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马伯乐》是中国现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在香港时期,在贫病交加,个人心情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所写的一部力作.书中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通过作品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作家那爱祖国、爱民族、疾恶如仇的内心世界,也使我们在欣赏这部讽刺之作的同时看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丰富性和创作潜力.从萧红创作的整体情况看,她并不属于讽刺作家一类,但她的《马伯乐》这部揭露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的作品,却充分地显示了萧红出众的讽刺才华和独具的特色,展示了讽刺艺术的特有魅力.在《马伯乐》中,作家的讽刺艺术具有如下特点:1.在对丑类给予辛辣讽刺的下面,深埋着作家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俄国文艺批评家谢德林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的创造者赖以出发的理想”萧红写马伯乐,是愤怒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主义,民族失败主义及亡国论,旁及各阶级落后层的麻木不仁和惊慌失措的逃跑主义.作家运用讽刺的手法对此表明了批判的态度,从而也展示了作家反对外敌侵略,反对投降,热爱祖国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例如作家在对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萧红的文本内部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一特征源于反讽叙事。诸如《生死场》中场景的并置构筑了文本的丰富主题;《呼兰河传》中叙述者与童年、成年的"我"三种视角的杂糅使得文本内部呈现温情与荒凉的多重色调;《马伯乐》中悲凉而倔强的萧红面对世人冷遇不惜反叛自己成熟的风格,实践着对男性文本的滑稽摹仿,人物自身、仿本与原文本之间存在多重差异,重复的反讽成了笼罩文本的叙事动力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萧红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中的女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她赞颂女性,在<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女性描写中,她称赞:女性的人品高尚,性格坚强、刚毅,不向封建道德观念与黑暗恶势力屈服,敢于同命运抗争;另一方面,她鄙视男性,抨击和嘲讽男性,如在<逃难>和<马伯乐>中,对她的这种思想体现得尤为突出,她觉得:男人貌似强大,了不起的样子,其实思想卑微、自私自利.男人不仅胆小、怕事,而且比女性懦弱、愚蠢等等.萧红笔下的这些男、女形象的刻画都充分反映了她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是早在埃莱娜·西苏身体写作理论出现以前就在本土萌生的荆棘树。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尚未有证据显示萧红生前接触过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但是她的作品中有着自觉的性别意识、自觉的性别视角和独特的女性话语,散发出女性身体写作的先锋性光芒。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女作家,萧红与其他女作家一样,热切关注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命运,着力探索妇女自由解放的道路。从早期的《王阿嫂之死》到最后一篇小说词、城三月》,萧红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萧红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表现也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一萧红,一位幸运的作家,一个不幸的女性。创作生涯的一帆风顺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反差强烈地结合在她身上。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使人迷们,令人叹息。然而,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妇女的不幸处境和痛苦,她…  相似文献   

7.
《只有香如故》一书(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李重华奢)是(萧红文化节丛书》中的“萧红传记”部分。本书以其翔实的材料,中肯的分析,独特的风格分读者耳目一新。一、无愣可击的*实性作者在“跋”中申明:“试以报告文学之形式,将萧红之真实生活增况再现给读者”。作者是萧红同乡,对萧红的亲朋故旧做过数十次采访和调查,掌握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例如,萧红身世中的一个关控问题,即萧红的生父问题,《只有香如故》(以下向林(香》著)第一章“人间最贵父母情”第一节以“生父生应太离奇”为标题,就明确地表明了作…  相似文献   

8.
肖红以《生死场》蜚声于中国文坛,并以《生死场》奠定了她明丽,清新中蕴含着粗犷的风格,使她的创作,别具一格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园地里。对肖红《生死场》的成就,文艺界评论基本是一致的,但对《马伯乐》等小说的评论,说法并不一致。在有些文学史的课本里,认为肖红“继《生死场》之后写出的《马伯乐》和《呼兰河传》等似乎是在走下坡路了”。或者是说她在困居香港时期的作品,没有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气息,看不到“火热的希望”,“充满了怀旧的情绪,失去了她早期创作的光彩。”众说纷云。我们认为,肖红困居香港期间完稿的《马伯乐》等作品,有着她内心的苦闷之情,但并没有离开那个时代,仍可听到时代的声音,使我们仍然看到她关注着祖国人民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 ,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 ,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 ,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她的女性立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审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该文将萧红的作品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度解析,通过两性性别冲突,体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凄惨命运,揭示其背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心理及两性冲突的本质和危害,从独特的视角发掘出萧红作品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