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土司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于“碎片化”概念内涵的澄清,有助于土司“碎片化”实质的认识。已有土司研究中,确实存在着断代性土司研究缺乏“长时段”、民族性土司研究缺乏“贯通性”、区域性土司研究缺乏“整体性”等“碎片化”倾向与表现,应引起土司学界的警觉。只要研究者立足于“总体史”,重视研究内容之间关联性探究,注重史学本位之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就可以跳出“碎片化”的窠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重庆造”影视剧无论产量、质量和品质都在业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产业模式角度分析“重庆造”影视剧及其产业链开发,总结出三个模式:制作与播出联合模式;本土文化与产业双赢模式;行政引导与市场运作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3.
“土司学”的提出以及推进的速度和力度需要总体考察与评估。“土司学”最初只是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实体的名称,自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概念被阐发以后,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重视,并取得类似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扶植、土司遗产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等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土司学”推进的力度仍然有限,这需要在重视土司资料发掘整理和研究内容视野拓展、加强土司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着力点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4.
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现存土司遗产进行田野调查,既有助于各类人才培养,促进原土司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土司遗产田野调查可以通过对土司遗产涉及的“人”“事”“产”“境”“文”“史”“值”等七个维度进行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不仅能深度认知与理解我国土司遗产的文化本质,而且能将土司遗产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纳入“文化制衡”的“民族生境”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土司学与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土司学是以土司制度推行运作的历史为背景,进而研究与之相关内容的一门专学。一个研究领域能否称“学”,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土司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和现实性,说明其本身是具备称“学”基础的。土司研究的状况,无论是研究的历程,还是当前发展的趋势,都显示出其外在条件臻于成熟。因此,土司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而专门领域研究的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需要,更突显出构建土司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果亲王赴泰宁及其“七笔勾”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雍正以后,有关果亲王赴四川甘孜州乾宁事以及他的诗作“七笔勾”,无论是文字还是口碑记述均正误混杂。如:一曰果亲王赴泰宁看视七世达赖后,还亲自与章嘉呼图克图一道送达赖到西藏。二曰果亲王送达赖返回打箭炉后,在明正土司官邸留住了很长时间,并与明正土司的公主相爱情深,生得二男,乃拆其果字为甲木,成为尔后明正土司“甲”姓和木坪土司的“木”姓。三曰康定头道水瀑布的“小天都”三个摩崖石刻大字系果亲王所书,宗古也有他的手书石  相似文献   

7.
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于我们要搞好本职工作 ,切实把“三风”建设提高到更突出的地位 ,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文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在中西语言中具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在中西文化中存在着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汉文石刻的“牛宗碑”,记录了哈尼族村寨一直沿袭着的古老的“牛宗乡规”习惯法。本文以民俗文化的视角研究“牛宗碑”文化内涵,认为研究并揭示习惯法与民族法律文化的渊源关系,裨益於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的建设,有利於推进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位于湖北恩施州咸丰县的唐崖土司皇城遗址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文章探讨了该遗址的史学、艺术、学术、文化和开发价值,对建立唐崖土司皇城民俗文化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具体的构想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鱼木寨历史渊源作了简要探索。丰富多彩的石刻文化,从内容和用途上,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建筑题刻,二是墓碑石刻,三是崖刻。对石刻文化形成并得以保存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塔身造型、塔体结构、塔檐样式、雕刻艺术以及塔心室构造等方面探析福清瑞云塔的建筑特征,指出其建筑造型上承福建唐、五代楼阁式石塔、受两宋、元以及明代早期楼阁式石塔影响较大,并对福建明末和清代楼阁式石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福建沿海地区古塔的建筑形制与石刻工艺水平,并具有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巴渝古崖居的分布与地理、地质、交通等诸多因素有关,以成渝交通要道、长江干流和支流为线,串起沿途各个点,由线成面,呈现出渝西、渝东北两头集中、整体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巴渝古崖居大多开凿于明清晚期,这一时期巴渝许多地区战乱频繁、匪患猖獗。古崖居的集中分布与这些地区相吻合,从侧面印证了巴渝古崖居的空间分布特征。巴渝古崖居的广泛开凿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元生命信息与现代城市建筑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物理学和信息论理论,探讨了信息对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提出了蕴含于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生命信息概念;分析了现代城市建筑环境严重缺乏元生命信息的状况。最后提出了解决现代城市建筑环境问题的养生建筑环境概念。  相似文献   

16.
宋代游宦文人对桂林的山水文化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们通过写诗著文,撰述志书、笔记,歌咏、记录桂林山水风光;或者修筑人文景观,崖壁题刻等文化活动,赋予桂林山水深厚的人文内涵,并进一步发现其地位和价值,为之赢来“甲天下”的盛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现存的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刻木记事”实物和有关民族学文献资料的分析 ,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黎族社会中现在业已消失了的“刻木记事”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一些建筑形体设计中对檐口、梁、柱、墙等建筑实体的处理方式,提出和阐述了“实体空间化”这一建筑形体设计手法,这一手法的实质,是借助建筑实体内部融入使用空间的办法,对建筑的某些实体进行保留其建筑形象特征和形象意义的变形,同时实现建筑内部窄间的利用、建筑自身形体的完善和建筑形体与外部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古田传统民间建筑中的木雕装饰大多出自清朝,与中国其他地区保存下来的清代木雕一样,体现了清朝建筑装饰木雕艺术的成就。这些木雕无论从装饰的部位、装饰的题材以及雕刻的技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木雕的工艺面貌。透过木雕本身的艺术美,我们可以了解到产生木雕的时代背景,了解木雕与古田当地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建筑造型中“圆”与“角”的运用,阐述了建筑形体与性格的内在联系,从造型的一般规律提炼出实用的建筑创作原则与手法,并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