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石钟扬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23-27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
冯汝常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23-26
在《西游记》前七回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可谓是最为精彩的片段,而无独有偶,在《南游记》里,也曾有华光大闹天宫的记载,然而因出身与动机存在差异,两者大闹天宫的结局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雷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35-37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王权统治社会。《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后叶,这一时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占主导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思想控制渐渐松动,出现了思想解放潮流。因之,孙悟空大闹天宫,不仅是对现有政治和秩序的反抗,也是对人们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失去的快乐和自由的不懈追寻。孙悟空不畏王权、反对束缚、追求平等尊严的理想和行为,也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烙印和市民思潮的涌动。 相似文献
4.
5.
黄炎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267-270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富于变化的,作者在充分展示其才智和个性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形象的世俗性:奴性十足,才能平庸,名利熏心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余冠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1-95
作为《西游记》中的一号主角,孙悟空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美德,意志坚强、不畏强权、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幽默风趣等等,是人类理想形象的化身。但是,从《西游记》幽默戏谑的风格下可以看到一种无奈的悲情色彩。这恰恰是作者透过神奇怪诞的神魔世界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悲剧。作为人类追寻自由理想的化身却不得不面对破灭的理想;作为正义勇敢的化身却成为逆向淘汰权力体系的牺牲者;作为忠诚的卫道者却不得不面对混沌失序的神魔世界。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孙悟空的角色扮演,从中可以感受《西游记》中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刘军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89-92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的意义。童年的孙悟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净土之上,他活泼开朗、顽皮可爱;青春期身体和人格开始发育和成熟,原始的野性和赤裸的欲望像潮水一般涌现而出,面对这种足以毁灭一切的生命力量,吴承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恣意的绽放和随之而来的沉重;成年是理性、明智的代名词,在观音菩萨不失时机的引导下,孙悟空开始按照“社会原则”来行事,在严谨的社会秩序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最大空间,并最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唐僧、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得最生动感人的行善者形象,都具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行善思想。唐僧广施仁慈,注重劝善;孙悟空嫉恶如仇,注重惩恶。通过对他俩行善思想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艺术构思,以及他俩在行善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对于当今的行善事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樊庆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3-17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有一个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的变化,亦可称之为心与魔之间相交的变化。二者相交反映着孙悟空的心路历程,即求心-束心-放心-收心-正心的过程,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旨。且心魔相交之说在《西游记》主旨探求过程中始终是一条重要支脉而延绵不断,这与晚明大行其道的心学思潮有着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主体意识的弘扬与人格的自我完善——孙悟空形象塑造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33-37
本文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高度弘扬了主体意识,同时强调了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陈小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37-39,105
杨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这个人物与孙悟空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是借鉴了孙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杨戬是在众多二郎神传说基础上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二郎神与取经故事里的那只猴子在早期演化过程中就已颇有渊源关系,所以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也可以说是这个演化过程的自然结果。总之,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处理各种先行素材的高超艺术手腕。 相似文献
13.
14.
程世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
在不否定社会流行读法的前提下,本文对《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作出一种反读,认为:悟空缺乏一种理想境界,表现出一种妄逞心智、信威任力而无视一切存在的精神狂妄;观察悟空西行之路的始终,一直未能克服其"步步行凶"的暴力习性,一直未能像他师父那样抱有对人之生命的慈悲关怀。而《西游记》中对悟空神魔形象的极力描写以及悟空形象被中国大众读者崇拜性的广泛认同,又直与中国大众社会崇拜神魔的非理性精神迷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中国20世纪后期的政治运动中,伴随着对悟空形象的政治化读解,中国大众社会对悟空形象的崇拜浮上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与狂热的政治迷妄一同对整个公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16.
赵筠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1):248-249
在中国古代文学吏上,<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被喻为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孙悟空形象的完美塑造,不仅反映作者惊人的文学和美学想象力,也体现了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孙悟空形象内涵的分析,从思想文化角度入手,试图构建该形象与士人精神气蕴之间相互作用、相关联系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7.
章军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83-86
有关孙悟空的原型之争初见于上世纪初,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类:胡适的“外来说”、鲁迅的“本土说”和当代学者季羡林的“混血说”等,均以“猴形”身貌特征———即以猴论猴作为追本溯源的立足点。笔者以为,“猴形”只是用来挪喻与吸引读者审美需要的假借之物,而透过“猴形”所蕴含的“原始意象”才是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意义所在。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中所扮演的角色最重大的职责是替人类(唐僧)驱逐各类妖魔鬼怪,这可溯源于原始的驱傩首领方相氏角色。孙悟空的两件法宝:一是火眼金睛可识别妖魔鬼怪,来源于方相氏的“黄金四目”;二是“如意金箍棒”可驱邪逐祟,来源于驱鬼的“终葵”(驱鬼棒),而“终葵”后演化为“钟馗”,在宋以后的大傩仪中实际充当着方相氏的职责,实际上也源于方相氏。另外,从孙悟空的身世、神态与装扮特点等方面,也能看到方相氏的某些“原始意象”痕迹。故孙悟空的原型即方相氏。 相似文献
18.
汤克勤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60-65
《西游记》中从花果山到灵山的故事情节,虽由西天取经的题旨决定,但也由作者的艺术匠心所致。作者可能汲取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桃花源记》、《水浒传》等前代文学作品的营养,从而成功地创造出花果山——孙悟空的自由家园这一理想境界。花果山是嫁接了多种文学因素而构成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孙悟空后来却离弃了花果山,走向了灵山,其人生追求的历程,生动地体现出儒释道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西游记》中,花果山和孙悟空的形象最富有中华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先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63-73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这个形象的创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强者为尊”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李贽的尊贤思想和童心说在他的身上都有着鲜明的表现。他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孙悟空的斗争智慧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在奇幻描写中时时透出世俗社会的人情事理。孙悟空形象的童真童趣,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三打白骨精"这个为大家所熟悉的内容,以故事探源、情节的内在联系和人物形象的展示为切入点,分析了<西游记>在情节上的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