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Lisa Van Landschoot Didier Willaert Helga A. G. de Valk Jan Van Bavel 《Revue europeenne de demographie》2018,34(4):579-608
Studies on fertility among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 women across Europe have mainly treated the second generation as a rather homogenous group, not linking and distinguishing fertility patterns by type of partn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and to what extent the origin and generation of the partner (endogamous or exogamous as well as diversity in endogamy) of Turkish and Moroccan second-generation women in Belgium is related to first-birth rates. We distinguish three types of partnerships: those in an endogamous union with a first-generation partner, those in an endogamous union with a second-generation partner, and those in an exogenous union where the partner is of native Belgian origin. We use linked Census-Register data for the period 2001–2006. Applying event history models, our findings reveal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dogamous and exogamous un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timing of first births. Second-generation women of both origin groups have the lowest parenthood rates when the partner is of native Belgian origin. However, no variation is found within endogamous unions. For endogamous unions with a first-generation partner, the parenthood rates ar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nd not higher, as was expected) compared to when the partner is also of second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625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探索和验证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可雇佣性的结构,并比较了不同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可雇佣性和就业质量上的差异,建立了就业质量对可雇佣性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可雇佣性主要包括岗位能力、社会能力、态度动机和知识技能四个因子;不同受教育程度和培训经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可雇佣性要显著高于女性;不同培训经历者在知识技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历者在知识技能上要显著高于初中及小学学历者,在态度动机上却显著低于初中和小学学历者;岗位能力及知识技能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冉宏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85-89
由劳动力歧视引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从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所受的歧视待遇;从传统思想、市场因素、制度措施等几点试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郭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8-49
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综合影响、作用机制与结构性差异。研究表明,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生产力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的传导作用来实现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能、东部农民工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从长期来看,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Fertility and Women’s Employment: A Meta-analy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ur research objective was to systematise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ertility and women’s employment
at the micro-level. Instead of carrying out a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view,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This allowed us
to compare estimates from different studies standardised for the country analysed, the method applied, control variables used
and sample selected. We focused on two effects: the impact of work on fertility and the impact of young children on employment
entry. First, we found a high variation in the studied effects among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reflecting the existence
of a north–south gradient. Second,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effects over time. Finally, we demonstrated that
a failure to account for the respondent’s social background, partner and job characteristics tends to produce a bias in the
estimated effects.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国10余个省份调查数据,应用多元Logistic选择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择业动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择业动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婚姻状况、风险偏好、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择业动机有负向作用;文化程度、是否是技工则对其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67-574
利用CHIP2008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两个群体就业岗位获得和工资差异,并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歧视程度进行了估算。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25.39%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74.61%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歧视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内部的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37.81%;二是职业间的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25.39%。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不但会给农民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也会对歧视者本身产生负面影响,并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发生净损失。 相似文献
8.
外来女工的叙事:社会学研究的现实与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根据外来女工社会学研究的文本辨识出其问浮现的若干重要叙事,涉及的主题包括顺从、抗争、发展、弱者、排斥和主体.重建这一群体的叙说需要性别敏感、比较视角、国际视野和主体叙事.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以流动就业的方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阶段农民工群体规模及其流动就业状况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56-66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涉及职业待遇、职业行为、文化观念、身份意识等多个层面对非农职业的适应与融入,具体包括职业待遇整合、职业行为适应、职业文化接纳和职业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因子测评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总体水平低、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回归分析表明,学历低、年龄小、不在婚、务工年限短、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的就业质量状况都比较差。而分地区进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呈现了更多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推进相关部门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向晓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41-44
澳大利亚的文学史在英语国家中不算长,妇女小说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本文介绍澳洲殖民时期的女作家并对妇女小说的出现、妇女作家的写作动机、写作主题以及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描述和发现流动妇女的婚姻观念及其主要特点,并通过Logistic回归估计和分析,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实证结果基本上支持流动妇女婚姻观念的再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新环境中就韭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分析了当今社会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及其心理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从而有效地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支持是影响农民工就业转变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二者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结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评述的基础上,还对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薛国琴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5)
越商队伍中的重要分支是越商女企业家.越商女企业家不仅具有越商企业家的一般精神特质,即"韧""勤""真""实""慎"五个方面,而且还具有女性企业家独有的特质,即,相夫教子和热心公益事业等.越商女企业家的上述精神特质,渊源于受越地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地区文化交流等因素影响下的越文化和越地丰富的名媛故事等. 相似文献
16.
生计资本对农民工返乡自雇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9年金融危机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生计冲击调查"数据,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了五种生计资本对农民工返乡自雇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在打工期间受过职业培训者更可能返乡自雇就业;社会资本中,家人担任乡、村干部的农民工更可能自雇就业;物质资本中,拥有生产型设备越多,更可能自雇就业;金融资本中,从亲戚朋友处借钱者更可能自雇就业。上述结论对于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涵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不仅为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带来压力,也为女性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国家就业政策需要从消极的劳动力扶助转化为积极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国家就业管理的工作模式需要从配置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再就业”模式,转变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与创业”的工作模式,并实现就业发展、女性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正月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280-282,286
平等就业权是现代法制国家宪法赋予劳动者的法定权利。由于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农民工在就业领域普遍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表现在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安全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不平等。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全面充分的实现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后盾。因此,要改变户籍制度,强化平等观念,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芳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118-120
"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打工族的主体,其大都受过高中甚至高等教育熏陶,对职业和工作有着较长远的理想和抱负,"打工"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赚钱",而是渴望积极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在实际就业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就业稳定性差、权利意识增强及强烈的"市民待遇"等一系列特征,乃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最大差别,因此客观地对这一就业群体的进行分析研究,则会对改进企业的用工管理模式和促进政府社会就业保障措施改革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策价值直接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与政策目标的确定,立足农民工就业发展权,通过构建“政策价值—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三维分析框架,以103份广西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文本为例,设计量化标准手册与政策协同度度量模型,以量化数据客观呈现多维视角下政策协同的真实情况,深入探究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协同的路径选择偏好及其协同度。研究发现:政策价值导向下的“生存保障”与“发展共享”协同度偏低;政策工具协同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被长期忽视;“就业权益与就业质量”目标缺乏协同,影响新就业形态下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长期存在“就业权益”路径的协同短板等。未来应着力强化“生存保障”价值取向、创新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策略、重视“就业权益”目标协同,进而强化政策合力,更好协同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