四个来源解释新石器时代的“抑制演化”问题,而库拉民族志为探讨这一人类学命题提供了机会。《老子》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释为何库拉宝物和名望都是“不积”的,为何库拉社会可以保持在“小邦寡民”的非文明状态。“不积”与“小邦寡民”使整个社会限制了四种社会权力的积累,有意保持在“抑制演化”的状态。以《老子》解读库拉,有可能为“抑制演化”这样的人类学经典理论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