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 ,物理主义者和非物理主义者围绕感受性质是不是物理的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 ,F .杰克逊以他的知识论证向物理主义做出了尖锐的责难 ,物理主义针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击 ,并在同化反常中发展自身。  相似文献   

2.
如何恰当地表述物理主义,是当前物理主义者面临的两大难题之一。常见的表述方案有四种:"基于物理学理论的"方案、"基于范型物理对象的"方案、循否法方案以及态度方案。对这四种方案的分析显示,它们目前均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尤其是难以摆脱亨普尔两难或者泛心论的困扰。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是,构造一个新型表述方案以克服这些困难。如果新方案是可行的,那么也表明,我们需要调整对物理主义的理解:物理主义不是一个经验论题,而是一个形上学论题。对物理主义的恰当理解不应当依赖于具体的科学理论,尤其是物理学理论。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从内在的方面讲,主流的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无法解决因果排除难题,难以说明心理事物的因果有效性。从外在的方面讲,基于克里普克原则的新二元论质疑现有的一切物理主义形态。以构成范畴为核心的新物理主义,不仅能根据其发现的可多样构成性来为物理主义辩护,还可以转化利用克里普克原则对心理事物的因果效力的独特性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叶峰 《学术月刊》2020,(5):5-14+38
物理主义作为一种整体哲学世界观应该对哲学研究方法也有所论断。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分析、评估传统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法,可以得出:概念分析并不是阐明已有的一个哲学概念的内部结构,而是寻找一个新的、用语言定义的等价概念;物理主义可以解释概念分析法的"先天性",以及为什么哲学研究中使用概念分析法得出的结果经常不可靠;哲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都是试图在观察世界的基础上构造真实地描述世界的理论,哲学中的概念分析则与科学中的纯理论研究一样,是分析、重构已有的理论;哲学中的概念分析法有其实用上的不可替代性。这些结论也表明,物理主义世界观其实支持而且能够解释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合理的方法论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欲望一直既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导致道德滑坡、文明崩溃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概括为由集体主义道德向个人主义道德,由理性向欲望的运动过程。面对人性与文明的这种二律悖反,哲学、宗教是曾经起到过巨大作用的约束性力量;而审美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到现在为止一些思想家们找到的新的救世良方。但从形而上学式的彼岸审美追求的乌托邦性和近世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审美主义的效果看,审美主义的救赎之路显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柳海涛 《兰州学刊》2014,(12):31-35
物理主义以物理/非物理的标准看待世界,试图解释心灵如何能够是物理的,但对什么是"物理的"并不明确,这使它内在地包含着不融贯性因素。若以心理/非心理为划分,心身关系就是解释心灵是否最终依赖于非心理现象,但它蕴含着心理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物理主义和二元论在根本上并非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7.
来自可错性论证是知识论怀疑主义的重要论证方式之一,它可分为"来自知识来源可错的论证"、"来自认知能力可错的论证"、"来自认识方法可错的论证"、"来自心灵与认识对象联系的可错的论证"、"来自怀疑主义假设的论证"和"来自可能的论证".这种论证的错误在于误解了"可能"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王康 《北方论丛》2016,(3):131-135
外在主义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现代哲学关注的核心开始从语言分析向心灵分析的转向,而外在主义自身又经历了从消极外在主义向积极外在主义的演进。外在主义面临的问题及其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答向我们揭示了:语词的意义与人内在的心智,以及外部环境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是静止和单向的,而是一定要在相互的影响中体现出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联系。进而我们可以说,外在主义其实不外乎是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工具,以更加规范和精致的方式为康德所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形而上学论断做辩护。其对心灵过展问题的思考旨在揭示:康德为人类认识能力所划出的界限仍然适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知识论证(knowledge argument)是当代心灵哲学中反对物理主义的典型理由之一。文章围绕Frank Jackson提出知识论证的缘由、主旨及各种物理主义的反对意见进行讨论,着重分析Jackson前后期思想上转变的思路及后期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传统,即奥古斯丁主义和托马斯主义。 前者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代表着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强调基督教信仰中的“奥秘”成分, 对理性采取一种贬抑态度;后者源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着一种理性神学的方向,力图借助形式逻辑对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进行论证,用理性来充实基督教信仰。这两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 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于心灵如何存在于物理世界中,金在权主张非还原物理主义无法解决心理因果性,只能回到还原论的怀抱。许多学者不同意金在权的理论,从不同方面证明还原物理主义最终会把心灵从物理世界中抹掉。