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共四十九篇,《乐记》、《学记》、《大学》、《中庸》都是其中的篇名,相传西汉戴圣编纂,它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大学》和《学记》都是论说秦汉以前的贵族教育的,但《大学》侧重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学记》对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制度,教学大纲,学校规则,教  相似文献   

2.
《学记》是《礼记》中有关教育的一篇专论,它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揭示了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著名论断。《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3.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礼记》里的一篇。全文只20段,1228字,精辟地概括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制度、学校管理和教学基本原理。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笔者通读《学记》数遍,不禁大为叹服:现在提出的许多所谓创新教学法,在《学记》中早有简明深刻的论述。今人对其中的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等已有很多研究,但其中蕴涵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本文将分析《学记》中的尊师重道思想,并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理性思考。一、《学记》所蕴涵的尊师重道思想《学记》首先论述了教师大作用:“师…  相似文献   

4.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5.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6.
历代有关《大学》的著述时代大致有:春秋末战国初说;西汉初年说;东汉说等。《大学》的著述时代当在战国末至秦初。这可以从《礼记》所据之“记”的时间,《大学》被秦火壁藏的特征,《学记》的成书年代,引用《尚书》等几方面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7.
前言《学记》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体系相当严整的教育文献。它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是战国末年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总计不过一千二百二十四字,却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教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应具备的条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文笔之妙,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8.
《礼记》中的《学记》,历来被人认为是“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见中国古代教育史》《学记》对于教学理论的论述的确相当完备而且精彩,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的著作。本文主要谈《学记》的教育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同历史的。原始的教育,包括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教育,也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再生产的教育。而这些活动没有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没有同政治、宗教、艺术分离,没有固定场所,没有文字、书本作为教育手段,也没有阶级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阶级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法,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单独学科。我国本是一个文明古国,语文教学实践也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如: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原则,韩愈的“学必有师”、“文以载道”原则等,至今仍被教学法学科所推重。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掺合在经、史、哲中,从十九世纪起才开始当成一门专门学科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篇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自成体系的一部最早、最完备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历久弥新,特别是其中关于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爱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很早就将“君”和“师”并提,《尚书·泰誓》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礼记·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把君和师放在同等神圣的地位。甚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  相似文献   

12.
尊师史话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古代人们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代代相传.尊师重教最早见于《礼记·学记》,其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  相似文献   

13.
《史记·太史公自序》:“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张守节《史记正义》:“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刚柔十日”作何解呢?我个人初步认为,它既与十天干相联系,又不是专指十天干。它与古代神话传说、与周易学、与古代经典《礼记》等都是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吴澄《礼记纂言》对《礼记》诸多篇章内容所做的改编和调整当中,也包括《内则》篇。吴澄的礼学意识和感觉,深受朱熹礼学的影响和启发,这在《内则》篇的改编方面也有体现。通过直观的对比可以看到,吴澄按照自己对《内则》整体内容和各章段落之间逻辑联系的认识与解读,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以“记父子之礼”“记男女之礼”“记饮食之礼” “记老老之礼”进行归类,对于《内则》原文进行了比较多的调整。通过与原文内容章句结构的对比分析可知,吴澄对《内则》一篇具体章次段落内容和通篇逻辑联系应有的样式,在理解和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也呈现出礼记学史中比较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些学者认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论语》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的“曾子曰”记的是曾子的后学的思想。该篇对孝的泛化完全背离了孔子孝道思想的精神,从而与《论语》中的曾子的思想不相符合。这种对孝的泛化不是为了克服仁孝关系原理上的矛盾,而是对孔子孝道思想教条化、片面化,并已露出“愚孝”的苗头。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形成热潮。尤其是介绍古代风俗习惯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古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已经整理出版了一批。最近读到宋金龙同志校注的《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专记荆楚地区风俗时令的著作。在它之前,专记时令之书有《礼记》中的《月令》、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等;专记风俗之书有东汉应劭《风俗通  相似文献   

17.
一、篇名《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左传·文公十八年》在引述它的文句时,浑称为《虞书》。《礼记·大学》又称之为《帝典》。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尧典》这一篇名的,是《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而据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颜回说:“《尧典》可以观美。”那么,《尧典》这一篇名早在孔子编次《尚书》时就已经出现了。《孟子》所引《尧典》之文,实在今《尚书·舜典》之中。清代学者已经考明,  相似文献   

18.
《史记·太史公自序》:“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张守节《史记正义》:“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刚柔十日”作何解呢?我个人初步认为,它既与十天干相联系,又不是专指十天干。它与古代神话传说、与周易学、与古代经典《礼记》等都是相联系的。十日最早见于先秦及汉初的记载,是神话传说。相传古代尧之时,十日当空,造成河水枯竭,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杰出的散文作品,在宋代被称为“四绝”之一。(《渑水燕淡录》)《岳阳楼记》产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古代散文中的“记”,一般都以纪事,或者写景,或者即景抒情为主。因此,许多评论家都用这种常规去理解《岳阳楼记》这篇独具风格的作品,有的以为是写景文,有的以为是纪事文,有的以为是即景抒情之作。如《后山诗话》中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话说时景,世以为奇。”其实这篇作品并不是写景文。过去分析《岳阳楼记》的特色,多以为是情景交  相似文献   

20.
“学记”,就是记学。所谓“学”,这里不单是指“学习”的意思,而且还指“教育”。“学记” 即“记教育”或“教育记”,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意思。梁启超曾说过:“《学记》,言师范学堂之事也。” 现在讲到教育学,有的同志只讲“夸美纽斯”“凯洛夫”,或者“布鲁纳”“赞可夫”等等,当然,按照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洋为中用,无可非议。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学上也是有着不朽篇章的,我们的先人在这方面的遗产也是十分丰厚的,《学记》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按照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古为今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