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论语》的介词"以"以及"以"的固定搭配进行了穷究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用法和意义进行逐一解析,作为介词的"以"用来表示引进依据、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或方法、对象、原因、时间等等,既可以位于谓语中心词前,也可以位于谓语中心词后,同时其宾语也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2.
徐续红 《理论界》2003,(4):73-74
汉语成语浩如烟海,穷根究底,追本朔源,探明成语的历史面貌,有助于我们了解成语的实际涵义,把握成语的具体用法。大体分析起来,成语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来源:一、来源于寓言故事我国是世界上寓言和神话产生较早,留下的作品也较多的国家之一,可以同希腊、印度相媲美。寓言采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阐明某个道理,常用比喻手法,以小见大,以近见远,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经过后人的撮要概括,就演化为成语。例如:叶公好龙———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居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  相似文献   

3.
被动句中介词"为"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句中的介词“为”是动词“为”在“作为、成为”义位上虚化的结果。表被动的“为V”或“为NV”最早是述宾结构 ,由于“为”用在行为主体和动词前面 ,逐渐发生了虚化 ,成为引进动作行为主体的介词“为”。“为N所V”、“为N之V”、“为N之所V”、“为N见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格式是“为NV”被动格式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为”字既可以作名词、动词,又可作介词。《马氏文通》主要从语法学的高度,根据“为”字所司对象的性质,系统论述了其作为介词的搭配功能。马氏认为,“为”后一般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这是“为”作介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此外,《文通》还对“为”字宾语的省略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墓竹简》中共有15个介词,引进工具时,只使用“以”;引进对象时,多使用“於”、“与”、“乎”和“诸”;引进原因时,多使用“以”、“为”和“由”。“以”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工具,其次是引进原因;“於”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其次是引进对象;“为”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原因;“由”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处所和时间。一些介词在用法上呈现出专门化的特征,如“与”只引进对象,“于”只引进处所,“诸”只引进对象等。  相似文献   

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在谈到宾语时指出: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通常用在动词的后边。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用在动词的前边,作动词的前置宾语。我们觉得,“暂拟系统”提出的“前置宾语”的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下面就来讨论一下这个系统所认可的三种前置宾语,先谈第一种,后谈二、三种。“暂拟系统”规定的第一种前置宾语是:“宾语靠介词‘把’‘连’‘对’等的帮助,用在动词前边”。例如:(1)、我们把侵略者打败了。(2)、党中央对知识分子非常关心。  相似文献   

7.
侯晓菊 《阴山学刊》2002,15(2):54-56
古代汉语的“……之于……”式不仅可以用在主语后 ,也可以用在宾语后。“于”字介词结构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状语成分 ;“之”字并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 ,也没有起改变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仅仅是使“于”字介词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加强 ,也使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以“自”、“相“见”为宾语的句子,均前置于动词谓语之前,理应属于宾语前置句中的一个类型。然而,好些语法书和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却均未给予它们以应有的地位;在教学上,人们一般也未对此类句子引起高度重视,这是不公允的。 (一) 以“自”、“相”、“见”为宾语而前置的句子,在近年来几度更换的古诗文篇目中,存在较为普遍。 如,以“自”作宾语的前置例句:  相似文献   

9.
东汉译经中所见的语法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录的东汉汉译佛经材料中,已经出现的几种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诸如范围副词“都”,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同义连用助动词,句未有“不”的疑问句等,都早于同时代的其它文献材料。汉译佛经使用的是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材料,从汉语文研究的角度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大量的口语,对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论元”和“配价成分”是句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经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元包括可用论元和必用论元,而配价成分则是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只有名词性成分能充当论元,而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子句都可以做配价成分。论元是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配价则可能是主语、宾语、补语或状语。论元是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的参与者,配价成分在句子中充当的语义角色则包括施事、受事、经历者、受益者、工具、主题、目标和源头等。  相似文献   

