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唐的怀乡诗,在诗人的数量和诗歌的数量上都多于初唐、盛唐和中唐各个时期。此期怀乡诗继承了中唐时期写实性的创作取向,并把它发扬光大,更加接近对平凡、衰微的人生抒写,更能真实地展现下层寒士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透现出士人由渴望建功立业到雄心壮志泯灭的痛苦心路历程;在情感基调上,明朗、昂扬的情思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感伤、悲痛和无奈。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杜甫的全部和亲诗一一进行编年考证与诗旨阐释 ,进而把杜甫的和亲诗放在纵横坐标系进行宏观上的审视与把握。横向考察、比较了杜诗中所有涉及胡汉关系的诗歌 ,论述了它们的阶段性特征与作者反对和亲的基本立场 ,以及作者“德政怀远”的民族文化观 ;其次将杜甫的和亲诗与唐代不同阶段诗人的和亲诗进行纵横比较 ,突出了杜甫对和亲诗题材的开拓之功 ,以及咏史与述怀、即事名篇等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甫“草堂诗”创造了莺飞鱼跃、万象腾挪、真力弥满、灵气荡漾的至高美学境界。诗人忘怀一切地沉浸在自然界种种细微的变化中,通过对山水风物、飞禽走兽、草木鱼虫等自然生态、风物景象的静观细察,深切领悟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及其与个人生命的灵犀相通。“草堂诗”中体现出“万物一体”、“物我同一”的思想感情,提出了如何善待自然的问题。这正是现代生态意识的核心,也是中国诗学中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歌中涉及亲子之情描写的片段有许多,其中14首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舐犊深情.杜甫的家庭子女较多,对于无食致夭折的幼子,他的愧疚之意终生未销;对于其他子女,他的关爱之情不仅是溢于言表的也是全方位的,他既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也关心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其教子诗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颇有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重视的地方,而其儿女的反哺之情不但从侧面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成果,更可见出浓浓的父子亲情.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军事诗记载了战乱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拓边战争和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百姓生活的破坏。探讨杜甫军事诗中批判精神的原因,首先表现在宽广的人道关怀上,他以赤子般的真诚深刻地批判了战争的危害;其次,杜甫儒家仁者精神不仅仅局限在封建知识分子"忠君"的范畴之内,而是上升到关注国家命运的高度,并将之表达出来,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进步的人文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审视夔州诗人手,对杜甫后期创作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杜甫生平以人蜀为界为前后两期,各体现一次跨越。前期主要表现为从功利关怀转到伦理关怀,其跨越以安史之乱为契机;后期突出表现为从伦理关怀进到生命关怀,其跨越以迁居夔州为标志。再把夔州诗放在唐诗初盛中晚的演进和诗史发展长河中考察,进而充分认识杜甫在盛唐涛向中唐过渡中的桥梁作用和唐诗向宋诗转变中的先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怀乡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不仅是因为唐代怀乡诗成功地抒写了唐人浓烈、沉重、多况味的乡情,也是因为其抒写乡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客中送人还乡"这一抒情方式最有代表性。唐代怀乡诗对"客中送人还乡"这一场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和展现,既写了送别的环境,也写出了送别者送人离开时以及离开后的动作、情态和心理,通过对别情与乡情这两种极为悲伤与愁苦的感情的叠加抒写展现了唐人抒情手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9.
试析杜甫《盐井》诗中的井盐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菁 《阴山学刊》2004,17(4):93-96
杜甫《盐井》诗中所提到的两个唐代井盐价格从盐生产难度大、肃宗至德年间物价腾涨等方面考虑,是可信的。杜甫一些关乎时政时事的诗作中所用数字多与史实相符的现象也可视为旁证。  相似文献   

10.
11.
凌丽 《理论界》2020,(1):102-108
杜甫诗法复杂精微,其中尤数对仗中的字法用得十分巧妙,主要表现为炼字法、对照法以及重复出现的实字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炼字法多炼实字,并可延伸至锻炼诗境以及熔炼诗人之情;对照法以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为要,以"一"对"多"与"多"对"多"关系为其核心;此外,反复出现的实词所包含的比较义与表情达意之功能也成为字法的重要表现之一。杜诗的"字法"艺术是展现其诗法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学习之法。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诗歌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诗学观密切相关。他的诗学观主要包括亲近风雅,倡导比兴;崇尚技巧,讲究格律;撷取众长,转益多师;追求风骨,注重传神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9,30(4):109-114
唐代是反战文学的自觉时代,反战文学繁荣发达。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了不少反战的诗歌。《兵车行》、《洗兵马》、“三吏三别”就是其反战诗代表作。正是有了他对苍生黎民的同情,有了对社稷江山的忧患和对穷兵黩武的批判.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出现往往是偶然的,但在表现诗人特定情感的过程中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意象承载着抒情者的主观情感,因而逐渐标签化。南宋时期是剑与火的时代,血和泪的时代,仇共恨的时代,宋向金称臣,岁贡银捐、屈膝求全,国家危亡、民族耻辱。面对这一切,谁还能微翠一红,浅酌低唱?南宋怀乡词不仅抒发了文人对故乡深切绵长的思念,而且在表现怀乡之思时,交织着复杂深沉的人生况味。梳理南宋怀乡词的意象群,借自然风物带给文人的生命体验,来展现衰微时世中南宋文人的末世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主要依据现代语言学的有关多义现象的基本规则,在充分注意杜甫诗歌特殊性的情况下,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杜甫诗歌句子多义的五种类型:句子异文造成的多义;某词词义不定造成的多义;语法关系不清造成的多义;层次划分不定造成的多义;语义关系不明造成的多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诗人杜甫的人生态度和独有的艺术鉴赏水平两个方面,阐述了盛唐文化对杜 甫的影响,以求加深对诗人创作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咏愁诗占有很大比例.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其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大不相同: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而且他们写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排闷解愁方式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杜甫入湘早期行踪及诗作编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甫湖湘诗的编次及其在湘行迹详情一直是杜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的讹误主要在于研究者不熟悉湖南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因此有必要对杜甫入湘早期的行踪及诗作重新加以探讨和编排。  相似文献   

20.
台湾怀乡散文以其特定的"美学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建构"古典中国"形象和"中国历史",以抒情化的文学艺术形式还原、修复两岸之间的文化记忆。今日学者对台湾怀乡散文应该特别注意其在美学意义上的超意识形态价值,而相对淡化其在意识形态上与大陆文学之间的分歧和争议,不能因为怀乡散文蕴含着当时台湾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而就此抹杀或贬低它的艺术成就。这是从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重新评价、审视台湾怀乡散文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