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社会伦理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的交往实践内在蕴涵着(及交织着)“主—客”关系和“主—主”关系这样两重关系。其中,“主—主”关系(交互主体关系)就是人类的伦理关系。“主—主”关系是一种具有价值蕴涵的关系,这种价值蕴涵,即为人类个体主体间相互平等的承认与尊重。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这种内在价值蕴涵,是一个人类自由的问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都把伦理关系片面化、畸形化了,“主—主”关系异化成“主—客”关系。而人类历史的进步表明,人类社会正朝着普遍主体的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道德自由的终极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人才,就是以自己的意志、品德、智力和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中,能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的一切和人类历史的前进。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人在生产力诸因素中是决定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这一能动作用上。生产关系的变革,先进生产关系的建立和人  相似文献   

5.
对个体发展伦理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发展伦理就是从伦理的视角对差异个体发展的伦理反思。个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认识主体、价值主体以及实践主体的历史特征决定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差异的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没有人的个体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今日的文明。故此,个体发展问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以人类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旨在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使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尽快实现个体社会化,因而它也一直把个体发展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中,“发展”一词一般被确定为随着年龄(时间)递增而发生的个体的身心变化。而生理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身心变化的主要因素。但迄今为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成熟、学习与人的发展间关系的认识尚存在许多分歧,因此而出现的各种不科学的发展观正在不同程度地阻碍着早期教育的前进步伐。所以,科学地揭示成熟、学习、发展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对早出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发展,主要就是体现在主体能力、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三方面因素的建构与发展上.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和差异性,只有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才是积极的、完善的主体性.人的个体的主体性更多地、也首先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生活实践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实践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8.
与马克思寄希望于一现世的乌托邦不同,阿多诺对集体解放的政治革命表示怀疑。在他那里,个体是最真实的,整体或集体反而常常是一种假象,因而他的研究聚焦在自由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资产阶级的个人,作为总体性的对立面,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积极自由的目标是要达到普遍与特殊的利益的统一;而消极自由在这个辩证的总体性中则是一个瞬间。自由是个社会历史范畴,个体不是自觉的,而是被中介和受控制的,因而追寻个体自由也并不是一任性的主观过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性的态度,是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倡议与创新性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应对当前全球风险挑战的需要,更与世界历史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联合的规律性趋势相一致,是世界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过程中一个可能的“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中,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间关系是现阶段历史发展的焦点所在,并集中表现为两制国家间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对两制关系内在对立性的超越,在差异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前进,促进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正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社会;另一方面,全球性的矛盾重重、冲突接连不断,给社会的发展进步蒙上了阴影,带来一种发展理论上的困惑。问题的焦点是对社会关系中个人发展的定位问题。为此,确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寻求一种更适合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模式,是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什认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包含劳动、社会性、意识、自由等方面,是“四位一体”。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人的本质”概念为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预设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性;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得以彰显。同时,历史进步趋势与个体本质之间存在着背离现象。人的本质的承担者是整体人类社会,只有通过超越异化,变革社会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历史进步与个体本质的统一。他的这些见解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及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历史的哲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对人类自身的最一般的概括和总结。然而,国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对人却没有专门的论述。一些范畴虽然也涉及到人,但没有把人这一社会历史的主体突出出来。只论述了人的活动,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对人的本  相似文献   

14.
异化思想是阿多诺继承前人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对现实异化生存状况体验、反思的结果,是贯穿其美学的一条红线。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的反思,将人类异化的根源追溯到主客二分最初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将异化看成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永恒现象,相对于马克思私有制特定时期的异化理论,具有片面的深刻性。阿多诺以其激进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利器,通过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辩护,实现了他对异化现实的批判与乌托邦的救赎。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阐释了人和社会的本质是在现实的活动中相互生成、相互规定、内在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其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从心理学上讲需要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需要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状态。在哲学意义上,需要则是有机体或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需要作为一种贯穿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社会存在,近几年已引起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哲学的视角观察与研究需要却明显不足。本文试就需要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明,这个人类社会应用极为广泛的基本概念,近年来却在人的身上被轻易的忽视了。精神文明与人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对精神文明理论和人学研究的浅尝辄止,使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的主体性,人的现代化问题。一、人在精神文明中主体地位的提出人类文明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的集合体,它是社会进步、开化状况的标志.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精神文明就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的头上 ;忽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 ;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 ,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在于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人是客观世界惟一能动的因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体性活动。当前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不仅是一场宏伟的社会实践,更是人的主体性实践,是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实现过程。(一)对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反思。主体性问题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近现代哲学那里,人与自然是统治和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类为了追求物欲的满足,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个体主体的为我性,为了自我的利益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