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思维也是思维,因为它能通过形象概括,与抽象思维同样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形象概括呢?从心理学说,形象概括是一种表象运动,它依赖表象的运动而进行概括.我们知道,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因为它感知的对象往往是同一类事物或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同一个事物,所以表象不仅有具象性(也有人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讨论“重新考虑美国经济”这个命题呢?我们要“重新考虑美国经济”是不是表示对美国经济的不满呢?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改革呢?我们要有的是何种经济呢?它同我们现在的经济又有些什么不同呢? 今年早些时候,乔治·古德曼(GeorgGoodman)写了一本名叫《纸币》的书,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另外还有一部《红楼梦》。那么,什么叫《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呢?我今天着重谈的是《红楼梦》里面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这就需要有一套标准来衡量。目前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采用的两种主流的做法是任职资格体系和胜任力模型。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呢?一、什么是任职资格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的核心思想源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模式,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岗位的工作个人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常常以从事该工作所需的学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能力等来表达,比如"3—5年工作经验"、"大学本科学历"等。任职资格体系由KSAO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说宗教学是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说人类在先前阶段就没有进行过宗教研究吗?如果有,那我们所谓的宗教学研究同传统的宗教研究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我们就触及到了何谓宗教学这个宗教学研究中首先要面临并且时刻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它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资本论》第2卷第119页)。实现这个统一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明确的论述。这个条件可以高度概括为: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然而,是什么又如何并存、继起呢?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说法差别很大。哪种对,还是都对?马克思在《资本论》是如何论述的?我认为下述观点值得商榷。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资本实现其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大纲》中说:“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在该学科财经类的自考大纲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历史学上总要莫名其妙地多多少少犯一些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毛病,同时在普通日常思维与相互交往上也同样会其名其妙地不能完全摆脱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影响。的确,这种说法的主要错误现在已经很明显,无须我们指出了。如果所有的判断都受到影响,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区别不同影响程度的东西了;如果所有判断都带有偏见、主观、偶然性扣相对性,又有什么判断更加带有偏见、主观、偶然和相对性的呢?如果“主观”、“相对”、“偏见”等字眼都不是比较和对照的字眼,都不意味着可能有所谓“客观”(或“不大主观”)、“公正”(或至少“不大带有偏见”)的话,这些字眼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把这些字眼用来指任何东西,用作绝对字眼,而不是相对而言的字眼,那就是对它们的正常用法的一种修辞性的歪曲,是一种“人皆有死”那样空泛的警告,是要我们全记着自己多么微弱、无知和渺小,是一条严厉的格言,也许有它的益处,但在追究历史上责任的问题方面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说,对任何一羣道德家或者政治家或者人类都用不上。我们的有些判断无疑是相对的和主观的,但余下的并不如此;因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如此的话,如果客观性在原则上是不可想象的话,那么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名辞就不再是相反的了,它们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联带的名辞都是存亡与共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的是概念、规律和范畴等形式。正如列宁指出的:“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①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各门科学,由于它们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那么,概念、规律、范畴这些反映形式,它们之间是完全等同的,还是互有差别的呢?或者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又表现在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宇宙的大千世界中,全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运动规律。作为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的生产力当然也是如此。那么,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是什么呢?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条件,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基础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汉语和维语既不是同语系,也不是同语族,它们的动词比较起来是困难的。从语法学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动词没有象维语动词那样时态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语就无法表示动作的“时”和“态”。那么,汉语是怎样表示的呢?与维语动词的时态有什么相应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试图用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例来说明这个  相似文献   

11.
墙角有一株幼小的新笋一只小狗跑来对它拳打脚踢可怜的竹笋被折磨得东倒西歪显得是那么弱不禁风几天后无意间发现墙角的竹笋又重新昂首挺立有谁知道一个柔嫩的身体却藏着一颗钢铁般的心如果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就是那朵鲜艳的花朵如果老师是鲜红的蜡烛我就是一个小小的角落如果老师是广阔的天空我就是展翅高飞的小鸟无论老师是什么都能在老师的视线中找到我找出我成长的足迹老师·我我给大海染色染什么好呢红色?不,红色太鲜艳绿色?不,绿色太绚丽紫色?不,紫色太幽静黑色?不,黑色太冷漠蓝色好吗蓝色对了,就是蓝色一种刚毅的颜色一种活跃的颜色…  相似文献   

12.
板桥画竹,有“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的境界;王履赋诗,亦有“手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过程。那么,板桥的“眼中竹”和“胸中竹”有何不同?“手中竹”又和“胸中竹”的区别何在?那么,王履的“目师华山”是怎样?“心师目”为哪般?“手师心”又是如何?深言之,在文艺创作中,何谓“真”?何谓“真实”?由“真”到“真实”是怎样过渡的呢?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一切不适合于社会发展的事物逐渐被取代,高等院校也是如此。毕业分配的“双向”选择,就是高校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检验高校办学水平,而且也是高校得以发展的动力。试想,如果一个高校的60%—70%毕业生,在这种选择中,不能被社会企业集团所承认,那么,结果将是什么呢?相反,若毕业生供不应求,那将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14.
"其它"和"其他"是书面语上常用的词,常常有人问,它们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果是一个词,为什么要有两种不同的写法;如果是两个词,区别又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5.
逻辑规律论     
一在相当多的逻辑著述中,把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理解为客观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这种观点的根本失误就在“反映”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反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反映出来也一定有个过程。那么在人的思维还没有反映出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之前,思维还要不要遵守形式逻辑同一律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不遵守形式逻辑同一律,思维就不能进行,也就反映不出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来。由此看来,用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来解释形式逻辑规律的本质是不行的。“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64页)那么“同样的规律”是什么呢?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际宇宙在空间上到底有没有边际?这个问题同它在时间上有没有始终,逻辑上有必然的联系,哲学上有同样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无限时间内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不过是无限空间内无数宇宙同时并存的逻辑的补充”①反过来,也完全一样。如果你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既有无限的过去,又有无限的未来,那必然要承认宇宙在空间上没有边际。因为物质世界的永恒的无限的运动,必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空间领域。不然,连时间上的无限性也不能成立。如果你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有边有际,那就意味着在这个边际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这就给什么上帝、神灵、造物者、老天爷之类的怪物,留下了藏身之地。  相似文献   

17.
曲蓉 《国际公关》2013,(4):80-80
现在的媒介都在抱怨工作难做,那么难在哪里,到底应该怎样突破瓶颈,做一个成功的媒介呢?媒介是做什么的有人说,媒介就是发稿的,做关系的,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媒介就相当于做销售。如果把媒介比作销售,你一定要卖超越于你产品本身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上,时间(time) 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space)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是“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然而本文以若干例证证实了在英语中有这么一些现象,它们集时间和空间于一体,既可表达时间又可表示空间,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二者完全地交融在一起,揭示出时间和空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存的关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语言是物质存在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9.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讲占筮,《易传》讲哲理,二者思维形式有区别,思维内容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反映了生活实践在历史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从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易经》和《易传》之间思维内容的联系,是否有一个由此达彼的逻辑联结点?如果有的话,那么这个联结点又具有什么哲学内容和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几”这个范畴的形成和发展,来粗略地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访老艺人     
时间:2008年5月10日傍晚。地点:安昌古镇的一个小摊。今天,我采访了一位艺术界的老爷爷。我:老爷爷,您都会做些什么活儿呀?老爷爷:做小泥人呀,绘画呀,我都会。我:那么,您能说一说做泥人要有什么技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