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黑暗的心》和其他两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康拉德逐渐增强的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批判意识。认为《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具有反殖民色彩的小说,而且反映了康拉德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不满,这种不满在《青春》中其实已有所流露,在《走投无路》中则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黑暗的心》的文本细读以及结合康拉德创作的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本文试图阐述康拉德在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性:一方面,基于向读者"展示真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在小说中他描写了十九世纪末欧洲国家对非洲大陆的血腥掠夺和野蛮统治,对殖民扩张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体现了他本人作为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英国一员的无比优越性。文章最后指出,受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康拉德在创作上产生了这样一种双重性。他的"展示真实生活"的创作理念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他的"真实"已经是对客观存在的扭曲反映。这种局限性是他无法避免的,我们在阅读《黑暗的中心》和康拉德其他的作品时应该记住这一点,从而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寻阳 《齐鲁学刊》2007,(4):105-10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真瓷在世界贸易中流传甚广,从15世纪欧亚的进出口贸易到作家笛福1719年创作的《鲁宾逊漂流记》,"真瓷"符号自始至终以身份的"缺席"存在于小说文本中,取而代之的是在隐喻层面与之互文的"陶器",成为刘禾《燃烧镜底下的真实》一文形而上层面探索的焦点。文章试以"殖民否认"和"瓷房子"为切入点对刘禾"真瓷"论述进行重新解读,侧重从东方学的知识过滤、英国反殖民与殖民、作者意图的诠释三方面论析"真瓷"的符号内涵。通过对"真瓷"诠释背后的非客观因素进行考察,指出刘禾"真瓷"论述在学理层面的合理与局限性,强调"真瓷缺席"背后文化殖民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6.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裂痕与矛盾.在沦陷初期,殖民者与进步戏剧和文艺存在着暂时宽松与不断走向高压的博弈期,在沦陷中后期,殖民者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地域与文学意识的对立,一方面殖民者创作和导演的话剧《林则徐》、上演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时动机和意识既非一致,更与中国人演员和观众的接受意图和效果与中国观众的读解南辕北辙.殖民的话语的裂痕,使得殖民者内部对文艺“国策”的理解和贯彻出现偏差与背离,使殖民者意图通过戏剧达到的“转移仇恨”、日满一体的政治和美学破产,也使东北沦陷区戏剧出现殖民语境及其裂痕下形成复杂曲折的意识与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7.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8.
《诺斯托罗莫》代表了约瑟夫.康拉德创作的最高水平。它的价值体现在:一是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提供不断阐释的空间;二是作者对殖民历史和复杂人性的深刻洞悉,揭示了西方国家通过发展殖民地经济来推动民主与和平进程的虚伪性,以及在物质利益法则下人类道德的普遍状况。  相似文献   

