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者按吴文化是区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并产生了灿烂的现代文明。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形成了特定的吴文化学(简称吴学),江苏省锡山市农民兴办的吴学研究所以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所成立的吴文化研究机构和广大的学术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本刊将陆续刊载这方面的文章,以推动吴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前言吴学,是吴文化学的简称。这是吴学研究所建立以来以吴地区域性大文化为研究内涵提出来的学术概念。也是吴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本文研讨的内容,是以吴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学研究所和《江海学刊》要我写点对吴学(吴文化学)的看法,我长期生活在江苏,又在博物馆接触到不少有关吴文化遗址和墓葬的遗物,一直在做文物历史和考古研究工作,对“吴文化”有一种亲切的感情。因此不揣翦陋,略述己见如下:在谈本题之前,我想谈一下历史学和文化史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广泛的历史涵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目前所说的历史,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史学便是记述并探究人类社会进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按时代顺序,通过占有并处理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阐明全部人类社会运动的过程及其规律;具…  相似文献   

3.
案头放着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出版社先后出版的2辑共18册《吴文化知识丛书》,这是无锡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燮初主编的系统介绍吴文化的知识性读物。按规划,这套知识丛书总共有50册左右,分编为5辑,争取在5年内陆续出齐。吴学研究所是一个民间创办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能向全社会作智力投资奉献出如此有气派的知识工程,确实令人赞叹、敬佩!高燮初先生说:“吴地不仅山明水秀,交通便利,在大量优美的景观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这套知识丛书,就是开掘多姿多来的吴文化宝藏的成果。正如中国社科院李学勤教授在《序》中所称道…  相似文献   

4.
刘中光先生所撰《礼记笺注》一书(海潮出版社1998年8月版)厚厚的一册,洋洋上百万言。笔者於翻读之际,亦在时时沉思。大到选题立项,小到细微之辨正,深感该书均有其独具之优势。一、选题适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思想学说,在孔、孟时代,固可称以“仁”为核心,然其衡量“仁”的具体尺度,则是“礼”。孔子所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的论断(见《论语·颜渊》),便是其明证。若论及于为两千年之中国封建社会服务的中国儒学,则礼学尤为正宗,从军国大政,到乡风…  相似文献   

5.
五月二十日,在第三次吴文化学术座谈会期间,正式成立了“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一九八○年江苏省考古学会成立时,我省十三个文博单位联合倡议开展吴文化的研究,并建立了“吴文化研究会筹备组”。当时,考虑到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开始,因此在一九八一年省考古学会年会暨第一次吴文化学术讨论会时,先成立了“吴文化研究小组”。近三年来,“吴文化研究小组”在省考古学会和各文博单位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团结了很多热心于吴文化研究的热心人士,包括从事文物、考古、历史的专业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基本上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另方面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6.
太伯奔吴,是中国古代中原与东南地区文明交流,华夏与吴越民族相通融合的重要标志。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富和弘扬,对于长江下游吴文化区域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一、以让季历,至德风范孔子赞颂:“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撰《史记》,作《世家》三十篇,列《吴太伯世家》为第一,在“太史公日”时,一开头就引述孔子的这句赞语。他们如此推崇太伯,是很值得后人认真思索的。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频繁的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狼烟滚滚,刀光剑…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中国现代历史时期三大文化派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集中于现代化的文化取向,解答了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问题①,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和工业化道路的讨论,则把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从文化取向拓展到经济取向,从而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和工业化道路的认定。一、“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在中国,“现代化”一词是在二十年代出现的。柳克述所著《新土耳其)一书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其指义亦较显明。胡适在为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所写(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接受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百年一词的嬗变──“百科全书”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百科全书”定义问题,通过梳理它的来龙去脉,思考一下中国文化出了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百科全书”一词在百年前来到中国,并非“中体”所生,因而词意内涵应该干净,以中国人的聪明,只要认真去看看,给出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应该容易做到;此外,本研究是以文化学为本,一个专用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文化演进的过程,百年一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民族百年文化演进的一种轨迹。(一)百科全书概念传入中国中国和日本古代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而在20世纪的中国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有百科全书的了。但是…  相似文献   

9.
总述吴文化博览苑(简称吴苑),亦称吴文化公园,旅游界称它为无锡民俗村。它位于江苏省锡山市堰桥镇西高山,距无锡火车站13公里;贯通长江南北的锡澄公路在苑门口通过;沪宁高速公路道口在吴苑东侧,堰玉、堰长公路通向周围乡镇;山前后都有河道码头,可以停泊游船;硕放飞机场距吴苑19公里,是交通便捷之地,与著名的徐霞客故居仅一水之隔。吴苑是国内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文化园林,由中国名镇堰桥镇管理,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跨世纪文化工程(1984~2010),现已完成第二期工程,已开放17个展馆和建成相应的配套设施,其中有接待中小学…  相似文献   

