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家族作为一种观念、制度、文化引起了不少作家关注的热情,当代文坛出现了不少风格独特的家族小说,这些创作在继承中国现当代家族叙事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其对家族观念与民族革新等关系的历史反思;对家族精神性格与生命意志的弘扬;对家族生活与伦理情感的颠覆和解构走向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形式技巧和文体风格方面,也体现在个性气质和思想观念方面。正是在文章学传统的启发下,汪曾祺提出了"汉字思维"、以"节奏"代"结构"、"气氛即人物"等许多极传统又极现代的观念和主张,并且通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种"气本论"的小说观念,一种"以文章为小说"的创作思维方式和习惯。以"气"为本,使汪曾祺获得了接受"意识流"的基础;"以文章为小说",在促其完成小说文体创新的同时,也给他的创作思维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束缚和局限。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4.
刘方政 《东岳论丛》2004,25(1):104-108
创作初期,田汉剧作中情感与理性互相纠缠,他往往在情感的抒写中插入理性的"教训",借人物"宣讲"作者的社会见解、艺术见解和爱情见解。反映工厂、农村生活的作品中,他想努力表现题材的现实性和主题的社会性,但创作过程中又渗入了过多的情感色彩。1927-1929年的创作则是情感与理性的反复:抒情剧表现的是不知路在何方但又倔强地探寻出路从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观念剧则离异突兀、情节离奇、内容无序。"转向"之后所写的社会鼓动剧,其社会意义明显高于审美意义,内容大于形式。从《秋声赋》到《关汉卿》则做到了情感与理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个极其重文的人物,当时重要的文学活动都是以其为中心而展开的。作为一代开国君主,李世民对文学的倡导与实践以儒家政教观念为出发点,而为了文化繁荣的需要,李世民又抑制不住对华格宫廷文风的倾慕,从而在创作中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诗风。由于其文学修养的肤浅性,这两种传统并未融和统一,而是呈现一种不稳定组会状态。然而,由于李世民的特殊为份,以及其创作中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大量的律化实践,实际上对居前期诗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6.
我以为,阐述艺术活动(创作与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应当形成一种新的观念。这种新的观念认为:创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以现实为中介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逐渐生成的;逐渐生成的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产物,是艺术作品。接受(欣赏)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以艺术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逐渐生成的;逐渐生成的接受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产  相似文献   

7.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戏剧话语是话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戏剧的本质和精髓。事实上,戏剧创作的过程就是剧作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蓝本,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反映社会生活,形象表达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过程。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戏剧话语的语言性质和功能进行阐释和归纳,可以揭示戏剧话语所蕴含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初杂剧的审美品格以雅正为基本特色 ,其在艺术构成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是在基本确立了古典戏曲的抒情原则的同时 ,呈现出叙事观念的极度淡化 ,使杂剧创作呈现出诗词创作的一些特色 ;二是题材选择上强化了历史性追求 ,通过对经典故事与著名人物的阐释自喻 ,表达种种借古写心的文人趣味 ;三是音乐结构对曲词的重建导致曲词对抒情的亲和 ,消磨了文体本身对叙事的呼应。这是清初作家以曲为文创作观念的进一步展示。  相似文献   

10.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06,19(4):16-21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从艺术风格来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家都从集体性的创作走向了个体性的创作。六七十年代的由创作整体倾向构成的文坛共名状态开始瓦解,主体的个性意识悄然生长,作家们步入了真正的现实生活,从世俗的生活形态为外在表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话语空间,以演绎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在这样一股文学潮流中,池莉以一系列被命名为“新写实主义”的小说而享誉文坛,在最大程度上把小说还给了平民。她笔下的芸芸众生都在力图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合理化的生存途径。池莉对此给予了肯定和理解,并于其间展示出人性中的黑暗与光…  相似文献   

