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胜云 《兰州学刊》2011,(3):28-31,36
胡塞尔坚守了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展开了自我我思与他我领域之间的意义建构,强调了共同体、统觉在交互主体性意识构造中的作用。基于先验自我我思的明证性、远离现实交往的先验交互主体性以及基于先验论证的客观世界,构成了胡塞尔超越传统哲学唯我论的基本障碍。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为批判笛卡尔哲学以来的思辨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并向着现实交互主体性理论维度敞开。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4.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6.
在苗卡尔及其随后的哲学里,“我思”这个小小的阿基米德点,不仅是哲人解决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他们建构和发展形而上学的前提和根基。然而,西方传统哲学这一固于“方法论的唯我论”的“主体性凯旋”定势则在海德格尔对“此在”生存状态的缤密分析中发生了动摇,使之步人了“主体性的黄昏”。走出传统哲学唯我论的狭隘圈套的努力,发韧于海德格尔对其师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中存在的自我学观点的认识和不满,他不满把排除了一切实体性、客观性因素,而只具有意向性、构成性的我思主体作为架构“主体际性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3-18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新阐释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海德格尔主体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海德格尔质疑胡塞尔提出的"‘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并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转折期的海德格尔经由探讨"此在"、"共在"后,反转了对物和世界的理解,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主体间性转向的维度彰显,但此时的海德格尔仍然留有形而上学残余。后期海德格尔直接思"本有",与"此在"作了最大限度的剥离,完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进入"主体间性"的哲学维度。虽然后期海德格尔对主体间性作了进一步推进,但并不彻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交往问题无疑是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共同兴奋点之一。在胡塞尔那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是借助“主体际性”这一术语来进行的,它是胡塞尔克服现象学本体论的唯我论困境的一次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在交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本文拟考察胡塞尔主体际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契机与基本观点,并把它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内加以评价。一、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困境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人学本体论。它以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为模式来建立包含有绝对真理和永恒价值的严密科学哲学,并将通过现象学还原而显露出来的纯粹意识领域作为其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由于胡塞尔晚年着意于探讨纯粹意识之内以先验自我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本质结构,最终陷入了先验主观唯心主义与极端唯我论的泥坑。这样一来,胡塞尔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对康德的影响是公认的,康德对谢林的影响是公认的,而笛卡尔和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也是公认的.因此这四者的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既表现在传承上,也表现在改造上.从笛卡尔的"自我"到康德的"先验自我" ,再到谢林的"自我",最终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先验哲学中的"自我"几经改造.而这些改造始终围绕着一个目的:明见性.本文以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为核心,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康德的"先验自我"以及谢林的"自我"相比较,试图阐明先验哲学中"自我"改造的历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产、语言与交往──马克思与哈贝马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依旧盘桓于德国传统意识哲学的王国,用“自我意识的理性范式”来消解主体自我的独白,建构他的“主体际性的世界”,而终未能够摆脱唯我论的幽灵时,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则将哲学的研究视角从“纯粹精神”的领域,转向了现实生活的世界。他们从“地上”这同一场所,先后从两种截然不同的基点出发,循着各自不同的理论发展轨迹,以“生产和再生产的范式”、“语言理性的范式”来解说人的社会行为和人际之间的交往,形成了马克思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交往思想,以及哈贝马斯以语言为本的交往行动理论。严格说来,马克思并没有以…  相似文献   

11.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嬗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雯  雷家军 《青海社会科学》2010,(1):142-145,150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形成中经历了三次转变,从最初中国传统思想的"无我论",转变为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唯我论",再到"唯民论"的转变,最后从"唯民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艰难历程,始终抱定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试图找到一种无前提的、绝对自明性的、科学的哲学,他的努力虽没有获得最终成功,却创立了在西方哲学界影响深远的现象学.现象学讲究通过"还原"摒弃一切感官、知觉和误解,最终达到"纯粹本质领域",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在设定和综合的主体或先验自我.  相似文献   

13.
他人是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实质是探讨他人如何存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问题。萨特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法国学界最早谈论他人问题的思想先驱,在批判继承康德、胡塞尔、黑格尔及海德格尔的他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他人哲学。萨特的"他人"不同于康德、胡塞尔及黑格尔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他人",也区别于海德格尔的与自我"共在"的"他人",而是真正从存在论出发的与自我相"冲突"的"他人"。  相似文献   

14.
"重读胡塞尔"口号的提出显示了我们的思考前提与当前西方学界的"哲学共识"之间存在着颇多不同之处。对于当代西方现象学和胡塞尔学学术的制度性规范,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对峙",实乃现代哲学和人文理论发展史上"理性方向"和"非理性方向"间"世纪性对峙"之典型。面对根深蒂固的制度化学术格局,唯有中国传统仁学的主体伦理学态度之介入或有可能提供合乎理想的治学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接近死亡现象,胡塞尔设想了四条可能的道路:他人的死亡;同睡眠的比较;从现在的身体出发,回溯地进展到自己的儿童时代;或者向前推进到自己的疾病或衰老时期。经过探查,胡塞尔发现,这些道路都无法通向死亡现象。他决定另辟蹊径。从意向性和平行论出发,通过对自我、身体、世界等之间关系的梳理,通过对死亡与睡眠的类比以及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的引入,胡塞尔最终让死亡的界碑以及死亡本身成为清晰可见的现象:死亡是自我从超越论共同体的退出,在死亡中,自我发生着降解并进入虚无之中。严格依据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以及他对于死亡的思考框架进行不同的推演和证明,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自我在退出超越论的共同体之后,在一种失去节制和限度的状态中仍然继续着它的构造。  相似文献   

16.
当胡塞尔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口号时,已经闪烁了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火花.但是,由于固守着还原论的传统理路,这位德国现象学前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悖论.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先验哲学的轨道.为了彻底清除现象学的先验残余,梅洛一庞蒂致力于现象学与辩证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化的、直观的、主观的和主体间性的世界。胡塞尔认为,与科学世界相比,生活世界具有本源的优先性。从本质上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种理论的生活世界。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蕴含在他的实践哲学之中,它强调人的感性的现实的生活,是一种实践的生活世界,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巨大的超前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具有非现象性。现象不是存在者的呈现(表象),而是存在的呈现。现象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超越性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论和还原论,企图揭示存在者的本质,从而违背了现象的本质,没有实现存在显现的任务。因此,应该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角度批判其先验主体论,从存在论的超越性角度批判其本质还原论,而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现象作为存在的显现,只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因此,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走向审美主义。我们应该建设审美的现象学,完成存在显现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