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两代,许多《牡丹亭》研究者对汤显祖在这部作品中所刻划与描写的杜丽娘之“情”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对“情”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本文对这众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番梳理.规划出这些明、清研究者对杜丽娘之“情”阐释的大致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明、清时代的特点和当时剧坛的创作情况.指出明、清对杜丽娘之“情”研究的时代根源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并对这种研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续作基本叙杜丽娘和柳梦梅姻缘后事,但是,汤显祖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到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借古喻今、寄托怀抱,同时也将一部生生死死为情多的《牡丹亭》,变成了一曲忠臣义仆、清官贤妇的颂歌,成为一部理学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5.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经历了一场性格转变.在她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惊梦》一折中的“游园”部分.联系自古以来“游”的文化传统,通过对《牡丹亭》尤其是《惊梦》一折的文本分析,再考察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可以发现“游”的文化传统在杜丽娘的性格塑造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 ,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 ,而且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由于其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且具有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从文本及其社会背景入手,对两者所表现出的相同内涵而又不同形态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对苏秦形象的成功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秦是《战国策》中一个刻画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战国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实丰富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独白和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人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把苏秦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学者们对《牡丹亭》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从作家通过虚构来表现理想与情感、通过对现实的美化幻化来体现作家的主体精神等方面对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给予总结。文章结合明中叶以降的社会文艺思潮和明清戏曲发展的情况,就明清对《牡丹亭》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作之一,该经典戏曲通过多模态改编为现代电影《又见牡丹亭》于2020年8月在各大主流视频平台上映,顺应了当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政治号召,在当今鼓励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该改编影视作品叙事符号和叙事弧的分析表明,《又见牡丹亭》在符际转换和...  相似文献   

12.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戏曲的一朵奇葩,问世400多年来在国内舞台上以各种形式久演不衰。文章旨在研究该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综述《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在海外的翻译介绍情况和作为戏剧在舞台上的演出及引起的相关评论,通过综述《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和反响,了解传播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该剧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戏剧结构上看,《牡丹亭》属于复线结构。主线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围绕主线展开的戏剧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情欲和礼教关系的倾向性。副线描写南宋王朝的抗金斗争,在家国矛盾中,作者在以杜宝这个身份特殊的人物,将主线和副线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的同时,也赋予杜宝这个人物形象以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既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执行者,又是作者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派官吏形象;同时,杜宝身上还隐约渗透了作者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与《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扛鼎之作,被古今中外学者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这两部力作,不仅仅是突破了前人的才子佳人剧的创作,更是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两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反叛精神的个性艺术形象。本文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崔莹莹与杜丽娘,红娘与春香身上折射出的女性精神为研究出发点,解读两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的异同,以此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的《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座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其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汤显祖在对民间文学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之后,起到了勾连全剧、寄托情思、深化寓意、凸显主题的作用,使异彩纷呈的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演绎出一部意象丰满、诗情浓郁、浪漫瑰丽、亦幻亦真的爱情传奇。  相似文献   

16.
黄振《石榴记》以南宋浙东天台张幼谦、罗惜惜悲欢离合爱情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叙写了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不懈追求.剧本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以《牡丹亭》为榜样,同时又独具匠心、刻画入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左传》所描写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其中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左传》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考察和认识春秋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这对于认识我们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分析当时的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提出了至情(情至)理论。他论述至情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是去蔽,即强调至情不是什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即压抑情的宋明理学之理、世俗常理和达观之理,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体私情、偏情和虚情;其次,通过去蔽,汤显祖所谓的至情的含义便得以显现,即至情是什么——它是理、欲、情的游戏,其核心是作为给予的爱,以及由爱而生成的真正的生命的出场和亮相。正是由于真正生命的出场,所以死者可以生,反之,正是由于真正生命的被扼杀,所以生者可以死。  相似文献   

19.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之《惊梦》个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第十出《惊梦》,从译者显身的层面,探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认为译文中存在的否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到《红楼梦》,中国古代爱情取向与婚恋观念发生了由情到欲再到爱的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舍弃了两貌相取的失之肤浅和两性相悦的流于庸俗,而最终肯定了两心相知的臻于完美。这与人们对爱情婚姻的认识从简单到深刻,由浅显至深入,自现象达本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