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推崇“家国同构”的中国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家庭问题——即“齐家”;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也不例外,他同样十分看重、推崇“齐家”。王夫之的“齐家”思想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家教从严;夫义妇听,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兄友弟恭,安静守分。当前世界性的“家庭道德滑坡”现象突出,王夫之的齐家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岳进  周伟 《理论界》2023,(11):57-63
自宋儒提出“寻孔颜乐处”的命题后,历代都注重对这一命题作出新的时代化阐释。在马斯洛心理学视域下,对“孔颜之乐”命题可以进一步作出两方面阐释:其一,“孔颜之乐”并不排斥生理需求,遵循“君子上达”的需求层次实现规律。其二,“孔颜之乐”的需求层次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忧道不忧贫”,体现为“将社会价值视为最高层级的个人价值”的心理动机和由“兴趣”主导的“知乐忘苦”的心理状态。由此,“孔颜之乐”命题的最终旨意可归结为“以‘仁’为目的,以‘心’‘理’‘行’为手段,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生实现需求”的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3.
常新 《船山学刊》2011,(4):77-81
儒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化的情感哲学,所追求的是生命情感的安适与愉悦,它是一种直觉性的人生体验。“孔颜之乐”与“曾点之志”是这种体验的范式和典型,是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李二曲“孔颜之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道德本体论,核心是工夫论和境界论。其所谓“道明德修”、“心中境况”之发用为乐,都是从本体体验上说明心中之乐,体现出综合理学和心学的特.占、。论及“曾点之志”,二曲认为曾点志趣高远,气象从容,与天地万物同流,其精神实质与“孔颜之乐”相同,是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胡居仁(1434——1484年),江西余干县人,明代初期的著名理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儒学的研讨、讲授和践行,曾两次应邀主持白鹿洞书院,对明代儒学的繁荣有着重要贡献。1585年,他被追谥“文敬”,从祀孔庙,得到儒者的最高荣誉。他“慕道安贫,日寻孔颜之乐;穷理讲学,深得濂洛之传……其著述议论,广大精微,高明平实,莫非羽翼六经,发挥斯道。其有功于圣门非浅鲜已也。”他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肖建原 《中州学刊》2012,(3):134-138
从辨析儒家与佛、道思想关系的角度,王夫之提出了“有”境界的心理认识标准.通过“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分析,王夫之揭示了佛、道思想入于“空”、“无”的认识论根源和相通于儒家的心理思想成分.从心理活动的主客关系和认识过程的境界高度方面,王夫之以认识和构建“有”境界思想的心理认识活动为核心,从辩证性心理认识过程与非辩证性本体之心的角度取舍佛、道有益于儒家道德之学理论建设需要的思想成分,提炼和总结了“三教合一”的心理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王夫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夫之“是儒家礼教道统中的突出人物”,他“和其他陋儒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王夫之不是什么“陋儒”。他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几乎都与儒家的六经分不开,但是,他在我国思想史上较早地而且较为认真地对儒家思想作了初步的批判,并力图用“正学”去改造当时已经腐朽的儒学。  相似文献   

7.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王夫之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夫之作为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标志之一。王夫之的政治倾向从他所阐明的民本思想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一王夫之的民本思想王夫之身遭世乱,历尽坎坷,而且常常以“通古今,参万变”自励。他在对古今的盛衰之理进行考察的过程中,着力捕捉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民众的地位和生计的问题。“当世之安危,生民之疾苦,心念之而不尝试与谋。”(《读通鉴论》卷八)王夫之在1644年甲申之变以后,经常受到清政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儒家思想里,“禽”、“兽”、“禽兽”首先被用来指普通动物,但是在论及人性、人道、伦常等时.先儒喜欢用“禽兽”等来比喻那些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人或群体。王夫之批判地继承了自孔子、孟子到朱熹的“禽兽”观并加以发展,在他的思想里,认为凡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和自己不认可的人或事物、行为都被其称作“禽兽”。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夷夏之说”具有鲜明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这一倾向,究其精神实质,是对满清贵族屠戮中原的强烈反抗和对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担忧与捍卫;从更深刻的层次上说,是对汉民族盛衰之由的深刻历史检审。王夫之“夷夏之说”的内在精神,对十九世纪末叶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诗广传》看王夫之的诗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愈宗 《船山学刊》2005,(2):18-19,17
王夫之在《诗广传》中就诗学观谈的最多的是诗情,他把诗情分为裕情、白情、贞情、道情和沾忠滞之情、淫情、私情、匿情两类。王夫之认为诗就是表达人的情感的,但他的诗情观还是属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夫之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在对他的评价中,常常涉及到他的家世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王夫之“出身于一个在野的地主家庭”,“他的一生,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更多的同志则认为,王夫之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家庭”。后一种看法已经成了定论。为了正确评价王夫之的思想,有必要弄清他的家世情况。(一)王夫之家世的基本特点王夫之既不是出身于在野的地主家庭,又不是出身于中小地主。他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在1644年甲申之变以前,他家大致相当于乡村富农的经济地位;在甲申之变以后,他的家庭则下降于乡村贫苦者之列。要了解他的家庭的经济地位,首先须了解他的  相似文献   