9.
近代大连的旅游业,是俄日殖民统治和殖民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殖民者推行殖民文化的一种特殊手段和载体。他们在大连发展旅游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大力宣传殖民侵略的历史"功绩",为侵略者"战绩"歌功颂德,大力宣传和张扬其殖民文化。近代大连旅游业的发展,使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程度进一步加深,其旅游活动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10.
给徐的创作贴上浪漫奇幻的标签,拘囿了对徐作品的阐释向度,进而影响了对“孤岛”时期徐创作的价值判断和文学史定位。实际上,《荒谬的英法海峡》既构设了理想的乌托邦社会,又不断解构这个乌托邦,揭示了乌托邦与殖民的连带关系,形成了对“殖民乌托邦”的深刻透视。叙述中难以妥帖安置的裂隙矛盾和逸出的观念情感,引导我们把小说的故事视为上海“孤岛”的隐喻。无论是空间围困、观念悖论,还是人物组合、爱情关系,在隐喻中都实现了意义指涉的迁移。揭开乌托邦和浪漫爱情叙事的乔装外表,才能发掘小说中的上海“孤岛”体验和战时国家情怀的潜在表意。徐创作对潜文本的精心构设,为我们研究孤岛文学乃至半殖地写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31—1945年14年间,东北三省(包括东蒙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之地。日本侵略者利用其扶植的伪满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文化机构与报刊,对东北沦陷区实施了文化再疆域的殖民手段。在这样的再疆域时空中,文学形态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二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通过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以及沦陷区的文化形态、诗人气质与旧体诗创作的考察,旨在说明东北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被压迫与被殖民的境遇中,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失去生命的气息,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中,日本侵略者意欲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再疆域企图并没有取得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界普遍认为,《新青年》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与创造社的浪漫文学倾向,来自于俄国人道主义文学和西方个性主义文学的不同影响。本文认为,这种分野,主要受到了这两大群体留学日本时期所接受的日本"代际"文化的不同影响。具有"明治青年"色彩的《新青年》一代的个性观,理性色彩较为浓厚,因而其创作偏于国民性批判和客观化描写;而具有"大正青年"色彩的创造社一代的个性观,感性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主观性、情感性格外突出,因而其创作偏向了浪漫文学一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经济命脉也被日本所控制。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确实得到了发展:米糖为主的农作物产量增长迅速、农业生产由单一体系向多角化发展。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发展虽然有殖民色彩,但相对集约型的农业模式对人多地少的大陆农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肖军以长达20年的艰苦历程,创作了80万字的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原名《第三代》)。作品以近代社会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东北人民在苦难屈辱中表现出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抗争精神。作者在艺术上不懈追求为作品表现悲剧色彩增添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郭爱涛 《学术论坛》2012,35(4):107-111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期吴敬梓创作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语言的特点,也带有所创作地域的方言色彩。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并选取《儒林外史》中的特指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中期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脉。  相似文献   

17.
彼得潘     
巴里英 《快乐青春》2010,(7):112-151
前言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巴里1904年创作的,它最初以童话剧的形式公演于伦敦剧场,获得了巨大成功,轰动一时。后来,巴里将其改写成童话故事,同样深深地受到了小读者们的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海外,风靡全球。  相似文献   

18.
以“落花生”笔名著称的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六十年前,他就在新文化运动浪潮中,带着奇特的创作题材和温馨的异国情调步上文坛。他那独具一格的作品,成为新文苑的一簇奇葩;它色彩鲜丽,格调迥异,醒人耳目。许地山从1921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开始,到1941年辞世,仅仅度过了二十年的创作岁月。他留世的有小说散文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小说集《解放者》、小说散文集《危巢坠简》、《杂感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新诗和话剧。本文仅就许地山的创作道路(着重于小说创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简评新浪漫派李碧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骏 《江汉论坛》2006,(6):106-107
本文对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文章充分肯定了李碧华小说浪漫主义的新探索,对《胭脂扣》、《秦俑》、《凤诱》、《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作品的今生来世错综交织,对《诱僧》、《破戒》等作品的英雄传奇以及《生死桥》、《霸王别姬》等写实作品的浓郁浪漫主义色彩,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文章对李碧华小说的尖锐批评有二:一是闹剧成分太多,特别是《凤诱》,通篇言不及义,生拉硬扯,让人反感;二是《青蛇》对《白蛇传》的改编太过“恶趣”化,破坏了《白蛇传》原有的神话传说美。  相似文献   

20.
石烁 《天府新论》2022,(6):53-63
约翰·洛克的财产权学说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在殖民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一学说,有助于揭示洛克思想与英国早期殖民活动的互动关系。在文本内部,通过对《政府论》下篇“论财产”章的再阐释,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洛克财产权论述的殖民读法,表明洛克的财产权学说是在对美洲经验的参照之下搭建起来的,并暗含着对原住民土地所有权的否定;在文本外部,通过考察英国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与洛克在卡罗来纳殖民地的记载,表明了洛克的理论表述与他的殖民经验之间存在着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