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方言词汇里有不少涉海、涉鱼、涉渔的内容,本文称之为浙东海洋文化词汇.浙东海洋文化词汇记录了浙东人民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认识,反映了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了解浙东自然、历史、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着重讨论了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探讨了浙东海洋文化词汇的历史价值和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风景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内函,产生风格各异的风景建筑。文章分析了自然经济时代和工业社会时代风景建筑的文化属性,提出了现代风景建筑以藏为主,与自然相和谐等一些特征。同时也论述了在现代保护名山胜景历史文化遗存的必需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词汇意义的形成受历史名著、历史政治事件、价值观、国俗语义、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词义的确定必然关联着文化所赋予的意义.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词汇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搭配使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文化敏感性强、文化底蕴丰厚的译者才能在实际的语境中准确地把握词义和词汇所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3月19日上午,由仁化县委宣传部、虎门镇宣传教育文体局、仁化县文联、虎门镇文联主办的"美丽仁化"摄影作品展在东莞影像虎门艺术中心开展,吸引了众多东莞市民前来参观。仁化县是"广东省摄影之乡",也是全省山区县(市、区)唯一有此殊荣的县。该县把"仁化摄影"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抓,近两年来先后组织举办了《大众摄影》"中国好风光全国摄影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摄影界对风光摄影引发一些争议。从摄影术的诞生,摄影的分类及美学意蕴等方面切入,认为从表现自然风光开始的摄影是具有无限生机的,其理由:风光摄影是多元摄影的一个门类,一个大门类;风光摄影与其他姐妹艺术摄影的共轭关系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风光摄影是一种艺术探索和创造,艺术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它们在意义上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给初学翻译者带来困难。他们往往在对应词之间画等号。把它们当成完全等值的词来译,因而造成语义上的失误。英汉词汇的对应情况大致上可归纳为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等四种情况。所谓词汇偶合是指两种词汇在意义及应用上极其相似;而词汇空缺是由于自然环  相似文献   

7.
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一般说来,内容决定形式.它具体表现为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之上.当然,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语言的词汇平面上.”因此,对一种语言词汇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无疑又是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历史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作为语言诸要素中最敏感地反映社会变化发展的“词汇”,它能象“化石”一般地保留着一个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普陀山不仅是一座佛山,更是一座文化山,一座沉淀、融合华夏文化、西域文化与整个东方文化,集观音信仰、山海风光与历史变革于一身的海天佛国.为此,要从自然、历史、宗教三个层面对普陀山文化进行新的全方位解读,才能全面了解本来面目的文化普陀山.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上,有着无数令人心醉神往的山水风光和古迹名胜,仅国家级风景区已接近百处。而对如此丰富的风景资源,我国学术界目前大体将其区分为人文和自然两大风景类型。但不论何种风景,实质上无不包含着同时也呈现出深刻的民俗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与词汇语义研究的日益发展相比,词汇语义学史论却鲜有人问津。现代语义学的三块基石包括:语义场理论产生的背景是新洪堡特主义;语义成分分析法产生的背景是社会功能结构主义;关系语义学的系统意义建立在指称意义基础之上。20世纪以来,尽管出现了一系列的专著,但还缺一部基于中国学术精神、借鉴西方现代理论梳理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中译本的出版,将会对中国语言学界的词汇语义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一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一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一种可视性的描绘.从社会文化背景、观察方法、空间观念比较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西方绘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
牡丹和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对我国赏花传统的形成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通过考证古今文献,分别从牡丹和芍药对我国赏花传统的贡献、二者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牡丹和芍药对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环境中,对景观的审美感知和判断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文化的美感。文章研究各历史阶段社会自身独特的审美方式,认为这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心理定式及世界观相呼应。既然环境是文化的,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同时也必然是所称作的城市独特景观文化美学价值的讨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体现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在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营养,同时当代艺术的介入又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美学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既成的历史存在。中国山水和西洋风景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载体,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繁衍生息,以绘画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审美理念和独特民族文化个性心理。解读和认识这种文化差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两种伟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拓展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落文化景观历来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在遵循传统地理区划理论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地区类型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的“特征文化区”理论以及文化生态学的“文化区系”理论等,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进行类型整理和区系划分,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同时,在区系划分的基础上,引进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以此推进文化地理学关于区域景观基因图谱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为主的"四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保护继承与创新发展、地方性与国际化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发生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作用过程下不同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的形成机理。本文立足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立,提出了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今城市景观设计呆板,缺乏内容,相互之间的照抄照搬情况严重,设计成果雷同感太强,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以及诠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的领域甚广,可以供如今的设计工作者去整理挖掘,并将它们注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以彰显城市形象的文化特色。佛教禅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元素。从禅学的角度阐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理念,能够为现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主题公园的特征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注重文化表达的主题性;注重文化表达的真实性;注重文化表达的多元性;注重文化表达的艺术性;注重文化表达的科技性等文化表达的原则。提出文化表达的显性环境意象手法;文化表达的隐性环境意象等手法。强调文化表达要以园林空间为依托,以生态观为原则;文化表达形式要具有参与性;文化表达内容要具有教育性等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方法和要求。文章对我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具有启示性作用,希望对我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提供可借鉴依据,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情的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力度空前。但随着现代化新校区的建立,经过文化历史积淀的老校区与现代感强烈的新校区在育人环境上出现了文化断层。作为文脉载体的校区育人空间发生了改变,大学的文脉也因此而断裂,具体表现为高校新旧校区育人环境出现感官落差,在空间规模增大的同时,其文化底蕴与办学精神在育人环境中的存在感逐步减弱。从园林景观角度提出“景观缝合”理念,以景观为媒介沟通新旧校区间文化与精神之桥梁,探讨高校独特文脉的园林景观式修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