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为基本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既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又独具特色。多角度、全方位、科学地探析新时期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意义.以期能对加强新时期党的科学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柏坡精神,迄今尚无一致看法。研究西柏坡精神,应遵循历史真实、符合"精神"范畴、坚持科学方法的原则。西柏坡精神是由一系列精神群组成的精神体系,此体系以自信担当精神为统领,由"破"——革命革新精神、"立"——创业探索精神、"防"——居安思危精神三大层面组成,其核心是探索创新精神,实质是实干兴邦精神,特质是"两个务必"精神。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25日,是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55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弘扬西柏坡精神,河北省社科联组织社科界有关专家学者举办“深入研究西柏坡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省社科联副主席李鹏图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从西柏坡精神的由来与历史定位、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及提炼、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现将有关发言摘要如下。赵金山、王彦坤:“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的党魂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就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  相似文献   

4.
西柏坡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它具有科学丰富的内涵。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经受考验的时代要求。加强党风建设 ,必须弘扬西柏坡精神 ,狠煞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由主义、弄虚作假和教条主义等各种歪风。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9-32
西柏坡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面临伟大历史转折的西柏坡时期,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务必"、"两个坚持"、"两个敢于"、"两个善于"来概括。本文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性转折和革命目标、"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善于"、"两个坚持"归纳为西柏坡精神在理想目标、价值观、意志、方法及民主共五个层面的内容,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西柏坡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河北学刊》2007,27(6):200-204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句话,确立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与西柏坡革命圣地有着密切联系,从西柏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宣示了西柏坡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的紧密关系,揭示了西柏坡精神的深层精髓,提升了西柏坡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和历史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提出,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四个一定",是深刻而全面地体现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西柏坡精神,是对西柏坡精神和西柏坡革命传统的再现和丰富,从而表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产生的西柏坡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7.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现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务必"重要思想更是不可或缺,必须充分发扬和深入挖掘"两个务必"重要内涵,发挥其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西柏坡精神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提出,九十年代以来引起广泛重视,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全力转向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内容的新的征程之后,人们一再把目光重新投向西柏坡这块我们党最成功、最辉煌的历史高地,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无疑,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在开国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问题在于,怎样从党和人民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胜利转变中,去努力探寻这一精神形成的历史与理论依据,通过审视与探讨历史主体精神的伟大推动作用,进而挖掘历史与现实相契合的共振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柏坡精神历史内涵的分析,从一个侧面透视弘扬这种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贵荣 《理论界》2004,(2):11-13
无论是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含义上认识,还是从对毛泽东当年提出"两个务必"和新时期弘扬"两个务必"精神的问题探讨,都充分说明"两个务必"深刻内涵之一是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加强党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张岱散文艺术精神的"冰雪之气",具有哲学、人格、艺术三个层面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一段纯任自然自由活泼的生机.它是张岱在晚明哲学思潮、传统史官文化及明清之际艺术风气影响之下,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所体认出的精神实体.在"冰雪之气"的灌注之下,张岱散文形成了"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鲜活灵动的艺术情韵,善于运用精炼的白描和生涩简练的语言,从而表现出典型的"美文"特质,对现当代白话散文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陆仁权 《河北学刊》2012,32(4):72-76
目前,社会各界公认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移驻西柏坡.2008年笔者对此作过考辨,现作再考辨.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移到晋西北后一分为三,应从三地中央机关实际来判断中央驻地.陕北中央前委机关以人民解放军总部为主,陕北若干村庄是中央军务机关暂时驻地.中央工委机关以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中央党校、青委、解放日报、军委政治部等十五个部、委、办为主,西柏坡是中央党务部门的驻地.三交镇主要是中央后委机关的驻地.西柏坡一身二任,既是中央工委所在地,又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机关1947年7月12日基本上移驻西柏坡,人民解放军总部1948年4月23日移驻西柏坡,毛泽东1948年5月27日入住西柏坡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机关在西柏坡一年零九个月,不是十个月.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期铸就的文化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与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文化精神有着共同的血脉 ,也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弘扬西柏坡精神 ,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力视域中西柏坡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柏坡精神是我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是新时期河北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一资源转化为文化力,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优势资源,成为推动河北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河北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弘扬西柏坡精神,要从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力功能。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政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领域的作用。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基点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社会风气建设引领廉政建设,立足河北"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教育资源,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气候异常和管理体制不适等原因,洞庭湖生态功能严重失调。从根本上治理洞庭湖,优化洞庭湖生态功能已刻不容缓。优化洞庭湖生态功能的基本思路是:长江流域———上保中拦下疏,即上游水土保持,中游三峡建坝,下游裁弯扫障清淤建闸固堤。四水流域———保拦疏固联动,即水土保持、拦水建库、疏浚河道、加固堤坝。洞庭湖区———还湖富民并举,即还湖调洪蓄水、固堤建镇安民、发展生态经济、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维吾尔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时期,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汉唐时期,匈奴人、汉人、羌人、高车、突厥、吐蕃人等,先后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区,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八九世纪及其以后,随着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南下,以及回鹘的西迁和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的居民开始了回鹘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经过六七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逐渐统一,该地区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形成了。  相似文献   

18.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6,1(1):83-90
从“科学理论”的视域来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中外理论界众多价值、价格学说中的一种,而且在我国是影响颇大的一种。在此之外,中外理论界还提出了各种“非劳动价值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生产费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应价值论、边际效应价值论、供求决定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晶,它与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相比较,是更为深刻的理论,是在科学地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的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而各种“非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基本上都是在现象层面上对价值或价格的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远没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那样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