12.
田探 《船山学刊》2012,(3):17-22
儒家之"义"的内涵是经过了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义域甚宽的思想谱系,其基本义蕴是从"礼"中抽象出的社会秩序之"理",但其重心则是对个人的伦理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规定,而不是对权利关系的界定,因而它并不具有作为政治哲学概念而用于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正义"论性质。正因为重义务和责任的价值取向,才能使"义"最终走向了生命论,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王夫之全面继承了儒家之"义"的思想,并将它推向极致,从而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将这些矛盾消解。  相似文献   

13.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4.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及其学生程颢、程颐对该问题一再探索。周敦颐的诚中之乐,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之乐,程颐的循理之乐,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颜之乐的乐境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乐境,贯通了"道德境界"与"天然境界",并将天地顺化万物的德行与人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合为一体,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但是,孔子的这种“自得之乐”又不同于庄子追求的个体之“乐”(“逍遥游”),因为这种“乐”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深之“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孔子美学所独有而老、庄美学所缺乏的,它体现出孔子美学的深刻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追求的生命圆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忧乐圆融,它蕴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深度和人道情操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6.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煌明 《中州学刊》2003,(6):151-155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进行尝试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正> 王夫之的哲学、史学思想,学者论述不少,而对其趋时革新的政治思想,似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他论史、论政,坚持“因其时而酌其宜”、“趋时而更新”,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也反映了这个特色。第一、主张地方适当分权。王夫之总结了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鉴于明朝的覆亡,主张地方分权,使下层统治者,便于因时因地制宜。历代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18.
<正> 谭嗣同思想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这是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唐才常说:“复生治易,专主船山,以其多发前人之未发”,①谭嗣同本人对王夫之素来推崇备至,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②并一再自称“闻衡阳王子精义之说”,③“为学专主《船山遗书》”,④“私淑船山”,⑤在他著作中引用、阐发或提及王夫之思想者,更不胜枚举。然而,王夫之思想对谭嗣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影响呢?十九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大多是从封建地主阶级转化而来的,谭嗣同思想也有个曲折的转化过程。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晚生而早熟,一登上历史舞台已无暇进行充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为特色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他关于矛盾问题的思想,无论在其辩证法思想还是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更是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仅就王夫之关于矛盾问题的思想做一初步探讨。王夫之从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矛盾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等思想。王夫之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太极”概念的新的解释之中,“太极”是易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以前的思想家,包括一些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都…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特别关注思想史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常识世界的实际情况 ;注意“顺着看”而不是“倒着看” ,也就是注意从日本自身的资料和历史脉络来追溯思想史 ,而不是以某种后设的、现代的价值立场来描述思想史 ;同时他们也有很自觉的亚洲史视野 ,十分关注日本以外 ,特别是互为背景和资源的近代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的思想史。日本思想史学界的这种强烈的日本问题意识 ,值得中国思想史研究者深思。因为中国的思想史写作 ,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处在西方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的强烈笼罩之下 ,而很少有明确的“他者”与“自我”意识 ,缺乏中国思想史的特别的问题意识。因此 ,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很有必要追问一下我们的思想史究竟是“谁的思想史 ?为谁写的思想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