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陇地区与巴蜀、汉中地区地理上紧密相连,有着相似的民族环境与人文背景,且秦汉时期河陇地区民间信仰本具有原始道教特征.为道教进入河陇地区奠定了文化基础.汉末,大规模人口流动带动了河陇、巴蜀、汉中之间文化与宗教的交融,因此,道教初创时期,天师道即随之传入河陇地区.其代表性事件则是建安年间,曹操消灭张鲁政权后将巴蜀、汉中地区信奉天师道的巴氐、寶人迁入陇右,天师道遂在秦陇氐、羌族聚居区迅速传播.同时沿着氐、羌族迁移路线一路向西,并吸纳了当地本土民众,在河陇地区广泛流播.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同一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人口大量迁入与外流的现象并不多见。金末因蒙古军不断南下,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黄河以北数百万人口跟随宣宗迁入河南地区,成为河南地区人口的主体。金亡前后,河南地区人口又大量外流至河北、山东等地。人口的迁入虽对河南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快速推动作用,但加重了河南地区民户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对金朝国运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人口的外流不仅破坏了河南地区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也影响了河南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直到元中期,河南地区经济才呈现生机。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与羌族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羌族乃古代西方一大族,至少自商、周以来便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来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于她的历史的研究也为国内外史学家们广泛注意,但总因史籍所载甚少,对于她的历史面貌一直未能详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无疑为羌族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特别是甘青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更把早期羌族史的研究推入了新的阶段。 对于羌族历史的记载,虽说《后汉书·西羌传》可属专著,但若以此来概括羌族早期的全部历史就未免显得零碎、片面,其真实程度也很有限。如《西羌传》开首一句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人口迁移在我国人口迁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东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其重要特色.本文仅就体现山东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特点略作分析.一、省际间人口迁移流向由净迁出向净迁入的根本转折在公元三世纪、十世纪、十三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曾三次大规模地南迁,山东芫南迁的主要地区之一.公元十七世纪以后,黄河下游地区人口大量迁往我国东北地区谋生,这次移民的主体是山东的贫  相似文献   

5.
陶旭泉 《学术探索》2012,(12):170-172
羌族具有优秀灿烂的民间美术成果、资源丰富,是羌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羌族的民间美术品种主要有挑绣、木锁、碉楼、"释比"图经等;羌族地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存在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优势,没有凸显民族特色,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美术开课率不高,美术教师教非所学现象突出等问题;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传承羌族民间美术的创新途径,羌族民间美术是美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国前,岷江上游的羌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制阶段,但羌族地区仍普遍地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羌族原始宗教产生于羌族氏族制社会,是作为羌族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而出现的。尽管羌族原始社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由于宗教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上其他原因,故羌族原始宗教得以延续下来。又因为羌族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汉族历代王朝和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受汉、藏文化影响较深,所以有的羌民也兼信汉族地区的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河流,其流域面积近90万平方公里。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无际的森林,众多的河流湖泊和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19世纪中叶以后,中、俄、朝移民大量迁入这一地区,虽然各国移民的目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在客观上都不同程度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资料 在北川最西北端的岷山深处,有一个神秘的羌寨,叫五龙寨。五龙寨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农家乐。来这里的旅游者很多,都把这里当成了领略羌族文化风情的地方。晚上这里举行来自阿坝州的年轻人表演的羌族歌舞表演。  相似文献   

9.
严澍 《天府新论》2012,(4):123-127
四川羌族地区作为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地处边陲,偏远闭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以及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习俗。而在"5.12"地震后,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同当地的旅游业一样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既可以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又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成为羌族旅游开发的一个难题。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四因子论"作为羌族地区灾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基础,可以构建灾后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主体要素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形势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在20世纪50~70年代曾是全国主要的人口迁入区,进入80年代,人口迁移态势发生重大逆转,已由一个净迁入区转变为净迁出区,且净迁出率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逆转的主要原因是全国生产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投资重点转移;而西部许多地区干旱半干旱和山地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口发展的制约,也有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宁夏人口迁移始于秦汉,兴盛于元明。这千百年间以迁入为主,其中内地汉族构成移民主体,西北各少数游牧民族次之。作为内地中原文明载体的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奠定了宁夏颇具黄河文化特色的历史基础,尽管这是在强有力军事干预下实现的。1949年后,宁夏的省际人口迁移从军事移民型转向和平移民型。截止1985年,先后有陕西、甘肃、山东、上海、北京等地的233万人口迁入。大量文化人口所携带的沿海发达地区文化,为宁夏原已停滞落后的本土文化注入活力。尤其作为主要迁入地的省府银川市,在经历1959年、1960年、  相似文献   