13.
理想化与情感化:郭沫若史剧人物塑造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坤 《东岳论丛》2001,22(4):135-136
郭沫若的历史剧洋溢着一种慷慨悲壮的激情 ,具有浪漫主义的理想化倾向。在人物塑造方面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作者从传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出发 ,恪守理想化与情感化的原则 ,以一种夸大的手法强化人物塑造 ,赋予主人公罕有的 ,常人不可企及的精神、道德品格 ,从而使他 (她 )们在人格上具有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9,30(1):105-110
人物关系亲近和拉开心理差距,是小说创作美学的重要内容和艺术规律,这一艺术规律实质上也是社会存在方式的必然和社会关系的征象。《红楼梦》无论全篇还是每一个章回,在人物关系的社会图谱、文化图谱和情爱图谱的表达中,都充满了这一艺术规律的应用。而应用人物关系亲近和拉开心理差距的艺术,必须遵循其三原则:第一,曲折跌宕、步步进击,将情感冲突推向极化;第二,多重性、复杂性情感层次量变的艺术效果;第三,横向拓展和纵向开掘的情感本质的深入。凡此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小说来。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张洁的小说创作虽然都属于现实主义,可她们又形成了迥异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从女作家惯用的徜徉在情感和思辨的"自序传"中撤离,避免以主观意愿对她的人物故事的干预,用细节叙事来强化客观写实;采用让情境话语和叙述话语巧妙相融合的叙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张看"叙事姿态.张洁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主观倾诉型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带有显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创作意图对故事的制约性;其二,随时介入故事的叙述人声音;其三,富有主观情感的叙事话语.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爱"、"恨"满腔的张洁.这种迥异的创作风格,是由不同的教养、文化背景、人生立场,文学观念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梦学理论的成熟,除了给一批以梦记史、论政、说艺的笔记体文学注入新的虚幻色彩外,还给这一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创作带来一些可以说是重要的或者基本的意象。汤显祖的们临川四梦》,突出表现了这位被称为明代文坛主情说的代表人物,正是以“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响成了他的文学观念与梦学观念的相通之处。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赞扬了壮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之后写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在给邹梅宇的信中,汤显祖又写道:“二梦记殊党恍惚。推此恍惚,令人怅然。”把梦与文学的共性用“恍惚”一词来表…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的历史题材短篇创作,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霭理士性心理学说来表现历史人物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在大胆改写名人名事的同时,注意将西方现代派文学表现手法、形式与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经验、趣味、习惯相融合,独辟一条创作新途径,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观念。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施蛰存小说沉寂了几十年,新时期才重新引起重视。追索施蛰存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升降沉浮现象,将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施蛰存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有助于当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对微型小说人物作用的争议 ,本文提出两种状态并存的观点 ;同时 ,就微型小说人物塑造的原则 ,提出“单质性”和“特征性”的观念 ;对微型小说的人物塑造 ,指出独特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外来语入诗的创作现象,古已有之。及至近代,随着中外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不少诗人将英语音译词和日语汉字词植入旧体诗中,并往往采取自注形式加以解释。近代中国外来语入诗现象主要集中于以竹枝词为代表的古体诗,岭南和上海是其最活跃的创作地域。就跨文化视角而言,外来语入诗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它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文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诗学观念诞生,而且拓展了诗歌题材,具有建构异国形象的功能;同时促进了中国诗歌从旧到新的变化,对新诗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沈德潜、袁枚都是一代诗家,他们作为清代诗界四大派中格调派和性灵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众所周知的重大分歧和对立。但是,作为真正的诗人和诗评家,沈袁在诗学观念上的分歧并没有抹杀他们在内在层面上的某种一致性或契合。笔者认为,能够从相互争论的诗论中找到一种彼此双方都倡导的东西或隐含的观念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差异中寻求趋同,这种共同往往具有特殊的深刻性和普遍性。笔者经过考察,在沈袁诗论中找出他们在诗歌艺术情感的倡导上归于一致的结论。拈出情感这一概念,看来过于一般,无甚新意,但对沈袁二家诗论的分析,我们却可以见到诗歌艺术的情感以一种整体结构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