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掇山理水——中国园林的山水之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体和骨架,中国园林素以再现自然山水景致著称于世,而掇山理水则是中国园林造园技法之精华.本文对掇山理水的历史及技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园林是历史的“物化”,也是“人化”的历史,明代苏州园林的质和量已臻颠峰,文化格调高逸,熔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也创造了中国文人“隐于市”、“隐于艺”的环境和生活模式,是我们研究明代文人人格建构和审美雅尚的重要物质实体。本文对明代园林物质建构中凸显的人格理想等进行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曹林娣教授的《中国园林艺术论》是一本谈美的书 ,不仅探讨园林之美 ,书画之美 ,诗词之美 ,及古典园林融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之美 ,更以独特的审美眼光 ,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涵。“以清净淡泊之心性而随缘任运 ,以心情之常应付世间沧桑万变 ,旷达自如 ,安之若素 ,行退俱适。” 1  本书视野开阔 ,境界高远 ,站在中华文化制高点上 ,将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审视其发展、演进的历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 ,将探寻的目光追溯千年 ,从“体象天地”“模山范水” ,到“静念园林好”“山水有清音” ;从“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到…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山水诗的肇始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自然美的艺术反映,它们的肇始、发展过程,正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和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早在汉代已见端倪.例如四川汉画象砖中的一幅“庭园”金雀山帛画上部的“仙山琼阁”图,就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吞吐宇宙”的情怀.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最完整的山水诗.有人说谢灵运“堪称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鼻祖者,创始之谓也.我认为山水诗的鼻祖不是刘宋初的谢灵运,而是东汉末的曹孟德.事实证明,我国山水诗、山水画是源于汉代的.宋米友仁说:“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元黄公望在《张之政画山水跋》中说:“山水之作,仿自汉唐.”  相似文献   

6.
“水,活物也。”(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潆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但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六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扬一、益二(隋唐以来天下之繁华发展以扬州为第一,四川虽称天府之国,也只能称第二)。在那时,人们竟能想象出去扬州的交通方式是“骑鹤上扬州”,多么地潇洒;当然前提条件是“腰缠十万贯”,又是多么地富足。天造长江,人开运河,东西精华,南北雄秀,皆汇于此。琴台月观,琼花迷楼:大明栖灵,玉人吹萧,皆需具美丽环境——园林为其不可或缺之一类。陈从周先生于“文革”前曾九下扬州,冒“厚古薄今”天下之大不韪,对残存在世的扬州园林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考察,此书为其大成。常以《洛阳名园》、《扬州画舫》而自诩之,总结出了“两堤花柳全依…  相似文献   

9.
陈从周教授指出;“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苏州园林为名符其实的“文人园”,向被称为物化了的诗。它虽以文人画为蓝本,而这文人画,也是“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苏州园林之筑皆出于文思,园内许多欣赏空间的主题,乃至一木一峰,也都来自古典诗文,可以说,凡是能通过人们视、听、嗅、触等感觉所能唤起的美的享受,都追求独特的寓意深长的诗文意境。我国的文学艺术已融于园景之中了,识者能从园林境界的揣摩玩味中,获得中国古典诗文的醇厚韵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生态和谐的象征。中国园林营建经历了“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这是尊重自然的环境保护式实践,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并且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营建过程中,中国园林是城市生态领域营建中的绿化与美化的诗意栖居之地。同时,中国园林营建也经历了“人化的自然”的过程,这是坚持中国优秀传统园林生态美学文化的精髓、回归中国园林“真善美”的人文追求和把握园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旨的过程。展望“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的发展趋向,应该坚持人、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双碳”目标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两个方向不动摇,进而实现新时代中国园林营建的绿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证了目前从园林布局、空间结构、“一池三山”、“效法自然”以及玄学思想等角度说明“中国园林体现了道家思想”这一说法在立论上的不足,认为论据的缺陷在于无法把道家思想落实在园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之上。通过道家思想在山水审美方面与其他思想的区别,文章指出了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是通过园林山水的象征尺度,以及植物选用的象征意象等内容来体现的;并认为虽然中国园林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但不能从总体上将中国园林从思想的角度概括为道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唐宋文人对中国园林景题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与文学关系密切.自魏晋山水审美文化及文学的发展,使文人在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园林中,寻求惬意而逍遥“画境文心”境界,肇始园林景题萌芽;唐宋文人原创性地借园居和诗文抒发自由而赋予理性的心灵,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促使中国写意园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与建筑、山水、花木等构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听松、听竹等表现出中国文人深刻的审美感悟。同时,风又具有强烈的人文象征意味,是儒道释思想在园林中的曲折表达。  相似文献   

14.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和散文之特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渊久远的重要文体。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是赋之特征。刘勰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赋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山水记,滥觞于《尚书·禹贡》,漫衍于《山海经》及《楚辞》、汉赋,蔚然于北魏的《水经注》。但与《水经注》同时出现的《文心雕龙》,却对这历史悠久的山水记并未论及,在肖统主编的文学总集《文选》里,也对它闭门不纳。形成这种有趣的文学现象,除了由于南比朝的北方文人学士以“经学”为圭臬,崇尚朴质学风、南方文人学士以“玄学”为依归,富于哲理探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外,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记体文”一向被认为是“纪事之文也”,“以善叙事为主”,不需要作者的“缘物起兴”,因而在南朝广泛开展的探讨文学观念的浪潮中,在身经丧乱、亟待借物咏怀的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愈益暴露了记体文、包括山水记自身存在的弱点:即远远不能适应舒卷愁情,遥深寄兴的客观要求。因而肖统在《文选·序》里明确地说:“记事之史,系年之书”,不过是“纪别异闻”,均未选及;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文学作品,才“杂而集之”。这就是山水记因与“纪别异闻”有血缘关系,与诗意“沉思”和才丽“翰藻”又格格不入,而被摈斥于文学领域之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佛教中国化的起始阶段,亦是“中国佛教哲学”因果学说初步形成之早期酝酿阶段,而中国佛教哲学早期的因果学说既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因果理论,亦同样有别于隋唐时期及后世佛教哲学的因果学说。本文在深入具体分析《弘明集》与《广弘明集》等文本的基础上,对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作出了新的诠释:其一、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所撰写的《牟子理惑论》至晋代孙绰所作《喻道论》的完成即可被视为其理论建构之第一阶段,即“被动调适阶段”,以“善恶报应”为其基本主张;其二、慧远之“三世报应说”的提出,可视为中国佛教哲学早期因果学说理论建构之第二阶段,即“主动调适阶段”;其三、李师政之“因缘果报说”的建构完成,可被视为第三阶段,即“调适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18.
关于咏物诗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原因,学术界说法不一。胡应麟认为咏物诗“起自六朝”(《诗薮》)。王夫之说咏物诗“齐梁始有之”(《(?)斋诗话》)。当今也有人认为,咏物诗“萌芽于《诗经》,成熟于屈赋”。说《风》、《雅》、《颂》中的咏物篇章,“开创了我国咏物诗的先河”。(陆坚《中国古代咏物诗三论》,《语文导报))1986年3期)金志仁先生则认为“《桔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物诗”。说它“首开咏物之风”并说“撰写咏物诗的风气,不仅在文人中流行,而且也影响到民歌的创作”。(《名作欣赏》1980年1期)说到中国古代咏物诗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研究通常会面临三重困境:材料收集的不便、解读话语的隔膜、形上追问的缺失。曹林娣之《静读园林》,在某种程度上于此三方面均有所突破。作者采用摭拾的方法收集材料;通过个人生命的体悟,理会并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系列“文本”;借助对园林“形式”的疏瀹,探询了园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脉络。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