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济 《殷都学刊》2007,(1):33-35
林沄先生以字体为标准,指出《甲骨文合集》第四期卜旬辞一部分应上移到第三期,以消除卜旬辞分期的奇特现象。其实,《合集》没有错误。林先生说字体是甲骨文断代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董作宾先生的十项标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有(?)字,初欲释如改卯之改,杀也,以其可视作从已从文(后悉李亚农先生亦释改);然《说文》有(也攴)字,云“读如施同”。朱注:“当从它声,经传皆以施为之。”它,也皆蛇虺之象形(也为女阴之训后起),支者持杖以扑杀之也。如是爰知于省吾、陈梦家二先生释施文不可易(分见《骈枝》3.46;《燕  相似文献   

3.
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既是甲骨文初学者的良师,也是甲骨学研究者的益友。 由于甲骨学目前尚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甲骨文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当然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想先就《字典》卷一“一”部“从五至九,则利用假借字”的说法,提出一点个人拙见。笔者以为五至九与一至四同样都是表示数目的指事字,而不是假借字。 首先,文字学家们对五至九几个数字的析形、释义以及  相似文献   

4.
读到胡阿祥先生的《夏国号考说》(载《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不能说没有收益,但其中可以讨论之处也不少。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请胡先生以及对此感兴趣的同仁,给以指教。一、叶玉森释“夏”何足为据《夏国号考说》以为“夏”字由蝉而来,甲骨文已见,依据是多年前叶玉森的释字。叶氏把甲骨文中头上长角、身有羽翼、身下复有虫足形的一组相近的字,说成是与蝉“逼肖”,遂疑卜辞假“蝉”为“夏”,故释为夏字。从字形上看。该组字是某一虫形无疑。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虫,学者间是有争议的。唐兰、夏禄以为“ ”,为秋虫,声与…  相似文献   

5.
字小篆作。《说文·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 徐铉说:“此疑只象形,非从入一也。”段玉裁也以为许慎的说解“似会意而实象形。”但是说就的字形看,如说“从入一”为非,总觉没大根据,而说为“象形”,却又所象不明。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查甲骨文未见字,但有从的字,如今字从,(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今字作,或作,或迳作,其所从作。又如合字从,(也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作,其所从  相似文献   

6.
董作宾先生在其《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确定甲骨卜辞中干支之下、贞字以上的一字是人名,叫做“贞人”。从而建立了“贞人说”。这为甲骨文断代研究找到了另一可靠、简便的新线索,对甲骨学以及殷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贞人即是史官”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认为有探讨之必要。 董老认为卜辞就是“三千年前史官所亲手书写的文字”。自此之后,对卜辞为贞人即  相似文献   

7.
释叚     
甲骨文有“(?)”字,写如下图。此字少有人释读。孙诒让“疑是报字”、“又疑为设之省”(《契文举例》下一四);王襄“疑古酌字”(《(?)室殷契征文》考释《典礼》一二);郭沫若“疑是毁字”(《卜辞通纂》考释八九);陈梦家“疑是霓,即雌虹”(《殷墟卜辞综述》247页);孙海波《甲骨文编》(1965)收入附录,编号3661:于省吾释为  相似文献   

8.
释住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粹》393,《合集》27522),过去,郭沫若先生隶写为,无说。李孝定先生以为此字“从人从卩,说文所无”,写成(亻卩)。细审此字,写作(亻卩)者与甲骨文字形相合,而写作(亻卩)者漏掉了中间的一个点。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见有人论及,现在试作考释。 甲骨文字,从人从|从人跽形。|是此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释时不可忽视之。传世商代铜器有“|庚”两爵(《三代》15·27·8,《筠清》1.16)|是|的肥形,金文好用  相似文献   

9.
再辨“德”     
我曾作《辨德》一文,诂德之初义为“直行”,并与斯维至同志商榷。发表后,斯维至同志复作答文(《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斯文》),拜读后,仍有困惑,因作是文以求教。 一、《斯文》说:“目,叫做眼,……小篆作。即今艮字。按象种子有须之形。后人不知目为种子,又加偏旁目(眼睛)。”按,艮字甲骨文中有其字,形作:(字见唐兰《殷虚文字记》102页)。显而易见此字上部象眼目之形,而非种子形。唐兰先生释此字谓:“艮为目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淹晦矣。”旁注:“眼字从目艮声,  相似文献   

10.
郭昱 《殷都学刊》2002,(1):38-38
董作宾是一代甲骨学大师,殷墟发掘第一人。董先生一生专注于殷墟甲骨学研究,在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商历谱及甲骨文自身规律的研究上都有卓绝的贡献,享誉海内外,深受学人景仰。  相似文献   

