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深度描写”是人类学中普遍使用的强调细节描写和阐释的研究方法,而“深度翻译”是“深度描写”在翻译中的直接体现。本文以倪豪士英译《史记》为例,对作为“深度描写”的翻译研究涵盖的四个层次:翻译事件本身、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决策和社会文化语境、对本研究的反思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深度描写”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历史典籍的外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出,翻译研究要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来研究翻译。利用此理论,分析赛珍珠本人、美国当时的接受语境,可以解释其在翻译《水浒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化空缺带来的语言空缺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写作方式差异造成了旅游文本英译的难度。文章立足于社会符号学对于意义的划分以及彼得.纽马克的文本范畴和交际翻译模式,着重从语义和文体功能的角度分析旅游文本英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并指出旅游文本使用的语境、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及反应等也是处理文化因素时应该充分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前评论界关于赛译《水浒传》之翻译目的的各种评价可以归为文本目的和超文本目的两类.探究赛译的真正用心更应关注超文本目的.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目的不仅在于向西方介绍、阐释、传播中国文化,更在于实现其文化和合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但使赛译的文本目的与非文本目的实现了高度统一,而且是赛珍珠从事翻译、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的最高指向.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文化旅行,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主方文化去往作为他者的客方文化的一次旅行。当文本进入新的文化场域时,往往会受到新的主流文化的抵制,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了文本旅行到新的时空场域中对目的语的顺应情况,并得出结论:翻译的全过程是个不断顺应和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理解原文的阶段,运用顺应理论,根据原语产生的时空背景,进行推理和探究,达到理解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目的。译者在译文表达阶段,运用动态顺应的原理,在众多的语言中选择,找出最能让译语读者接受的语项,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双语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译词的正确选择需要依靠语境,分析语境获得正确的译词是实现翻译的重要手段。运用语境理论,选择以张培基中国散文英译作品为个案,分析了汉译英过程中对语境因素的把握和在词义理解基础上对译词的选择,揭示了它们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英译实践,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参照系统,坚持民族学学术著作翻译应遵循以"信"为本和"深度翻译"的原则,阐述了多元文化语境下作者(民族学家)、译者和目的语专家之间互动关系及其各自发挥的作用,认为三者在场模式对实现译文文本符合目的语文化语境及其学术规范,为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播供提供了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10.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1.
归化与异化是当前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异化可分为语言形式的异化和文化因素的异化.通过对某些中译英文本中的典型译句进行分析,从而强调文化因素异化的重要性.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迎合译本读者的习惯而忽略对文化因素的异化翻译,是不可取的.在中译英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因素的异化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弱势文化的文本顺利进入强势的译介语文化,使其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就要向目的语语言及文化规范靠拢,翻译规范便由此显现出来。在扼要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本质分类后,本文通过对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的分析论证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翻译实践离不开语言学各个学科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其中语用学是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在特定语境中语用翻译实践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本文以法律翻译语用充实研究模式为理论指导(分为指示语类、概念类、主题类、语篇衔接类和含义类等),探讨中国立法文本英译版中的语际交际研究,主要讨论《劳动合同法》英译版中语用充实是如何运用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法律翻译实践尤其是对立法文本英译产生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浮生六记》4种英译本的副文本为语料,旨在挖掘并阐释英译副文本对自传体散文的构建价值,主要包括重构历史文化语境,促进跨场域情感共鸣,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等方面。英译副文本研究既有益于拓宽翻译理论的阐释空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操控和制约《浮生六记》翻译过程的各种因素,挖掘翻译文本内外的文化内涵和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文化语境在茶叶名称英译中的运用。首先概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接下来结合具体的茶叶名称翻译实例,对比源语文化语境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差异,最后指出,文化语境对茶叶名称的英译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宁谧而神圣的殿堂,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承担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中国的博物馆更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尤为重要.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博物馆文本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以文化辐合会聚理论为基础,以南通博物苑新馆为例,系统地研究博物馆文本英译,尝试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翻译模式和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出版后即在美国获得成功.该译本虽在国内曾一度受到诟病,但是在西方读者中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结合历史语境,从文本特色分析出发,认为译本在文学范式、叙事形式、形象构建和语言特色方面所体现的多维度的陌生化取向,是译本赢得西方读者喜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功能语境理论视角,以加葛里亚蒂《孙子兵法》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林戊荪译本为参照,通过宏观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目的进行文化语境还原;探究译者如何通过语场、语旨、语式的具体配置进行情景语境重构;发掘译文在上下文语境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者会根据文化语境界定翻译基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布局和模态运用。具体体现在视角转换、情态表达、语法结构、衔接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符际、跨时空的活动,其涉及的主体范围较为广泛。鉴于汉语文化负载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无法诠释的现象,以《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及其在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对文化负载词语进行分类,探索《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及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华语电影的字幕英译,是译者在英汉语际间对字幕文本模式、英汉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过程,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字幕翻译过程要顺应影视作品的声画限制;二是原影视制作者和字幕译者共同作为交际者,向受众传递多模态影视符号的整体意义;三是从具有意合特征的汉语翻译为具有形合特征的英语,更多体现对形合结构的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