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大栅栏在清末民初还是有些气象的。有《竹枝词》为证:“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于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现如今,大栅栏虽还顶着商业街的头衔,一些老字号还挂着几片琉璃瓦,竖立着两三处朱漆护栏,也不过是招牌而已。  相似文献   

2.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让人想象着上元黎明,穿着粗布衣的伙计们,在热气腾腾的坊间,用糯米、豆沙、莲蓉、芝麻、桂花等做元宵,古街在香气迷漫中渐渐苏醒。  相似文献   

3.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4.
共和鼓吹厥功多,今日纷纷骂共和。甘把中华诸幻相,教人看破竞如何。——《海上光复竹枝词》  相似文献   

5.
竹枝词,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古代民歌。《永嘉风俗竹枝词之一》记述了清末民初温州地方年尾的风土人情。从民俗文化与俗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上分析.它所描述的晚清温州春节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民众的物质满足:山海依托的饮食习俗;其二,民众的心灵慰藉:变通性的民间信仰;其三,民众的自我娱乐:淳朴多样的民间游戏.共同构建一个典型的三位一体式春节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一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猫和老鼠”是世界著名的卡通形象,可是当年约瑟夫·巴伯拉和威廉·汉纳一起合作创作它们时,却一波三折,几乎胎死腹中。 1932年,约瑟夫·巴伯拉已经开始构思“猫和老鼠”的故事,直到1938年他和威廉·汉纳有了第一次合作,但这次合作对象不是“猫和老鼠”。转年他们开始创作,第三年“猫和老鼠”才正式面世。到1957年,老东家米高梅影片公司突然关掉动画部,他们在一夜之间双双失业了。  相似文献   

8.
沉沦毒海数载的广州青年黄伟金,在戒毒期间创作了一部1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这是国内第一部吸毒者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阿金说: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滴血的过程,一个“增强免疫力的艰苦的精神治疗过程”。阿金相信,他的小说不仅能够“治疗”自己,而且能够“治疗”更多的“粉友”,同时警戒世人远离毒品!苦难少年的似锦前程72年6月,阿金出生于广东省增城市一个小镇的干部家庭。8岁时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父亲对他呵护备至,天天教他习毛笔字、画画。11岁时,阿金就能帮邻居写春联了,乡亲们都称他是“小神童”。阿金13岁…  相似文献   

9.
海男是中国最具有争议的女性主义作家,作为一个坚持用“身体”创作的私人化写作者,她对女性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她始终用“身体创作”姿态、诗意般独特的情爱描写以及女性关注视角来解构其笔下的罂粟情爱。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创作环境的宽松,当代中国画创作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各种形式的展览层出不穷,各类刊物琳琅满目,各种“操作”风起云涌。一时间,“国画热”陡然升温。可是,我们透过这繁荣的表象也看到了许多国画作品“不耐看”的负面因素。许多国画作品,尺幅与场面,不可谓不大;形式与花样,不可谓不多;题材与形象,  相似文献   

11.
《老年世界》2010,(22):42-42
我们所以把“雅”与“俗”作为一个话题来讲,是因为当前旧体诗创作中人们普遍争论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2.
衡水湖抒怀     
张延 《公关世界》2016,(13):123-125
编者语:当下,阅读已成大潮之势。特刊发张延先生《玉壶文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该文集共七辑,依次为“教育教学篇”“文艺思想篇”“小说影视评论篇”“散文诗歌评论篇”“博客创作篇”“祝寿华章篇”和“抒怀鉴赏篇”。  相似文献   

13.
我的汝瓷作品《凤凰涅椠》诞生后,好多同事都感叹不已,问我问什么要选取“凤凰”作为创作媒介,为此,我曾经写一些体会,但不足以表述我的创作初衷,现在,我就《凤凰涅椠》的创作再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以供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4.
眼镜时代     
眼镜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286年,它的发明者是意大利的一名玻璃工匠——这是小学教科书上的说法。也有人说眼镜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嘉庆年间还有个苏州人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写到了眼镜:“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  相似文献   

15.
莞尔 《老人世界》2013,(7):14-16
“泥猴张”本名张希和,因专门从事泥猴创作享誉海内外。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7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泥猴”作品入选初中美术教科书,央视曾以“鬼才泥猴张”为题目播出他的专题片,一部35集电视连续剧《鬼才泥猴张传奇》也即将与大家见面。  相似文献   

16.
怪诗拾趣     
舞文弄墨是文人墨客的共同雅好。其实,文人们在遣词造句之间,也给世人留下了足可开颜的“文趣”。闲来翻书,发现有很多文人创作的“怪诗”,读来颇有情趣。  相似文献   

17.
稚态之美     
巩崇吉 《金色年华》2007,(12):37-37
漫画家丁聪先生,年近九旬仍坚持创作并署名“小丁”,其作品总是流淌着一股大巧若拙的童趣。红透2006年“春晚”的节目“俏夕阳”,把“老来俏”的人生风景推向极致。耄耋之年童心依旧,仿佛夕阳对朝霞的怀恋,反映出人类对生机盎然的稚态之羡别样钟情。  相似文献   

18.
章明 《炎黄世界》2009,(2):26-31
老舍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豪爽坦诚,无论创作、工作、生活,一切部是透明的,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谜”。  相似文献   

19.
陈苗  张涛 《现代妇女》2013,(11):226-226,232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坐标图中,老舍和张爱玲各自有着不同的位置,乍一看来毫无关联,然而细读其小说文本,会发现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小说构筑起各自的“悲剧世界”。本文试从创作主体际遇、创作对象构成等悲剧性构成的角度比较老舍和张爱玲的悲剧小说创作之异同。  相似文献   

20.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改革开放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广东文艺界也是率先走出“文革”桎梏。最早出现“思想活跃,创作活跃,演出活跃”的一片新天地。我这里记述三件事,从广东文艺界的三次“破冰之旅”中,看看岭南文化是怎样从崩溃边缘走向复苏和繁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