还原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物理主义之争的根源在于科学主义的致思取向,没有考察心灵的规范性,更没有注意到心灵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层面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提供理论论证,这是哲学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要切实理解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课题的性质和内涵,必须把它置于现代性背景中,"个人主体性"这一现代性原则由于它所内蕴的对象性逻辑和价值个体主义取向,使之成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陷入危机的深层根源。传统形而上学以普遍的、超历史的理性原理为基础,试图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提供论证,但由于其所蕴含的社会生活本性相悖的性质,这种论证必然是不成功的。当代哲学试图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局限,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视野里,以"相互承认"为价值规范,从而为社会团结与社会统一性提供新的论证,其努力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F·杰克逊和唯物主义者围绕感受性质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杰克逊力图通过他的知识论证和副现象论向唯物主义发出猛烈攻击,宣称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面对挑战,积极回应.通过分析双方的论战,得出结论杰克逊对唯物主义的责难不是唯物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它获得新发展的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4.
非还原物理主义是当代西方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它企图避免传统物理主义所无法避免的还原论困境。本文考察了非还原物理主义思潮的起源与理论特征,并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该理论陷入困境的根源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15.
论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出于西方传统哲学。夸大追求普遍知识的方法和态度、并把它扩大到普遍知识以外的一切领域,就产生了普遍主义问题。普遍知识不是一切知识之谓,也不是普遍接受的知识,而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有局限的知识。因而,从普遍知识衍生出来的普遍主义也是成问题的,它是目前反思和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重要议题和靶子。挣脱普遍主义的束缚是解放思想、走向生命自觉的要求。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框架内批评普遍主义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站在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对峙之外的中国传统哲学为克服普遍主义提供了可能的样本,也展示了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从事哲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物理事实和感受质之间关系是心灵哲学的争点之一,涉及感受质是否可以进行物理还原、是否存在解释鸿沟等诸多问题。本文以“红色”这一既具有物理客观性,又可以作为人的感受质存在的对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后天物理主义的视角下,可量化的客观“红色”和作为感受质的“红色”的先天同一关系被拆解开,前者作为外部世界的物理事实,后者作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神经过程,进而使后者可以被还原为物理状态,从而保障了物理主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陈刚 《社会科学》2003,(6):79-85
语调哲学是一种新的话语哲学。高调主义与低调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调分野。本文揭示高调主义与低调主义两种语调的概念含义,指出其在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群体与个人以及行动策略和人生观上的对立与差异,并从思想冲突与价值冲突、策略冲突与路线冲突、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历史冲突与逻辑冲突等多种角度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把握张力、超越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为根本,也最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整个人类精神的发展。现当代,依托不断涌现的最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西方心灵哲学正在向纵深推进,新的理论形态、新的论证方法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多种并行不悖的新走向。得益于这些抽丝剥茧的讨论与剖析,我们对人类心身关系及其活动的奥秘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加深,但同时一些更为根本的实质性的困惑也进一步呈现于思想者面前。为此,我刊特别组织了华中师范大学心灵哲学研究中心的几位专家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心灵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启示性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述的方式,而非所论述的问题,是所论问题是否够哲学的条件。可根据三个特征来判断话语是否有哲学性质:提问的方法就是对问题的前提的不断追问;问答是以合乎理智的方式进行的;哲学论说所提供的是解释性或规范性的知识。不同的哲学论说又具有"深刻"、"清晰"、"系统"三种不同个性。在中国经典文本中,观念的表达同论证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论语》、《老子》有哲学观念或者信念,却少哲学论说;《孟子》、《庄子》在局部辩论中有许多自觉的逻辑推论,但总体论说还存在松散的现象;而对话体的《公孙龙子》、嵇康《声无哀乐论》则是标准的哲学论说。当代哲学研究中,由哲学史进入哲学的路径,即在于新的哲学论证与言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