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查三个湘西土家族、苗族杂居的集镇和村落族际通婚情况,从族群选择、地区选择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对族际通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政府政策和公众态度对族际通婚的影响.土家族苗族的族际通婚及其文化互动有助于保持和改善湘西和谐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描述了湘西保靖丰宏、棉花旗和古丈双溪河沿岸村落的土家族苗族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从民族政策、文化互动和族际通婚等几个角度分析了转化的原因。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反映了湘西各族群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族群关系,也体现了族群认同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3.
百年来,湘西苗族婚姻文化在国家话语的主导下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表现在婚姻缔结方式、婚姻仪式与通婚规划等方面.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折射出国家与民族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围绕着国家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国家阶段性地调整文化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不断地对民族文化实施"有计划的变迁";另一方面.面对国家话语自...  相似文献   

4.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乡素有“诗海歌洋”的美誉,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恋的媒介。然而,改革开放后,苗族情歌却日渐衰落了。文章以黔东南苗族情歌为例,认为苗族情歌衰落的原因是节日淡化使苗族情歌失去生存的土壤料来文化冲击使苗族情歌丧失作为婚恋媒介的功能;苗语词汇滞后制约苗族情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苗族青年男女多数以歌为媒,传情抒意于情歌的对唱之中.而男女内心的种种激情,诸如试探之情,赞美之情,爱慕之情,离别之情,相思之情,失恋之情等等,却又无一不是借助于一定的恰当的艺术技巧抒发出来的.比兴手法,就是苗族情歌的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和普遍的一种技巧.本文拟就苗族东部方言区即湘西、桂北、黔东、鄂西南、川东诸地流传的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时期,云南文山苗族一直有着自己特定的通婚圈,主要表现在通婚对象与通婚地域这两个方面。在通婚对象上,文山苗族一直坚持族群内婚优先的原则。在通婚地域方面,则通常限定在附近村寨。当代,文山苗族通婚圈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扩大。族内婚仍是个体择偶的优选项,但族际婚从开始的不被接受到现在已大量出现。通婚圈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发展出跨省、市乃至于跨国、跨洲的远距离婚姻。族际婚与跨地域远距离婚的大量增加,使得不同民族群体的生理性融合成为可能,并成为其他文化融合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文山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从心理上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交错杂居,生计类型日渐趋同,民族通婚范围的扩大,现代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是民族文化互动的条件.民族文化互动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的交汇、墟场中的文化流通、语言文字在交流中传播、民间宗教信仰的交互.在民族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的共性与多元并存,形成各民族共享的湘西地域文化;文化互动的模式具有民间自发和国家主导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独具湘西苗族风格.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之后,曾震动了中外文坛,先后被译为多种外文,并有从边城走向世界之誉。为什么沈从文的许多作品,特别是《边城》会受到国内外众多读者的喜爱,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能受到国内外许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作者以独特的苗族风格和个人风格,为文苑提供了别人所未曾提供的反映湘西苗族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作者怀着对湘西  相似文献   

9.
内地青年的婚恋观现状与基本趋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一次有380名青年参与的关于内地青年婚恋观的抽样调查结果及相关文献,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婚恋形式、婚费来源、伦理责任、试婚态度、婚姻关系及其感受等婚恋现状与趋向,在开放的氛围中呈现出:传统与新异自然交融、分化乃至碰撞。但应承认,基本趋向仍恪守婚恋道德,但自主性、宽容性均在增强,追求婚恋方式的多样自由。同时,“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重要传统观念有淡出之势,此外,非婚姻,或亚婚姻等前卫现象受到了更多宽容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川南苗汉从不通婚到在反对中的通婚,再到不反对通婚,这一变迁折射出川南苗族和汉族民族心理的演变过程。汉族对苗族的偏见与歧视,苗族对汉族的不信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成为阻碍苗汉族际通婚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平等的观念深入苗汉群众人心,苗族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川南苗汉族际通婚逐渐摆脱了历史的心理隔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