11.
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王懿荣首先认识并购藏以来,迄今86年已先后出土15万片以上。由于甲骨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愈益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山川异域,同研甲骨。如今的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近年来,随着甲骨文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和《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等大型甲骨著录的出版,特别是1984年10月“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和“殷墟笔会”在安阳的召开,不少青年同志对这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近,他们常致信本刊,希望就有关甲骨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以及主要参考书目作些介绍,以资自学时作为入门参考。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同志这一要求,本刊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仁言先生撰写了《殷墟甲骨文基础七讲》:第一讲、发现与著录;第二讲、甲骨的整治与文字的契亥;第三讲、识文字与读篇章;第四讲、分期与断代;第五讲、辩伪与缀合;第六讲、甲骨文的科学价值;第七讲、基本入门必读参考论著介绍。从本期开始连载,至第四期全部刊完。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形,旧不识。《甲骨文编》曰:“疑字。”并将字归入《附录上》四九页,字号编为3791。今按“”字于后世字书及文献中均不见被使用,亦为不可识之字。依其形构,字从云从二又,在甲骨文中也有与此结构相类似者,过去曾有学者将甲骨文字“”、“”释为“”,“”释为“”,“”、“释为“掫”,此等均可信从。然则“”形象以双手抓云之形,可释为从手从云之“抎”  相似文献   

13.
1977年至1979年,周原先后出土带字甲骨二百九十余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是继殷墟甲骨文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学者纷纷发表文章和论著,对这批甲骨文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诸如族属、分期、释读等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亲自发掘这批资料的徐锡台先生用了近十年时间,潜心研究,著成《周原甲骨文综述》一书(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综述》),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15.
“屯”字的初形和本义,自来多据《说文》,的“屯,难也。象(屮屮)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作说解。但考诸甲骨文,则屯字的形与义,都不是《说文》所说的那么回事。屯字甲骨文作夕,最常见的辞例是作“△示○屯”形式,屯只用为一对卜骨之称。“一屯即一对”(董作宾说,见《殷虚文字乙编·序》),甲骨学界基本已无异议。从聚合在一起的一对卜骨这一形构中,引出“一对”“配对”“聚合”等意思都不难,若联系《周易》乾、坤、屯、蒙……这一卦序看,“蒙者,萌也,物之稚也”,蒙所指的就是事物的萌芽状态,乾坤相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词汇研究与甲骨文字的释读水平息息相关。甲骨文字考释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充分体现在《新甲骨文编》里,编纂新的甲骨文词汇工具书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卜辞通纂》郭沫若撰著于1933年1月,5月在日本出版。今年是这部在甲骨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出版60周年,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甲骨文研究自1903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刘鹗的《铁云藏龟》问世以来,相继有1904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问世。在此之后的著录著作还有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和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著作有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还有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殷周制度论》。王襄的《 簠室殷契类纂》等。这些甲骨学研究著作的发表、出版为《卜辞通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甲骨文中的"易"甲骨文有字小。一人一)、)(等诸形,我看都当释作易,前者为易之简体,后者为繁体,本像两容器将所盛液体相倾注承受之形,是象形兼会意的字,有更易、改变的意思,会意为赐予。简体乃取繁体之一部分而成。金文中除多见简体的易字外,也有作繁体的。(经)(传)中常用的赐以及赏赐意义的"锡"字都是后起字。(说文)曰:"易,晰易、烟蜒、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许慎《说文》所言皆非事实。郭沫若《由周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7年7期)一文中认为,七Y(…  相似文献   

19.
《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注》引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何以称承盘为“舟”呢?未见进一步的说明。我认为这个“舟”字当为“盘字之误,“皆有舟”实应作“皆有盘”。李孝定先生曾经指出,“皆有舟”当作“皆有凡”,谓“凡”字“契文象承盘之形”“凡与舟异物而二者古文仅毫厘之别,后世多相混,进而凡亦舟矣。”(见《甲骨文字集释》卷八“盘”字条下和卷十三“凡”字条下)。李先生指出“舟”为字误,这是正确的,但认“舟”为“凡”,则似欠审慎。  相似文献   

20.
王宇信先生《甲骨学通论》一书,共十六章,书后并有《甲骨学大事记》、《著录目》等四个附录和例图六十三页,全书四十二万字。周谷城题签,胡厚宣、李学勤二先生分别为该书写了序,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现将该书第一章《绪论》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