10.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唐诗的研究更是人才济济,佳作迭出。曾广开先生的博士论文《元和诗论》(辽海出版社,1997年6月版。以下简称《诗论》)即是其中的一部。读后掩卷遐思,觉得它的特点非常突出。一、选题独到,富有创见。搞学术研究,选题极为重要,因为它是学者本人才学胆识的重要体现。而博士论文的选题,更是如此。《诗论》选择元和时期的诗歌作为切入点,是极有创见的。《诗论》所谓的“元和”时期,。“大体上包括元和以前的贞元和永贞以及元和以后的一段时间,具体地说,它是指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至唐文宗大和三年(…  相似文献   

11.
“农家餐饮乐黄山,徽州处处农家乐”。正在我国方兴未史、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着的农家乐旅游,是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庭院、果园、花圃、渔场、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生态、农村民俗文化及农民生活等原生态资源,以农村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是旅游景区(点)周边或旅游通道附近的农民自发参与旅游业的一种典型方式。以“吃农家饭”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餐饮”,则是农家乐旅游活动中倍受人们喜爱的重中之重。 由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城市”、“徽州文化故里”和“中国徽莱之乡”的特定因素使然,因之,黄山农家乐的“吃农家饭”的餐饮文化,就更多些趣闻、更多些形式、更多些特点、更多些经验、更多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吴宓(1894-1978),陕西经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在比较文学领域,他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①。他写于1919年的论文(红楼梦)新辩》,“从比较中探讨《红楼梦》的精神与价值,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在吴先生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用西方小说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事过任何一部作品的评论。”②吴富一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和沟通中西文明,所以他对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吴宓论述文学的功用,主要见于《文学与人生没《吴宓诗及其诗话》二书和论文《(红楼梦晰谈》中。笔者据此对吴…  相似文献   

13.
本刊历史、民族栏目本着关注现实、寻找历史支点、探寻民族渊源之目的,特发布本刊2007年几方面的投稿选题。期待有深厚学理根基、富有学术积累价值的成果,诚望学界支持!作者赏识!一、史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二、基于西部的古代中国区域文化的互动研究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四、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五、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六、“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战争”爆发70周年研究2007年是“七七事变”以及“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该选题以历史为出发点,可多学科选题论述。七、历史上…  相似文献   

14.
100道教名山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之际的神仙方术和阴阳五行之术。严格地讲,中国道教的正式出现应该是在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末年,由张道陵所创立,其诞生是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标志。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总目(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作用胡绳(6·4)哲学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吴兆雪杨耕(1·4)论科研生产关系赵红洲(1·17)“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蒙培元(1·1...  相似文献   

16.
我对吴文化没有专门研究,但作为江苏人,对吴文化研究却是非常关心的。我总觉得吴文化中有一种很可宝贵的传统:“追求”与“兼容”精神。“追求”就是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社会进步与社会富裕;“兼容”就是不排外,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吸引外地人材。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觉察到这个传统。元朝时期,松江有个黄道婆,年青时虽然身入道观,却没有“出世”思想。她在海南岛居住期间,从黎族同胞那里学到棉纺织技术,带回故里推广,对江南地区手工纺织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到清代,常州学者赵翼写了两首论学的诗。一首是:双眼须凭…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程额、程项及其思想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蔡方鹿先生近著《程领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将二程置于中国文化这一宏阔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无疑是一部贯以新的视野、新的方法并得出许多新的认识的优秀著作。该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二程思想本身的研究,二是对二程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第一部分贯穿于全书的第一至第六章,依次为“时代、生平和著作”、“政治经济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经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与以前所有研究二程及其…  相似文献   

18.
如何接着新理学讲?─—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折吴疆(南开大学哲学系)一冯友兰自谓其新理学“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讲的,故而仍是理学一系的传承,但他却不是“照着”讲,而是吸收了西方逻辑实证主义与新实在论的思想,所以又是“新的”。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19.
文化进化论纲──以中国竹文化为例何明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进化”(evolution)即被文化人类学家们从生物学中采借到文化学中来,形成了“文化进化”(culturalevolution)这个范畴,斯宾塞(HerbertSpencer)等社会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朱熹、新儒学与东亚现代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和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西两大类,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是根源于儒学①。儒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孔子生活于东周中期(春秋末年),他把中国远古时代至夏、商、西周三代的文化,进行总结提高,提出“仁者爱人,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问政》),把中国文化从原始形态上升到成熟形态,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就沿着孔子所开创的仁义文化的方向,“仁以爱人,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