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想闯出一条自己创业的路子,但总找不到要领。通过听了他的创业经历,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创业理论,增强了创业信心。听完讲座后,社区居民王长军感慨地说。1月26日,内  相似文献   

2.
王军 《社区》2005,(8):27-27
因为居民的大事、小事他都管,所以王殿喜被人们戏称为“王政府”。他今年65岁,是一名从事20年居委会工作,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去年他已经退休在家,但在居民眼中,还是社区里的大忙人。用他的话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没有退心。居民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地图”。这话一点也不假,社区的哪条街、哪条巷、哪家门、哪家人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他几乎走遍了社区的大街小巷,走进了千家万户。居民都说他是社区里最能“串门”的人。居民也常说他是社区里的“老雷峰”。这话也不假。这些年,他自己掏腰包救济困难户的钱已经无法计算了。谁家有个事情…  相似文献   

3.
邹捷  田禾 《社区》2012,(22):23-23
家庭主妇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外国宾客准备餐点,扣除成本、捐出部分公益金后,每人可以获得约70元的“分红”。在广州市天河区沙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参与这个社区厨房创业项目的妇女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这样的“创业”体验令她们很兴奋。沙东街近年来引进培育了30多家社区组织从事社区服务,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设计了一系列社区厨房创业、家政创业、美好生活集市等项目,促进社区流动人员、低收入家庭、妇女等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4.
刘波  王华生 《社区》2012,(5):11
灵泉街道就业促进会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在全省成立的首家专业服务于创业就业的社会组织。这几年,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着重实施了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扶持创业、拓展孵化基地、加强信息共享等促进创业就业的各种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最近,灵泉街道就业促进会又把触角延伸到社区,带领社区居民开展各项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活动,并在各个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区、  相似文献   

5.
宣金祥  刘兴民  董旭 《社区》2012,(3):44-45
汪启年,是安徽省天长市连续六届的市(县)人大代表,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老典型。掐指算来,他已在基层社区辛勤耕耘了四十个年头,每到一处,都将岗位工作干得红红火火。汪启年称自己只是个“芝麻官”,可在社区居民们的心中,他的地位却举足轻重,他把党员干部的“口碑”树在了群众心中。 “为你们排忧解难是我分内事”  相似文献   

6.
孙成栋 《社区》2009,(7):5-5
笔者近日到一个多次被表彰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的社区采访,发现这个社区有“三多”——创业能手多、科技示范户多、好人好事多。“这都是咱社区学习氛围浓、学习风气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一位社区居民的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切实让我感受到了打造学习型社区这一“实事工程”的影响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江涛 《社区》2014,(3):38-38
在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辽宁省大连市的许多社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心理救援”“授人以渔”“以—对一”等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全心全意帮助居民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居民们赞扬他们是:“不辞辛苦帮助社区居民就业的热心人!”  相似文献   

8.
唐延水 《社区》2013,(13):38-39
“社区里每个饭店都在排污口安装一个‘滤油器’,这样废弃的油脂就不会堵塞污水管道了。”“我建议,社区里有一技之长的老人都能走进我们幼儿园,在教授孩子们的过程中传承民俗精髓。”“社区里应该建立一个针对社区居民和辖区企业的‘招聘台’,在解决企业发展用人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业。”  相似文献   

9.
宗成伟 《社区》2003,(24):18-18
建设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建设学习型社区要把长远计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解决社区开展技能培训和举办知识讲座缺少教师的实际问题,可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向社区里有一定才能和专长的居民颁发聘书,请他们登台向参加培训者传经授艺。 这种“就地取材”的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社区培训与讲座缺乏教师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张浩 《社区》2022,(7):42-43
发挥好居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区居民自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会事半功倍。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的“和美之家”就是引导社区居民自治的典型案例。“和美之家”由守护居民安全面起。在这里,有一种幸福叫做“焕然一新”、有一种美好叫做“守望相助”,有一种激情叫做“居民自治”。社区居民用观念上的“更新”让自己站上了社会治理舞台的“C位”。通过党建“搭台”,居民“唱戏”的方式,努力实现居民的事自己管,小区的事大家管。老旧小区里的居民信心更足,主人翁地位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11.
朱娜伽 《社区》2014,(31):42-43
以诚心换真情2005年3月我从一名幼教工作者转型为社区工作者,从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到面对各种类型的居民,每天接触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考验。我决定把对孩子的一颗爱心化作对居民的一片诚心,用心对待每一个来社区的居民,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诚心换取居民对我的真心。  相似文献   

