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作为学生的学习认知工具已成为教学方式变革必然趋势.地理知识的广阔性、综合性、动态性决定其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可能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就指导高中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实践问题进行比较深入地探究,提出了“确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确定探究主题、激发探究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软件,编制探究流程、指导学生探究”的高中地理网络探究式学习实践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整个社会和世界充满着一张看不见的网——互联网,也就是常说的网络。罩在这个网中的人们,已经把熟练掌握和使用网络认同为一种“时髦”和信息时代的通行证。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对网络的亲和力和依赖性日趋加强,虚拟的社会和生活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了他们全部生活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尤其是学习和生活影响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如何利用网络带来的信息化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并优化大学生自身时间管理,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个人网络学习资源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因素,QQ书签是社会性书签的一种,具有网络书签的一般特点,本文旨在以QQ书签为例,探讨大学生个人网络学习资源的管理方法,以促进大学生个人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利用网络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等产生一定影响,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使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一、当今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在小样本预测的基础上自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在网络上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和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低年级大学生如何看待网络,以问卷的方式,了解低年级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利用情况;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对上网与学业关系的认识程度为重点,进行了一次调查,同时对其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工作的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不仅是其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很好的调节他们的各种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而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网络在凭借其优势给大学生提供重要服务的同时,还对大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阅读过程中心理产生的主要不良倾向与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试图通过提出合理的阅读心理调整策略来提高大学生网络阅读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低年级大学生如何看待网络,以问卷的方式,了解低年级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利用情况: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对上网与学业关系的认识程度为重点,进行了一次调查,同时对其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工作的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凭着曾经拥有的知识想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就显得更重要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的知  相似文献   

9.
刘文倩 《科学咨询》2023,(1):208-2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部分,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学习方式,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既存在新的挑战,也有良好的机遇,所以辅导员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调整思政教育的工作路径,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及研究是我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点。学习力可以分为学习能力、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毅力。学校可以通过降低认知负荷、工作记忆扩容及费曼学习法三种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力。本文通过内在三层、外在二层驱动力的整合及学习毅力的三级调动引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提升提供一个明确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校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于学生消极学习、积极性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训练。学习能力作为现代大学生能力结构组成要素之一,是指主动、系统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大学这一最有效的学习园地获得社会所需知识,能否于毕业后在最快的时间里被社会接纳。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为分析对象,基于路径——目标激励理论,借鉴目标管理实践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励和引导,探索当代大学生目标导向与激励和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作为人们工作、学习、通讯、娱乐等的交流平台和工具,已经全面影响到各个角落。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丰富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前途未来。  相似文献   

1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以及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借助于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必要手段之一。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起源、特性以及其具有的局限性,又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已悄悄融入我们的生活。当前,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大学生的特性,运用网络这一便利条件积极探索思想网络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促进学生的品质教育和培养,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华  尹柳营 《管理学报》2004,1(3):345-349
探讨了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的动因、过程与特点指出环境不确定性是组织学习的外部动因,而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是组织学习的内部动因;组织学习过程是有反馈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创新网络组织的学习过程是动态、交互的网状运动过程,是最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分析了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适合创新网络组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即培育信任合作的企业文化,构建先进合适的技术平台,选择恰当可行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吕晓涛 《决策探索》2013,(18):51-52
一、问题的提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凭着曾经拥有的知识想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就显得更重要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已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的调查,浅析其心理特点,了解互联网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他们的影响,并为提升大学生素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坚持不断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可以更好地干好自己应干的事,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多做贡献。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就能依法办事和干好  相似文献   

19.
陈萍萍 《经营管理者》2014,(30):155-156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学习成为了一种高效学习方式,提供非正式网络学习的知识社区也成为知识交流、传递、共享、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知识社区量化分类方法。通过对知识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探讨了知识社区用户学习行为特性,最后建立知识社区分类方法并详细阐述了知识社区的类型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交互学习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博弈理论框架探讨了组织间信任演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互学习与信任演化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交互学习和信任演化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两者协同效果一致时,将会显著提升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反之,将会降低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