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2.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3.
7.圭田 余夫之田 闲田余地《孟子·滕文公上》说: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周礼·地官·遂人》说: “余夫亦如之。”赵岐《孟子》注,释圭为絜(同洁)。焦循《孟子正义》提出异议。他说: “《说文·田部》云:‘畦:田五十亩曰畦。从田圭声。’段氏玉裁《说文解字注》  相似文献   

4.
<正> 《孟子·尽心下》载孟子谓高子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此语究竟如何断句?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注巯》两卷本、焦循《孟子正义》、朱熹《四书集注》以及新编《辞海》“介然”条所引此语均于“间”字处断开,“介然”属下读。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当属上读而误属下”条于“然”字断开,“介然”属上读。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于“蹊”字断句,以“间介然”为一词而属下读,但同书《孟子词典》,章,“径”字条引此语时又在“然”字处绝句。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之五“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条则于“介”字处绝句,以“间介”为一词而属上读。鄙意则以为应在“间介”之下绝句。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的成就是任何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学者所一致公认的。清朝著名学者王鸣盛甚至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说文解字正义序》)现代学者也普遍肯定《说文解字》是不朽之作。但是,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只从字典学的角度来赞扬其价值,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作为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对后代语文学的影响非常之大”(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字书的兴起》。有的学者干脆否定《说…  相似文献   

6.
论《金瓶梅》中的谚语运用孟昭泉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一定道理的“套话”。《书经·无逸》中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中也说:“谚,俗语也。”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时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秋”字,一些选本大都作“时”或“时侯”解,我认为这种解法并不确切。 “秋”字,《说文解字》训释为:“禾谷熟也,从禾,龟省声。”《尚书·盘庚上》曾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引汉蔡邕《月令章句》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禾谷熟”是“秋”字的本义。民以食为天,秋天庄稼能否丰收,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故秋天在一年中是关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释“秋”时指出:“其时…  相似文献   

8.
“清谈”考释范子烨“清谈”一词常见于中古时期的文献。它不仅具有多义性,在同一层面上,还有许多同义词。本文拟对此加以考述,或可成为读史者之一助。“清”字的本义是水澄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诗·郑风·溱洧》“漆与洧...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确“长于《诗》、《书》”,但赵岐“通五经”之说并不确切。在孟子眼中,经典文本乃是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如果说苟子从经典中读出了“隆礼”一词,孟子则从经典文本中读出了“王道”二字。孟子评述经典的著名命题和对《诗》、《书》的称引均能鲜明体现这一点。而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经典诠释方法与其诠释实践完全一致,是其以自己的思想系统契入经典世界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性:汉字阐释的原则黄德宽,常森安徽大学程树德《说文稽古篇·凡例》云:“《说文》为汉人所作,其中字义,可以发见汉以前之逸史、制度、风俗者不少,亦断代为史之一种”。①事实的确如此。《尔雅》之后,最能从小学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著作,首推许慎的《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中关于"牄"字的说解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说文解字》所引的《诗》"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等其他书中有异文;二是《说文解字》所解的"鸟兽来食"《经典释文》或引作"鸟兽求食"。"牄牄"当为假借字,本当做"跄跄"。他书所引"求"字当为"来"字之讹。  相似文献   

12.
周人始祖后稷弃是什么时代的人?古代文献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弃为尧舜时代人。此说以今文《尚书·尧典》为代表:“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2.弃为夏末人。《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3.弃的活动年代经历了唐虞夏三代。《史记·周本纪》谓帝尧时,“举弃为农师”,帝舜时,封弃于邰号后稷,“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这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于是自古以来的学者们不断地试图解释这些矛盾的说法,也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3.
古时校书,也称校雠,后又称校勘。“勘”字本有核对、查问的意思,和“校”字连成“校勘”一词,初见于《北史·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国、刘燮等校勘石经”。以后唐的韩愈,宋的欧阳修等文学大家也都用到了这个词(韩称“点勘”。《秋怀》诗:“不为觑文字,丹铅事点勘”)。于是“校勘”这个词也就用来代称校书或校雠了。及至校书成了一门学问后,学者便以“校勘学”名之。  相似文献   

14.
1、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叶圣意不坠 本条有两个“伦”字。范注、郭注引《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这是将“伦”字训为有次序、有条理。“论者,伦也”四字,各本大多以为“论”指的就是“有伦次”。此解固然并不为误,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其他的如诗赋、史著、诸子等,难道就不需要讲究伦次了吗?用今天的术语说,以“有伦次”解释论述性著作,是否抓住了此类撰著的本质特征?此“伦”字的训释是否还应再作推敲? 《说文》:“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这是说“伦”字亦可训作道、道理。《礼记·中庸》:“今…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16.
孟子“劳心、劳力”说的进步性张希平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膝文公上》)当成反动落后的思想或封建糟粕。例如:一、“孟子……他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政治观点显然是十分反动的。”(《历代文选》上册...  相似文献   

17.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见《诗经·豳风·七月》。解者或曰是采桑女“感事苦”而悲,如“毛传”;或曰是女为“思男”、“欲嫁”而悲,如“郑笺”;或折中以上二说,“疏不破注”,如“孔疏”;或曰是“贵家大族许嫁之女”因“远其父母”而悲,如朱熹。王力《古代汉语》认为这是采桑女“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而悲,则又是今天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笔者以为,上述诸说均未能尽解其意。在这句诗中有二个关键词语:“公子”、“归”。“公子”一词在先秦时代的含义,不仅包括公的儿子,也包括公的女儿。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孔颖达疏:“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云:“公子,谓公之女。”其说同。“殆及公子同归”中的“公子”,实指公之女而言。至于另一关键词“归”,许慎《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相似文献   

18.
缪镇先生在其《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一文中曾提到:“晚唐诗人,温庭筠与李义山齐名,温之诗不及李,而于词则颇努力,建树甚卓;义山虽未尝作词,然其诗实与词有意脉相通之处。”下面我要谈的,是关于义山诗的“词化”问题。在此之前,先要明了诗、词二体的特质及其区别。诗在很早就形成了以言志为主的传统。《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孔颖达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中,出口而形见于言。”可见,诗是表达人内心意志和情思的,属于人显意识中情志的活动,而中国传统诗歌的情志又常含有一种伦…  相似文献   

19.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