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特依》的负载内涵作尝试性的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新的理论层面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研究的是曹禺早期作品《日出》中反映的基督教精神 ,以八段引文分析作品思想。陈白露的悲剧是所有人类的悲剧 ,八段引文是阐释“日出”意义的积极因素。《日出》的思想内涵包含在八段引文中 ,它概括了《日出》的主题 ,交代了作品的题材、剧作者写《日出》的动机、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等。  相似文献   

3.
《日出》中的夯歌,其艺术价值是不应忽视的。曹禺本人就曾说过:“衷心希望有一位热忱的作曲家恳为代表《日出》内在神情的夯工们写一支震憾人心魄的歌曲”。这里的“写”当指谱曲,《日出》原作本身已经作好了夯歌。夯歌共有“小海号”和“轴号”两支曲子,作品中曾两次出现。这两首合唱歌曲不仅是壮美的插曲,而且是博大深厚的主题音乐,或明或暗,贯穿于剧情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主题研究,由于文本的多样性,释读者历史、文化、释义等语境的变迁,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内儒外佛”的思维模式、文化人格与叙事传统;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生”“百川归海”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水浒传》主题——“为市民写史,替民族写心”的“无底棋盘”和中国文学特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文学主题的文化语境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  相似文献   

7.
“鞋”这一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最擅长使用意象的作家之一,“鞋”意象在其作品中俯首皆是。以《废都》《高兴》《极花》三部作品为例,深度解读“高跟鞋”意象在作品中所承载的追寻主题和性隐喻,对解读贾平凹的女性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编纂学的破例问题是中国史学进程紧密关联的重要问题,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史记》立例而又破例,开创了传统历史编纂学破例现象的先河,解读《史记》破例背后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历史编纂思想,必须要从《史记》的撰书宗旨和当时的历史情境出发,用开放的眼光来解读司马迁在史书编纂方面的创造力。在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长河中,强调史书体例纯粹性、抨击史家史法乖迁是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但是史学家在评论史书体例破例与否,一定要从历史编纂的实际出发,从历史编纂的指导思想出发,唯有此,对史书编纂破例与否的讨论才“名”、“实”相符.才曼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江评论》是青年毛泽东在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报刊论政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创办的时事评论周报。在内容上,《湘江评论》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忧国忧民、匡扶时世的理念和传统,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在形式上,《湘江评论》不仅完全采用白话文,而且借鉴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新式编排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上来看 ,对《诗经》的解读方式共有过三种 ,即政治解读、历史解读和文学解读。政治解读是传统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观照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历史解读是一种过渡 ,把“五经”当做历史典籍 ,但是并未真正与政治解读划清界限 ;文学解读是近现代以来的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人生与个性的重视 ,反映了对文学独立性的思考。政治解读与文学解读应该结合起来 ,从而更全面地解读《诗经》 ,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1.
“童子”形象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愁容童子》中有三层含义:首先,“童子象征着人类童年期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其次,“童子”形象代表着大江文学从民间神话传说中所汲取的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精神。此外,“童子”象征着肩负着重要使命——将未来日本建设成更加自由民主的国度的日本少年儿童。小说主人公长江古义人对于自身“童子”梦想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体现了大江文学重新审视自我的精神。“童子”形象的解读对于把握大江文学的原点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遥远陌生,学生对"当代文学"普遍怀有严重的"隔离感",并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认为消除这种"隔离感"的途径之一是努力返回到"历史现场",并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打通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关系,避免文学评价中的简约化、简单化倾向;二是注重文化体制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考察其如何影响到作家的心态与创造活动;三是善于发现作品结构上的"缝隙",并追究造成这种缝隙的复杂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贴近文学发展的脉络,真切感受到文学产生的时代"气场",增强分析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部到集部的文献通道,识鉴关键词之经义根性在集部之诗文评中的诗性绽放。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何话语都蕴含着一定的态度或立场,同时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自然文学语篇也不例外。自然文学语篇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过独特的文学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同时历史语境有助于更好、更深入地解读文学文本。文章运用评价理论对自然文学经典之作《沙乡年鉴》中代表性语篇《土地伦理》的态度意义进行分析,并从历史语境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发现,《土地伦理》蕴含丰富的态度资源,其中以鉴赏类最多、判断类次之,情感类最少,既有铭刻式也有引发式的表征。通过这些态度资源,作者利奥波德表达了其对土地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美国当时资源保护主义政策的批判以及呼吁人们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通过历史语境解读,我们发现利奥波德的成长和工作生活经历、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资源保护政策以及科学理论等,是利奥波德在其自然文学语篇中通过科学、客观、详实的论述,凸显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生态思想的重要原因。文章的分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沙乡年鉴》的文学性、思想性及历史意义,验证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力,以及历史语境对文学作品解读的重要性,同时也是把评价理论放在文化语境中考量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开启了一种探索文学意义及价值生成的大门,其所关注的关系性思维不仅能发现文学研究中许多被遮蔽的问题,拓宽原有文学研究范式所无法深入的领域,也为区域性文学批评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阐释模式和价值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评点自脂砚斋以来一直是受到《红楼梦》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当代《红楼梦》评点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王蒙等"四家评","四家评"正广为流传,并受到《红楼梦》读者的喜爱。"四家评"不仅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小说评点尤其是《红楼梦》评点理论品格的自我提升,并且有益于当代文艺鉴赏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眼于新文学的"当下"文坛,从不同方向推进"人"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文学语境常常被等同于历史语境。从实践主体与现实环境的构成关系看,文学语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文学活动提供条件与可能性,同时发生制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场所,它与历史语境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穆旦成长于一个"新与旧"亟待重新"适应"的时代,时代语境之中关于"新"与"旧"的协商、"传统"之于写作者的历史效力等因素构成了某种潜在的力量,暗中修正着穆旦的写作:穆旦写作带有明显的"非中国化"特征,但以杜甫、陶渊明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象与诗学资源始终潜藏于其内心之中,在不同人生阶段,通过不同样式呈现出来。这显示了中国新诗写作发展到这一时期,在古典诗学资源传承命题上的新局势,即随着时代生活的新变,个人成长背景的潜移,古典文学资源之于写作的效应不再是直接施予,而是沉潜为某种精神性的背景。此种发掘,有助于更好地窥见穆旦那一代人的历史境遇与诗学冲动,同时,也能为理解新诗与古典诗学传统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