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浪漫巴黎     
巴黎的浪漫来自巴黎人. 111年前,卢米埃尔兄弟招呼街坊四邻亲朋好友,齐聚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几部短片,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流动的影像,自此诞生了艺术园地最浪漫的一个类型——电影. 此次巴黎之行,没有找到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放映电影的那家咖啡馆,无缘感受电影诞生时惊艳世界的感觉,但现代巴黎人的浪漫,却在一踏入巴黎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2.
影视艺术欣赏是一种感映形式,其在心理层面中的特点便是感映的直捷性,而感映的直捷性恰又源于影像本体. 何谓影像本体?这需要对影视艺术理论中与此有关的本性说有一个大致的梳理,以便寻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所谓本性说又称本体论,自电影诞生以来,便产生了诸多企图规范电影艺术本质,电影艺术特征的理论,但由于认识的不同,在电影史上便产生了直到目前依然  相似文献   

3.
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生产。电影艺术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的摄制组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艺术生产。其中电影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影片的重要方面。电影影片是演员在特定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中表演的现场动态影像记录,并经过了语言、音乐、色彩、画面的综合处理,从而创造了社会生活的逼真表现的场景。电影艺术的表演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动态影像性、生活逼真性、艺术典型化。  相似文献   

4.
诗是人类的摇篮曲.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诗就成为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样式之一.电影的年龄同诗歌相比,犹如一个人见人爱的婴孩面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电影的岁数是屈指可数的.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说的:“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不象其他各种艺术的诞生日期已经无法稽考.”这个诞生日期,一般电影史家都认为是1895年.这一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诸如《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等长度很少超过20公尺、放映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普通的活动照片,从那时至今还不到一百年.至于电影美学的研究最多不过六十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百年中国电影发展的民族化、现代化以及与其他艺术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影响其艺术审美走向的关键因素。20世纪20年代,现代戏剧家规模化地进入电影领域,为早期电影走进艺术、建构艺术品格、丰富艺术表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戏剧与电影的互鉴发展中,中国早期电影利用民国政府架构中的省域以下宣传系统的缺如拓展了其生发的空间,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元素让舶来艺术有了被本土受众接纳的基础,“影戏”(电影)更是借戏剧之“戏”完成了“作为艺术”的身份转变。以上三个“影响源”促发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观念变革,为中国电影走向建构现代民族影像的目的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哥特自其诞生之日便开始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哥特与电影的结缘既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又继承和发扬了哥特文化。电影《黑天鹅》在展现主人公妮娜性格分裂这一主题上运用了哥特式元素,妮娜恍惚的精神幻想使得影片的悬疑和惊悚风格变得顺理成章,把我们带入了一种亦真亦幻、似是而非的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舶来品”,而“电影”一词却是地道的中国名字。1895年电影诞生,不久传到中国,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自然地把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叫做“影戏”或“活动影”了。但电影毕竟不同于皮影戏,电影放映是以电作光源的。那时,也把“活动影戏”叫作“电光影戏”。后来,人们日常称呼中或许是为了顺口,就简化成“电影”两个字了。“电影”一词的由来@瑞君  相似文献   

9.
电影自一八九五年诞生,就被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从卢米埃尔记叙简单生活场景的电影,到格里菲斯叙述复杂故事的电影,初步建立了电影叙事的艺术形式,并形成了电影的传统。但在此后,电影的发展不再是传统叙事电影的单向发展了,艺术家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发掘电影的艺术潜力,探索电影的艺术特性,向传统叙事电影发起了挑战。二十年代出现在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就是世界电影史上反对传统电影,探索电影发展新方向的第一次大潮流。  相似文献   

10.
1920年代后半期中国影坛兴起的武侠电影热,经过了一个从武侠片到武侠神怪片的发展过程。而无论是武侠片还是武侠神怪片,它在武侠叙事中透露出现实社会人生内涵和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其艺术表现的武侠、神怪与情爱的类型叙事等,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深刻影响。当然,中国早期武侠神怪片愈演愈烈的诲盗、诲淫、诲仙倾向也受到人们的尖锐批评。另一方面,武侠电影在摄制方面也大都借鉴好莱坞,其镜头画面光影的影像奇观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数字影像及其真实性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影像对传统电影电视的巨大冲击 ,乃是在制作方式、生成方式与存储介质上的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尽管它竟可“以假乱真” ,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人们对数字影像的真实性要求。影视制作者依然必须根据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抑或感觉的真实来生成数字化虚构影像的创造性真实。真实永远是一切艺术的生命。电影无论在中国乃至全球 ,都不会在短期内步入“后电影时代”而濒临消亡。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而存在,它的发现和完善得益于技术的发明和改进.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电影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这种新的技术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量特技的运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电影的真实性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而对数字电影时代艺术与真实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梳理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重新审视经典电影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是中国电影诞生之地,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威仪沧桑的皇城帝都、凡俗平和的平民城市、谨严优越的城中之“城”、繁华虚妄的欲望都市,多元复杂的城市空间。影像之中隐藏独特的影像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6.
经典理论中的电影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米特里认为:影像具有“符号”功能。影像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为画面时,可以被理解为语言学意义的符号,它使电影成为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成为艺术。其实,在经典电影理论的整个进程中,语言问题始终贯穿其中。电影艺术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电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对电影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艺术研究工作的起点。因此,电影语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语言问题及其影响作出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并以偷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初始真实的幻觉。而张艺谋电影改编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影像美学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应用隐喻象征等手段,把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门类,在其百年迅变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多样化的影像特性呈现于荧屏之上。无论是古典主义中的真实质朴,抑或是当代影坛中的争奇斗艳,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其纪实性、表现性与奇观性的美学历程。文章以影视美学为视角,以影像对现实的记录再现、赋于意义的创造拼接以及对奇观电影的思考为切入点,对影像的猎奇性(纪实性)、表现性和奇观性这三个特性及其发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民族电影理论体系导论》是一部具有探索性创新型的电影理论专著,指出民族性是中国电影艺术赖以发展的精神内核,从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学艺术的辨证分析之上建立其影像“本质直观”理论,揭示出变数在场是导演的神奇妙用,突出了神理神韵范畴在电影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电影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谱系内的新兴学科。它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参照系,采用电影叙事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电影历史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影片的叙事方式与叙事内容进行伦理意义的阐释。作为一种跨越多种学科的理论学说,电影伦理学以影像的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影片表达的伦理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艺术的人文精神为评价基准,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于影像语言的理论阐释工具,并将其纳入与其他电影学科共生的电影理论研究的总体范式之中。中国电影伦理学除了具有以上基本特质之外,还特别强调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嵌入到电影的评价体系之中,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上推进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