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有着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日常性”类似的特征,这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则与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性”相似。前者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挣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宏大历史叙述”方式后自由表达的结果。当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致使“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境遇方面与二者相比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只是当我们在共时的层面将他们进行横向审视时,仍然能够发现其“日常性”与“作者性”方面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
“第六代”只是一个概念虚拟的标签。从影像风格、电影题材、导演历程和人生经验来看,“第六代”是一批乱发般的多元常变电影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所使用的中国电影断代法不再适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第六代"电影导演成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实质上"第六代"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并不像法国新浪潮、"第五代"那样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运动."第六代"不只是一个"代"群,它包含了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两个群落.在精英文化、主流话语和市场经济的三重压力的挤压下,6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在对"第五代"建构的文化屏障的突破中呈现出一种飘泊者的电影主题冷峻、执拗、悲剧人生和自我放逐.而70年代出生的导演群体却是以回归和皈依的面貌出现的,这是对主流电影和市场价值的双重皈依.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篇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引发的电影改编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在散文热和长篇小说热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执著于反思和先锋探索的中篇小说逐渐从文学的浪峰滑落。第五代导演的中篇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的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在中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在题材、风格、语言探索、电影观念等方面与法国“新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从身处不同国度的导演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方面研究他们的作品异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三方面的叙事情策略:第六代导演大多选择边缘性的故事本体作为创作题材,故事情节编排呈现一种多元化格局;习惯把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且采用“内聚焦”性的讲述策略;其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成、剪辑方式和声音构成等语法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纪实美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之交,电影理论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争呜期”和“反思建构期”两个重要阶段。“第四代”“第五代”以及“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创作分别在不同时期体现了纪实关学对于中国电影的渗透与影响。综合这两个阶段纪实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其概括为四种研究视角和话语形态:电影基础关学范畴、电影现代思潮、中外影像传播理论、正面关注纪实美学的现象及理论等。这四种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理论体系,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是革命传奇包装下的“新电影”,具有现代启蒙性的基本内涵。第五代导演早期电影对于革命传奇的借用基于二者的内在同一性:现代性的匮乏与渴望。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是一种现代性的话语建构,但其个人主义的启蒙叙事最终是关于民族国家之现代性想象的民族寓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新世纪将古装电影推向了高峰.通过对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状况进行简单梳理,从宏观上分析了第五代导演古装大片创作的意义,肯定了新世纪古装大片的开拓性价值.剖析国人后殖民主义与民粹主义奇妙交织的复杂文化心态,认为应制止无底线的媒体与网络暴力,努力使中国导演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大片.  相似文献   

10.
从张艺谋电影看我国“第五代”导演文化观念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作者在主编《第五代导演丛书》后,对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文化观念转换特征与原因的一些思考,主要通过张艺谋电影创作“通变”、“象征”、“求俗’等美学风格,联系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勃兴与文化经验的裂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探讨了第六代导演电影新作的主要特点与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新作显示出影坛新生代的创作活力和艺术个性,其特点主要是关注当下平民生活,注重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作品的电影感强,力求表现出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够,艺术处理未能很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第六代"的电影活动勾勒出一幅过于复杂的银幕图景,统一的称谓之下是难以遮掩的创作裂隙:第六代的电影实践除了高调的艺术探索外,也不乏商业电影的制作。在电影产业发展、商业电影创作成为实践、研究热点的语境下,从商业性的视角重估第六代的电影创作,剖析他们通过对现实矛盾的回避和虚假解决、提供消费符号、模式化的生产方式等创作策略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机制,也许比阳春白雪的艺术评鉴更合时宜。同时对"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商业之翼的描摹,不仅丰富了第六代的银幕身影,更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研究第五代电影人发展而成,并广泛被中国研究学者所采用的理论构架已不足以充分阐释第六代电影 人的作品。这一代电影人不再满足于前代导演所呈现的历史与民俗想像,而是将当代城市空间和其年轻的承载者作为 关照对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文化乃至政治的全球化同样成为时代的必然。我国电影最早主动回应全球化的,正是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进入新世纪后,第五代电影更从看与思并重的“双轮革命”,迅速演变为“好看”压倒“好思”的独轮旋转,他们的影片不复当年的主题、立意,也日渐远离了政治和道义责任。第五代电影退出“前锋”甘做“后卫”固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没有脊梁和灵魂。认可电影的商品价值并不意味着文化责任的消解,走向世界也并不表示就可以丢弃自己的根。而同样进行着电影国际化探索的台湾导演李安,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第六代”存在与否的争论甚为激烈,国外学者亦多有参与。这种讨论似乎是将业已发生了质变的中国电影,仍然纳入一个崇尚精英型意识形态的单一文化格局之中。就理论自身沿革的规律观之,“第六代”之争乃是不敢抛弃简约进行体系重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7.
199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凭借《秋菊打官司》赢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4年之后,2006年9月,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凭借影片《三峡好人》再次折桂,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五代导演”由于没有传统和历史两大包袱的重负,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空间。张艺谋在从影的艺术实践中,既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全新的电影意识和鲜明的主体意识,又能求新求变。表现手法的极致化,题材、类型、美学风格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因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是20世纪初年从西方传入的.其发展一直受到外国电影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更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在自身期待视野中的变异与融合.通过对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之外来影响源流踪迹的考察,可以发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第四、五、六代导演对外来影响的接受与变异,并从中揭示出中国电影对外来影响源的接受中的变异的若干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美学风格主要有:刻意模糊线索的明晰性和淡化叙事的情节性,形成了“新写意风格”;追求“摄影机不撒谎”的发言模态,表达出一种新写实主义即“微观写实主义”;偏爱长镜头和追求画面的僵持意味,流露出一种中国式的新自然主义即“新本色主义”;作为“状态电影”或“大陆地下电影”的主体,他们的作品富有个性但亦被认为是伪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