12.
张兵 《金陵瞭望》2006,(3):20-20
秣陵街道党工委组建“服务先锋总队”,开展“服务先锋”活动。元旦以来,“总队”6次下社区和农村“六送”:送政策咨询、法律知识、农技科普、幼教辅导、医疗保健、就业信息;为200多名群众义务体检;提供就业岗位312个,96人落实了就业岗位:举办科普、幼教等知识讲座8场次,发放九大类宣传资料1.2万多份。  相似文献   

13.
王桐叙 《社区》2009,(34):34-35
2009年8月25~26日,北京和平里街道上龙社区邀请社区问题专家舒可心和30多位社区居民代表,以“我的社区我做主”为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既是上龙社区居民议事厅首次活动,也是“社区居民议事厅”开厅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张光菊 《社区》2013,(22):37-37
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居民人口信息是开展社区各项工作的有效依据。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创业里社区居委会对居民人口信息做到了“一图一册一表”的管理,成为社区工作的三件宝。  相似文献   

15.
杜丽娟 《社区》2015,(10):29-29
说起社区的“多方共治”,除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之外,另外一个庞大的社区治理群体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社区居民不仅仅是社区治理的客体,同时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如何充分动员全体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一定的方式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如何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全面提升社区整体的治理能力。江苏省苏州市玲珑湾社区为此不断地探索整体治理方式,结合自身居委会管理和服务强、居民自治自管能力弱的现状,在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社工委的指导下,成功推行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指导和管理下的居民自治理事会,让社区居民真正感受的“我的家园我做主”,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梁绮桦 《社区》2005,(24):28-28
以往的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多以女性为主,她们常被居民尊称为“居委大妈”;如今,在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社区的居民身边,却有一位“居委大叔”梁巨友,居民都称他为“友叔”。他热心为居民做好事、做实事,用范罗冈社区主任李洁凌的话来说,友叔就像社区的“救火队”,哪里有事就到哪儿。时时刻刻关心社区事友叔从事过饮食行业,当过兵,也在收费站做过管理人员。3年前,友叔退休了,从单位人转为社区人,但是热心的友叔闲不下来,平日总在社区巡巡走走,老想着为社区居民做点实在事:范罗冈商铺附近的环身渠堵塞了、范罗冈路口出现乱摆卖现象了、某间…  相似文献   

17.
孟谦 《社区》2011,(22):1-1
记得曾在北京大安澜营社区采访过一位社区书记,当时谈起胡同社区的居民情况,他说一两句说不清,你跟我“串个门儿”就清楚了,他管这叫“下户”。大安澜营社区位于北京前门地区,胡同纵横。这位书记在这附近的几个社区都任过职,对这里了如指掌。那次随他人户走访,印象很深,他边走边估计谁可能在家,情况大都被他说中了。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09,(21):14-15
杭州市拱墅区实施“—键通”工程以来,使社区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满足了市民学习需求。 “—键通”在线互动学习可让市民体验到真实的课堂教育。社区居民登录拱墅区社区教育平台之后,可在“我的网上课堂”中查看自己参加的所有在线课程信息及收藏的点播课程,系统性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  相似文献   

19.
何亚琴  凌彬 《社区》2011,(21):22-22
“既然居民选她当人大代表,我就把老伴‘嫁’社区”,这是退休教师董华泰的“戏说”。他的老伴贾本芹是江苏省如皋市大治街道花园社区不拿工资的工作人员。只要是社区的活动,她就“上班”,“下班”后仍是大忙人。  相似文献   

20.
佟强 《社区》2003,(10):24-24
我是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社区两个月来,感慨颇多。我原来在地方人大工作,因两地分居调动到北京后正好赶上机会,就加入到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队伍中来了。社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岗位,我对居民而言也是陌生的新面孔。 首先是年龄上的差异。以前居委会成员大多数是老大妈,北京人称“小脚征缉队”,而我只有31岁,说实话,在平日老年人居多的社区里,我还真显得特年轻,我刚去时就有居民当面问我,“我们是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可你们年轻人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吗?人老了,腿脚不灵便,反应也慢点,各方面和年轻人都有些差距”。当我坦诚地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居民马上开心地说:“那我们就放心了”。是呀,古人尚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况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再说人由年轻到年老,这也是自然规律。今天的大妈,不就是20年、30年后的我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