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举观体现为人们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与评价,它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科举考试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在科举制度的历次变革中,不同社会阶层的科举观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科举观研究的价值集中地通过"科举观研究"与"科举学"的关系体现出来.20世纪科举观的转变表明,科举观念具有承传与变易的基本特征,同时个体差异、科举认识、科举属性等因素都对科举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今后一个时期,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将是科举观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 ,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废除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 ,防止了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 ,有利于肃清吏治 ,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在唐宋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明清时期的科考内容与实际需要之间的背离 ,则早在唐宋就已经存在。学界所认为科举制度在唐宋所起的是积极作用而在明清所起的是负面影响的传统定论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化民成俗"与"学做圣贤",其内容突显了人文、伦理、道德及其规范,其形式是动员了家庭家族、学校及其他多种社会力量的整合型社会教化形态.如果从维持社会秩序和加强社会整合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至少在形式和结果两方面均是成功的,这对于解答当下中国人的社会化问题具有全新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产生很大影响。首先是打破了儒学上千年来的独尊地位 ,却开启了中国社会摆脱传统和否定传统文化的先河 ;其次是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却导致了教育的贵族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 ;最后是促进了近代学术的转型与发展 ,却产生了专营“术”而忽视“学”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思想广泛传播,引发了各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扩大了人们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在于教育过程是连续不断的,其本质要求是学习型社会和教育社会化.因此,构建学习型校园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社会化的最基本要求,而构建学习型校园,需要我们加快立法进度,构建适合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社会化的完整的法律体系;需要我们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顺利接轨;需要我们从学校建设人手,加强管理层面的人文化建设,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专业的特色配置等等.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在近代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它无法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但是近代士人学术风尚的变化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科举制度衰亡的必然性。经世之学的崛起与经古之学的复兴,挤迫了八股之学的生存空间;而西方新学的涌入,剥夺了八股之学的话语霸权,而八股之学又以科举制度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并动摇了科举制度的根基,也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衰亡。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在促进中国教育由传统封建制教育向近代化西式教育的转变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其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等措施 ,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同时也为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对中国有参考借鉴作用.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核家庭"已不能承担起夫妻二人要照看四位老人的重担.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与经济发展和经济承受力不协调的是,中国过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要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走养老社会化之路,在养老问题上必须从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心论"转变为现代的"社会中心论".中国仅有过去的注重经济资助的养老保险还是不够的,中国的养老社会化应大力强化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的任用大体有四种制度,即委任制、聘任制、选任制、考任制.委任制和事实上的终身制都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用人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的考任制用人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土地所有制改革是目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议题,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更将该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将我国历史上的土地所有制类型进行梳理,能为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某些可兹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简牍所见秦名田制蠡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论是井田制还是名田制,都是根据一定的身份等级占有田宅.周爵以世卿世禄为原则,秦爵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与此相应,井田制下的禄田可以为同一家族世代享用,因而相对稳定,名田制下的田宅,由于爵位的降等继承而有较大的流动性.名田制尽管没有公田与私田的划分,但劳役地租仍然以"庶子"及"人貉"的形式残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汉代才为雇佣劳动和租佃制所取代.汉名田制与秦名田制虽有很大不同,然而,其以户为单位并以爵位为基础的田宅等级标准,就基本原则而言,与秦名田制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最终归宿和实现途径;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绩效是制度自信的现实依据;不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稽查特派员制度、外派监事会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是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创新,在国企改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受产权问题的制约,监督效果没有达到最大化,监督机制有必要在改革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判断 ,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改革深化的理论支持。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判断和价值判断 ,是全面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的两大核心标准。制度性质判断从制度本质的层面上断定社会主义是什么 ,或者断定某一特定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价值判断在于揭示社会主义具有的优越性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理性根据。制度性质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属于不同性质的判断 ,有各自的内容和作用 ,不能相互代替。同时 ,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支持 ,对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判断内含着制度判断的内容 ,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则高于制度性质判断 ,要求制度性质判断服从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充分的存在理由,能为中国发展带来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其自身的历史性特征和功能决定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独特的构建原则。帐户建设将成为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大配套措施则有利于促进制度建设的推进速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标志是以市场为介质,自愿性的以环境保护为最终目的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标志法律制度不仅是规范环境标志及其计划的规则,规则的功能实现及良好运作也是环境标志法律制度所应考察之意.环境标志的法律属性是证明商标;环境标志使用合同是民事合同,而非行政合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与使用制度是环境标志制度最基本的两个方面,需完善其规范构成和运行.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法律规则及确保其良好的运行及功能的实现是环境标志法律制度健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法官释明权是诉讼法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行政诉讼法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官释明权作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应有之义,更作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必要"补丁",其价值在现今两大法系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彰显。在倾向职权主义模式的行政诉讼领域,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官释明权已经存在,法律规范也在其解释功能的缝隙中透露着释明权的生存空间。因此,在理论上厘定和梳理行政诉讼法的法官释明权体现出一定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污权的实质是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其客体是环境容量资源。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是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资源配置和污染控制领域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推行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存在很多问题,现有法律缺乏相关规定;初始分配制度不完善;市场制度不健全;监测监管制度不全面;与相关制度的关系不清晰。我国应构建完备的排污交易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健全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制度、全面的排污权交易监测监管制度以及衔接关系清晰的排污权交易制度,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