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2.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3.
<正>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弄业”(即吃牛),贵州称之为“吃牯脏”,其他苗区亦有别的称谓。顾名思义,它是以椎牛为手段,来祭祀苗族祖先的一种仪式。它产生于父系社会初期,此后千古流传,史不绝书。这种崇祖盛典,在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祭神祭仪多达七十二堂,起码要祭三十六堂苗神苗鬼。它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涵,是荆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手持梭镖的杀手迅速地朝牛肩夹划有太极图的白石灰圈内刺去,直至祭牛倒地,人们瓜分牛肉,各  相似文献   

4.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5.
巫傩咒语在傩祀活动中,傩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傩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傩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  相似文献   

6.
<正>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古代社会经历了漫长的里程。由于苗族历史上受压最深,迁徒频繁,因而支系复杂,风俗殊异,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步苗族源于历史上“武陵五溪蛮”的南部一支,即活动于雄溪(今巫水)流域的“雄溪蛮”,处于千里苗疆的东部  相似文献   

7.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舅辈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其仪式程序大体如下:1、开酒布(出公告);2、开天门(敬雷神);3、老斗牛(杀黄牛祭饲养黄牛的祖先);4、吃猪(祭蚩尤);5、戏相(祭主家祖先);6、九刀业(给祭牛烧纸并祭祀);7、…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3,(10):52-53
遗产发现地:城步苗族自治县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各乡镇。城步是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这里的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龙,  相似文献   

10.
, 《民族论坛》2013,(4):52-53
正遗产发现地:邵阳市绥宁县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之一,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寨市、关峡等乡镇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苗族地区。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相传源于宋代,是苗族人民为纪念用"黑饭"救兄而献身的杨金花而设定的一个纪念节日,最早只在苗族杨姓族群中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苗族共同节日。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处  相似文献   

11.
楚祭与苗祭——射牛与椎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在《剜羊(封羊)与还傩愿》、《击豕与击猪》(即《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中,论述了楚王室的“封羊”(又曰剜羊)和“击豕”同苗族的剜羊还傩愿与击猪祭祖二者形式的同一,其内容是祭祀楚、苗的始祖伏羲女娲和先祖祝融。本文要阐述的,是楚王室的“射牛”祭祖与苗族的“椎牛”祭祖二者是否同一及其相关的人文涵义。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13.
来源于生活的苗族鼓舞苗族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地官·鼓》就曾有相关文字记载。殷墟出土的木鼓、楚墓出土的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等,则将古代木鼓的大小、种类等都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与我们今天所用的鼓有一个重要区别:今天的鼓是竖置的,鼓面向上,鼓者上下敲击;而古代的鼓则是横置,即鼓面侧居左右两方,鼓者从左右两旁击鼓。苗族的木鼓就保持了这种古老的横置方式。早在苗族先民还住在“水与天相连,一天涨几回”的水乡时,他们就用击鼓议事来商定迁徙。《祭鼓词》唱道:“击木(鼓)响冬冬,爸妈心挨拢,击木(鼓)响呔呔,爸妈乐…  相似文献   

14.
正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邵阳文化土厚根深。自古以来,邵阳一直是湖湘文化重镇,城步苗族山歌是其中的精彩亮点之一。城步流传至今的山歌当中,有不少都记录着民族源流与发展、民众生产与生活、男女爱情与友情。近年来,城步坚持节会牵线、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已连续举办了16届"六月六"山歌节,成为湘西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打造国际节会"三连跳"巫水有情起歌声,南山含笑迎宾朋。7月2日上午,"2014?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开幕式暨民族山歌会"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狮子山下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又声宣布山歌节开幕,省领导肖雅瑜、欧阳斌  相似文献   

15.
正在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敬奉傩神。祈求傩神显圣送子送财,保佑一家平安,家发人兴,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还傩愿"祭祀的是传说中的人类繁衍始祖傩公傩母。苗家遇家人不安、邻里不和、五谷不丰、六畜不旺等灾祸,或有所愿求,经巫师卜知后,即举行酬傩祭典,酬傩还愿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在做法事  相似文献   

16.
<正>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的吉首、泸溪、古文、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历代文献对“跳香”很少记载,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进行了系统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试图就跳香概况、实质、跳香活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18.
<正> 地处湘西南边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是省内仅次于湘西的第二大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在整个苗族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时候,先民们筚路蓝缕、几经迁徙,“左洞庭之波而右澎蠡之水”,溯沅江而上。城步不失为沅水上游支流一决使苗族能生息下来的发祥之地。长期以来,这片山势险峻而多变的边地,形成了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处的格局。历代频繁的苗瑶起义,亦使当时的封建王朝闻风丧胆。故境内颇多民族古迹名胜,今撷取几处先民活动古遗址略作介绍。西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岩镇,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北40公里的省道旁,民风淳朴,景色旖旎,是全县主要的粮食产地和县北商品集散地,有城步“北大门”之称。  相似文献   

19.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