12.
池翔 《东岳论丛》2012,33(4):94-101
清末民初,大量西方学者和传教士涌入华西边疆,他们从自身视角对华西地区进行的审视和认知,使得中国西部面临着重新被“发现”,并融入西方化视野的境遇.英国新教传教士陶然士进入岷江上游四川境内的羌人地区进行传教,他重新发现“羌族”,并用一套混杂着基督教和民族学的话语来诠释羌族族属及其宗教,得出“羌族”是“华西犹太人”和“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的结论,展示了一个与汉人视野下的“蛮子”完全不同的“羌族认知”.笔者试图通过梳理陶然士的传教思想和传教经历,来探索陶然士对羌族的想象和认知及其思想来源.通过探讨“华夏之内”的他者和“华夏之外”的他者的互动交流和复杂纠葛,以更好地体认西方传教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8,21(2):60-65,75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方土著人)的华夏民族集团,定都于中原,称四边的土著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集团。黄帝的五代孙鲧及其子禹生于石纽、兴盛于嵩山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商周时期氐、羌成为西戎民族集团的主要成分,氏族一直定居农耕,分布于今甘肃东部;羌族原为定居农耕部族,在商代由半耕半牧转为畜牧为生,分布于今甘肃洮河流域以西至青海省东部,后向西方及南方迁徙。至秦献公后。羌族的部分人又迁入今四川嘉陵江上游与岷江流域,秦汉形成白马羌等种落。羌民亦称黄帝后裔禹为祖先,羌族也成为汉朝的属民。  相似文献   

14.
羌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和绵阳市的北川县,是目前国内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近年来在贵州的石阡县和江口县,也发现有近千人的羌族居民。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羌族的研究,四川省民族学会于1990年11月17日(农历年十月初一日)传统的羌历年之际,与理汶茂北四县庆祝羌历年暨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大地震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一场文化浩劫。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重建,也是非物质文化的重建。羌族文化重建关系到羌族的未来走向,灾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也是尊重文化遗产与羌族民众的情感联系、鼓舞其重建家园信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对浙江省迁入人口的现状与特征的分析表明:近年来,浙江省迁入人口的规模大幅增加,已由"四普"时的人口净迁出区转变为人口净迁入区,尤以省外迁入增长最快;迁入人口主体是青壮年,且年青女性占绝对优势;主要集聚在温州、杭州和宁波三地,且以城镇为主;迁移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同时也受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从事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7.
朝鲜朝壬辰倭乱时期,因战争和饥荒,朝鲜流民不断涌出.其中,一些人为了生存自行越境,或投靠明军,后以同行的方式迁入中国.明军出于救济难民、便于活动、增强军力等多重考虑,大量接收朝鲜人于军营中,后来明军撤兵时带领他们迁入中国.迁入中国的朝鲜流民人数有数千人,他们主要流浪乞食或做家丁、或成为边防地区的军人,也偶尔有人从商等.其中,军人被视作有望在短期内提升身份地位的捷径.朝鲜流民虽对故国满怀乡愁,但在回国意愿方面,受入境过程的自发性与被动性、在故国有无亲人、在中国有无职业及满意度、成婚与否及有无妻儿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羌族文化核心的释比文化,其蕴含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从《羌族释比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出羌民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种种保护行为。对这些环保行为进行挖掘和整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羌族文化,并为解决今天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移民的主要特征在于人口迁移都是受到政府干预而进行的,表现为政治性谪戍南徙、军事性移民实边、经济性豪族迁徙等.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为南方地区带来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量,加速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绚丽的文化.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释比经典之中,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如今,羌语和羌文化都日渐式微,确立和推广羌族共同语将有助于保护羌族语言文化.尤其是5.12大地震之后,羌族的物态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同时,其语言与文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在灾后做好保护与传承羌族的语言与文化工作,成为当前学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