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代耕地面积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的说法和疑问范文澜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1951年版)说:“据洪武二十六年,户部统计,全国土田总数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弘治十五年,全国土田总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五十八顷。一百年间,田减一半,户损七百,充分说明土地兼并人口流亡及投靠权门的盛行。”(第768页) 伍丹戈先生编著《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1959年版)说:“……在整个清代,全国的垦地面积仍是赶不上明洪武二十六年的数额,直到嘉庆十七年还只有731,3309  相似文献   

2.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3.
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弘治宁夏新志》刻本,普遍认为是成书于阴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当时宁夏巡抚王珣主修,宁夏乡儒进士胡汝砺编纂。对此,历代各家史志目录书籍以及现存的《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等志书多有著录和记载,明弘治十四年确曾编修过《宁夏新志》。问题在于,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弘治宁夏新志》是否成书于弘治年间,关于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早有论述:  相似文献   

4.
明初河南耕地面积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河南耕地亩数如何,是中外学者注意研究的问题之一。所谓洪武二十四年河南亩额144万余顷说,源于黄册,《诸司职掌》,正德、弘治、万历《会典》以及《万历会计录》等重要史籍里,均载有该数字。对此,明人曾有过不少议论。论者多把它作为当时河南税粮或耕地的实际亩数。嘉靖八年六月,詹事霍韬在纂修《大明会典》时,曾经对这个数字提出疑义。也在《修书疏》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5.
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在文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文风,“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复古文风盛行近百年,自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渊源,茅盾曾在《夜读偶记》中加以说明。但流风所及,不能说没有严重的弊端。在复古文风笼罩下,竟至有人认为“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这就完全割断了社会生活同文学创作的联系,完全否定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实际上堵塞了文学创作的路子。物极必反,反对复古文风的人接二连三出现了。《明史·文苑传序》说:  相似文献   

6.
丘濬是明代中叶的重要经济思想家,具有极为丰富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他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弘治八年(1495年),字仲琛,广东琼山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他做官后长期从事编纂工作,曾参予修《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书。他自称“仕宦不出国门,六转官阶,皆司文墨,莫试涖政临民之技”(《进大学衍义补表》)。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虽多年“皆司文墨”,但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明史》卷181)。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集中于《大学衍义补》一书中。丘濬生活于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社会基本矛盾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役和地租剝削加强,大量农民逃亡。与此同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丘濬的经济管理思想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在他的经济管理思想中,比较突出的是商业和市场管理思想以及理财思想。  相似文献   

7.
明史学界对于《明史·职官志》记载的明代都察院更置于洪武十五年的说法,深信不疑。事实上,明清史籍关于明代都察院的更置时间,至少存在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三种说法。对于洪武十三年说,由于文献存在明显的记载错误,不足为据。在洪武十四年和洪武十五年两种说法之中,运用反证法,考证明代都察院应该是更置于洪武十四年,而非洪武十五年,都察院时最高长官为监察都御史,而不是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8.
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陈尚胜明朝永乐时期(1403~1424)与洪熙(1425)宣德(1426~1435)及其以后的时期,在对外政策上已有很大的不同。对此,《明史》的编写者们曾指出:“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万方,遣...  相似文献   

9.
《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僧、道录司》中记载的一段话,叙述了洪武二十四年清理佛、道二教的法令制度,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但这段话疏漏、舛误之处颇多,需要校补和更正。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洪武正韵译训》《洪武正韵译训》,是奉世宗庄宪大王之命,申叔舟等朝鲜汉学家们编成的一部对音韵书。书成于朝鲜端宗三年即公元1455年。《洪武正韵译训》的编撰动机与目的,申叔舟在序文中写道:“皇明太祖高皇帝悯其乖舛失论,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是天下万国所宗。我世宗庄宪大王,留意韵学,穷研底蕴,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四方万物之声无不可传。吾东方之士,始知四声七音,自无所不具,非特字韵而已也。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朱元璋,自元末农民大起义,经过十五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扫平江南群雄,推翻元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不仅依靠广揽贤才平定天下,而且也非常重视依靠贤才治理天下.本文仅就他在选用和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方面的认识与措施,谈几点看法. 明朝建立当时,战乱未息,生产凋敝,国家急需治理,太祖愈感到选用和培养人才为施政的根本大计.他说:“举贤任才,立国之本”(《明通鉴》卷一),又说:“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明通鉴》卷五),“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辅也.”(《明史·选举  相似文献   