11.
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统称为非谓语动词,它们在句中不能单独用作谓语,但在逻辑上有其自身的行为发出者,即我们谓之为的“逻辑主语”(the Logical Subject)。本文拟就这些逻辑主语的表现形式略述一、二。 (一) 动词不定式 A: 在句中作宾语或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可以是该句的主语,例: 1. e began to study English 2 years ago. (作宾语) 我们两年前开始学英语。 2.To work well we must read very much. (作状语) 为了工作好,我们应该多读书。 B: 在句中作宾语补语时,其逻辑主语是该句的宾语,例: 1. e,ll send …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对毛泽东同志的一些类似教导,也要抱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用半个世纪以前指导农民向土豪劣绅作斗争的每一句话搬到现在的、完全不同的问题上。”其中“用……话搬到……上”的格式,显然不会汉语语法上词的搭配原则,也违反语言思维的基本逻辑。这里最简便的修改方法是,改动词“用”为介词“把”(或“将”),使“把”(或“将”)所介绍的“半个世纪以前……每一句话”这个动词“搬”的关涉对象突出出来。这时,“把”(或“将”)的作用是把动词“搬”的宾…  相似文献   

13.
句式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的”句式是一个常用而又难以解释、难以掌握的句式,与“了”字句纠缠不清。“了”字句述说的是一件事情,其中的动作是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听话人;“是……的”句中的动作是已知信息,语义焦点是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等。正确掌握“是……的”句的关键是何时用,如何用(“是”的位置,“是”的省略,“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其中“屋漏”的解释,各说纷纷。毛诗传曰:“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曰:“屋,小帐也;漏,隐也。”高亨先生则认为:“漏,借为(?),屋中之鬼名(?)。”以上诸说,都不能令人满意。考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屋字下;“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于上者皆曰屋,天子车有黄屋。”段氏阐明了“屋”字的本义。在先秦的典籍中可以找到许多的印证:  相似文献   

15.
说“凿齿”     
“凿齿”顾名思义,即凿掉牙齿,所以有人认为考古发现的拔牙现象就是凿齿。但多数人对此解释持否定态度。笔者也有同感。古人对凿齿的记述与解释也各有不同。高诱注的《淮南子·本经篇》称:“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共状如凿,下撤颌下,而持戈盾”。而郭璞注的《山海经·海外南经》则称:“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固以名之”,上述文献各说不一。凿齿是人乎?兽乎?如说是兽,能持戈盾吗!与理不符,与情不合,只能认为是对人的贬称,不能视之为兽。所以郭璞说:“凿齿亦人也”。多此“亦”字,含意颇深,可视  相似文献   

16.
(一)“坐客满堂,视钩各异” 《楚辞·招魂》在极力铺写“六博”赌戏热烈紧张之时,为什么突然插进这么一句:“晋制犀比,费白日些”。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汉〕王逸《章句》(简称王注)说:“言晋国工作簿棋箸,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投之(白高)然如日光也”。这个显然是望文生义的解释甚至控制和影响了现代的一些注解:“晋国所制作之博箸之器,以犀比刻之,(日费)然有光如白日也”。“犀比,可能是犀角制成的另一种赌具。这两句是说,除了六簿而外,还有这种玩意,大家玩起来,费了整天的时光”。  相似文献   

17.
表示排除关系,现代汉语只用介词“除”引进被排除对象,古代汉语还允许用“谓词语块 被排除对象”的隐性形式。同时,在词层面,被排除对象活用为谓词语块时也可以构成排除关系。通过对这种隐括用法的分类例释,可以揭示其隐显变换的对应规律,进而证实排除关系与强调关系及对立统一的内因。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句,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是。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乃“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多习用。《汉书·杨雄传》即有:“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之句,《周书·苏绰传》亦言:“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言:“梁武帝读为寝  相似文献   

19.
语出自李清照《醉花阴》。消魂即销魂,仿佛魂灵离开了躯体,形容人极度伤感。“帘卷西风”为“西风卷帘”的倒文。“黄花”,菊花,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比得高超绝妙,富于创造性。“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是词眼,它和词的开头“愁永昼”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人比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推怀”之含意自在其中。这个结句之所以动人,除上述原因外,在句子安排上,还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帝卷西风”,三句联成一气,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先秦九部著作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情绪动词的用法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情绪动词“惧”与一般动词构成连动式表示有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动作;谓语“惧”既能带使动宾语又能带关系宾语;“主语 惧 使动宾语”与“主语 惧 关系宾语”语法结构平面相同,而语义结构平面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