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村改居社区及其问题:对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反思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莉 《兰州学刊》2014,(3):126-132
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工作旨在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状况,提高改居村民收入水平,加速城中村"再城市化"进程,由于政府的"越位"规划与"错位"治理,导致大多数村改居社区在建成之后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引导与可靠的政策保障而不同程度地陷入一种"无序"和"失序"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改居村民不仅面临"再贫困"危险,还因为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而始终处在不断"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秉持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转型发展的推进路径,宜从政府强力推动向优化村改居社区规划空间布局转变;以大拆大建为核心的城市化向拆建管并重的城市化转变;从权利义务失衡型向需求型和自治型转变;从"生存型"社区向"发展型"社区转变。深化村改居社区治理机制综合改革,促进其与城市社区对接并轨。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城中村问题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中村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城中村(局部 )和城市系统 (整体 )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文章以社区研究的视角 ,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问题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是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后者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全面加速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困扰众多城市政府的难题。许多原来的农村,在外生型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其非农化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融入城市,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最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即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城中村”,这些村落在其城市化链条的最后一环上陷入了困境。城中村的困境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各种深层矛盾,深入研究“城中村”问题,探索“城中村”转型发展的出路,对研究农村城市化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新型社区,被动城市化导致其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和盲点。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存在着法律属性不明、管理体制缺失、居民社会角色转换难以及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管理难度增大等治理困境。这些问题急需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和探究,最终回归和指导实践,以期对推动回迁安置社区的管理、规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张小蕾 《新疆社会科学》2011,(5):122-126,168
在农村现有治理制度框架下,普通村民处于社区权力结构的最底层,虽然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程度等,较实施村委会选举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总体程度和水平远远不够,普通村民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了解当前城中村社区村民冷漠的政治参与现状,并对其潜在的政治能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有效调动普通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对规范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社区的政治生活,提高我国农村群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程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新"城中村"社区治理工作,是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泉州市在"城中村"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要实现以"城中村"社区治理工作的创新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泉州应该在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发展、社区工作方式民主化、居民保障水平提高、社区管理者素质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等方面继续进行各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加快农民市民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城中村”失地农民为对象,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补偿安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概念和总体思路,以及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是科学发展现实践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侧重分析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并从社区发展的优势视角出发,提出实施从资源控制到资源整合、社区增能与社会共治、能力取向的环卫教育等治理对策,以弥补既有基于社区短缺视角或社会控制视角的相关研究所产生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拆迁问题是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导致“城中村”拆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该文以秦皇岛市为例,分析了秦皇岛市“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对“城中村”拆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公共利益”泛化、补偿标准不明确,被拆迁主体缺乏诉权保障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界定“公共利益”、明确最低补偿标准,确定“城中村”居民的合同主体资格赋予其诉讼权利等意见。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独特与怪异的空间结构形态成为当下令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为框架,针对城中村空间结构中呈现出来的非理性、公共理性匮乏与孤岛型空间存在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准企业型政府下的低成本城市化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职能缺位或者力度不足,致使村落以自发方式完成空间的城市化过程,这是目前城中村空间形态问题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在该前提的约束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路径依赖、集体土地制度中的模糊地带及其利益争夺、城市化农民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行动的冲击力,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城中村空间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强化公共理性的介入,变村落空间的自发城市化为自觉城市化过程,此乃化解城中村空间结构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不为经典城市化理论覆盖。本文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对城中村产生和延续的特殊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城中村是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乡二元制度是城中村产生和延续最根本的原因,制度供给失衡加速了城中村的蔓延,城中村是城市政府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最大限度获取农村土地以及土地收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的制度安排,也是城中村集体和村民最大限度获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收益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中村改造提速刻不容缓。依据我国各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规定,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中包括城中村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制经济,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性,关系着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未来生活保障与经济发展保障。本文探讨了城中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健身轴型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现状调查,掌握失地农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与特点,结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提出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健身轴型模式——"街道社区社团连锁"轴型模式。再分别从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失地农民群体流动的现实性、体育健身活动下的街道社区社团连锁模式的可行性、街道社区社团连锁模式下相关部门联动的必要性等方面来论证"街道社区社团连锁"轴型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举 《天府新论》2007,(1):38-44
我国转型经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共存的结果,形成“城中村”现象。城中村问题突出反映了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土地的矛盾冲突,集体土地产权与国有土地产权在权能构成和实现上的不对等是其中重要内容。城中村村民成员权影响着集体土地产权利益的分享,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及其实施内容深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村庄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城中村改造过程体现了集体土地产权与城市化的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社区社会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限于城中村改造这一复杂的环境下,其功能的发挥不尽人意。文章从城中村社区社会组织现状入手,分析社区社会组织制度困境及成因,以系统思维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公民社会孕育、个体功能发挥、系统整合多维度重塑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理念。以期以法治化、市场化思维提高社区组织的整体质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其会引发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目前,城中村已呈现出圈层式布局、居民二元化以及经济状况显著不稳定等特点,城中村改造迫在眉睫。城中村改造本质上是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因此,以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为导向,总结各地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研究的三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改革以来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突生的社会现象,是传统自然村落经受城市化洗礼后的“变异”,是介于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学术界对这一特殊“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体”、“社会问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渐进的市场化和突发的制度变迁导致了城中村的权力格局和社区秩序发生了种种变化,居委会—村公司构成的权力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城中村特有的"双轨制"权力模式,本文以广州市J社区为例深入分析这种双轨制的内在机制,认为社区内存在两种基于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循环链,由此带来了社区秩序的双重规则。  相似文献   

19.
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功能,其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城中村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城市化成本,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是一个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中村问题是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改造城中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来自于"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自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改造城中村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度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既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关于构建有效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存在保障政策缺失、措施单一和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发达国家和部分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