12.
公元一三七四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元末明初诗坛上的一颗最灿烂的新星陨落了。高启,这位“天才高逸”、名冠当时的诗人,不幸竟因诗获罪,成为明初朱元璋文网恐怖的牺牲品,而停止了他的歌唱。《明史·高启传》载:“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归家,以观(魏观,苏州知府)改修郡治,启为作《上梁文》,帝怒,遂腰斩于市。”时年仅三十九岁。的确,高启死得太早了。如果天假以年,他必定会奉献出内容更为广阔深厚、艺术上也更为纯熟完美的诗作,必定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然而,明太祖的文字狱却无情地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这是诗人的不幸,令后人痛惜不已。  相似文献   

13.
来信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顷接学校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二期,觉内容丰富,无单调枯操之病。其中《马相伯与复旦》一文,稍有小疵,略述于下: (1)马相伯系江苏丹徒人,非丹阳人。丹徒和丹阳截然不同,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明史》开修于康熙十八年,历时二十五年,康熙四十三年戛然而止,未能成书。康熙是一位极其强势的帝王,其御编的几十种图书大部分开修、成书于此时之后,皇子争储影响《明史》成书等成说难通;《明史》甫开局康熙即紧盯纂修进程,经常发出编修谕旨,《明史》未能成书的主要原由须在康熙思想中找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个过去为明史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即洪武三十年《大明律》是由四百六十条的律文和一百四十七条的《钦定律浩》两部分组成。作者以充分论据说明,现存《大明律》只是四百六十条律文部分,而《律诰》为后人删去;原来附有《律诰》的《大明律》,比现存《大明律》更加严酷。  相似文献   

16.
焦芳作为《明史·阉党传》第一人,史论一直对他保持着比较一致的负面评价。其奸臣身份已被定型,除了被后世作为历史反面典型进行批判之外,很少受到较为客观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焦芳的两个重要负面评价,即"不学无术"和"压制南人",有必要重新进行审视与研究。另外,笔者还从一幅创作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甲申十同年图》中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并试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历史上焦芳的真实学行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7.
前言伊斯兰文化随大食人入华而传入中国。伊斯兰历法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唐时已传入中国,并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只在《明史》中方有译成汉文字的回回历法载入其中。《明史》称:“《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穆罕默德)所作。其他北极高二十四度半,经度偏西一百零七度,约在云南之西八千余里。其历元用防开皇己未(599),即其建国之年也。洪武初,得其书于元都。十五年秋(1382),太祖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命翰林李种、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其法不用闰月,以…  相似文献   

18.
关于龚用卿的生平事迹,诸家学人的论述主要是基于《明史》《明世宗实录》的片段记载以及《国朝献征录》中的龚氏墓志。以《福州通贤龚氏支谱》《云冈选稿》等几部龚氏家传文献为新材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龚用卿的生平事迹,也可以确定《使朝鲜录》作者龚用卿“字鸣治,号云冈”或“别号云冈”,其生于弘治十四年辛酉五月二十四日,卒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六月十七日,即生于公元1501年、卒于公元1564年,龚用卿的生卒年应该标为“龚用卿(1501—1564)”。  相似文献   

19.
康海,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陕西武功县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弘治十五年(1502)殿试第一,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正德五年(1510)因被诬与刘瑾牵连,坐党落职。居家三十年,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年六十五岁。有《康对山先生集》、《(氵片)东乐府》、《武功县志》以及杂剧《中山狼》、《王兰卿》两种行世。  相似文献   

20.
《明史·太祖本纪》于朱元璋家世多语焉不详,尤以“父母兄相继殁”一句为最。这一问题涉及朱元璋兄弟姊妹、父母兄死葬先后顺序、刘继祖赠地等方面。经过考证,朱元璋兄弟四人,另有两姊。元至正四年(1344),其父亲、长兄、母亲相继过世,而仲兄、叔兄尚在人世,后皆死于元末战乱。刘继祖赠地颇为曲折,并非《明史》记载之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